沉默的大多數

今日讀完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


我是努力堅持讀完的,不一會就走神,可能我不太喜歡這種文字風格,前幾天讀的《麥田守望者》,我是很快就讀完了,那種作者的敘事語調,我實在是很喜歡。以及它透露出的作者或主人公的性格,我也很喜歡。怪不得,它曾賣出那麼多。我想,為什麼很多人喜歡,也許是太貼切少年時的真實狀態了吧?至少我是曾這麼對現實迷惑又不屑的度過的。

——“為什麼我會在大街上奔跑,我揣摩大概是我一時高興。”

我喜歡這句。

當然,王小波作品裡的很多觀點我是認可的,不過,他表達的太小心翼翼了,委婉的略帶反諷的說,我揣摩是文化大革命給他留下的陰影太重了吧,一個不小心說的不周全,就被挑毛病上綱上線的年代。感謝我沒生在那個年代,否則以我的個性,估計也很難活的周全。

書中寫一本書被很多人傳著翻看後,已經不成了樣子。想來那時真是匱乏啊,王小波就常常寫他愛生病,吐膽汁,犯肝炎,人人營養不良的年代。有人為了追一個被大水沖走的木頭,淹死了,卻被高歌讚頌這樣值得。也許是這段時期給王小波生命留的痕跡太深了吧,大多都是文革時的事情。

一個清醒的人在那個時代活下來真不容易。

不過有一段話我深收益,是蕭伯納《巴巴拉少校》給的啟示,就如同芥川龍之介所說的的——一邊與世俗同流合汙,一邊投之以白眼。有些說一套,做一套,表裡不一的風格。

沉默的大多數

北大曾經的校長季羨林曾說過“真話是有毒的,所以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其實是,這世上有些人是不必費口舌的。假意逢迎也好,八面玲瓏也罷,但不能忘了初心,不能在油滑裡喪失了起節,丟了底線。

王小波有一句話,我挺喜歡——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應該是這樣,讓自己變強大,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