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大木作”傳承人帶你瞭解“落丈杆”這門潮汕民間絕技之奇巧

潮陽“大木作”傳承人帶你瞭解“落丈杆”這門潮汕民間絕技之奇巧

年僅58歲的馬烈民是遠近聞名的“大木作”民間建築工藝師,曾參與梅州千佛寶塔旁的千佛寶殿木作構建,設計施工潮陽大峰風景區祖師亭及幾十處祠堂廟宇的“大木作”結構。

在潮陽和平下宮古廟媽祖廣場,這裡長廊碑林,亭臺樓閣點綴得幽雅不俗,“大木作” 工藝師馬烈民帶記者來到古廟主建築的大戲臺,這座恢弘大氣的宮殿式榫卯木結構建築,就是由他設計施工建造。

出自家學淵源的木匠世家

馬烈民出生於潮陽和平里美一個木匠世家,在他的家族中,他是第四代“大木作”傳承人,因家學淵源,“上至丈杆,下至雕刀”他都瞭如指掌。兒時,馬烈民受家庭薰陶,耳濡目染木工手藝,1978年高中畢業後,他跟隨當時人稱“眯司”的祖父馬禮光一起學藝,“當時適逢改革開放,許多祠堂、庵寺與民居逐步開始維修與新建,因而我逐步熟悉一些專業名詞、做法、技術要領與民間一些‘口傳心授’的經驗”,馬烈民通過實踐,悟出一些技巧與掌握基礎的知識,從此正式走上木作技術之路,一干就是40載。

1986年,馬烈民意識到木工傳統的營造技術應同現代化的技術融會貫通起來,25歲的他便到粵北建築工程學校進修學習,從而對地基探測、結構設計、施工組織,以及隱蔽工程記錄均有了進一步瞭解,同時對潮汕民用建築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也相應得到了提高,1987年,馬烈民完成了第一件由他設計施工的祠堂建築。

潮陽“大木作”傳承人帶你瞭解“落丈杆”這門潮汕民間絕技之奇巧

馬烈民設計施工建造的宮殿式榫卯木結構建築

“落丈杆”要設計並繪製出圖紙

上世紀80年代末,進修結業後的馬烈民充分利用空閒時間學習,訂閱了《古建園林技術》等雜誌進行自學,從明、清時代宮殿、園林景點的設計到現實施工等方面的知識,用理論指導實踐,再在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總結,使他的木作建築原理和製作技術更上一層樓。

馬烈民說,“大木作”絕活首先要設計並繪製圖紙,行內人稱為“落丈杆”,“這活兒涉及到工學、力學、設計學、美學以及風水地理學,只有掌握紮實理論基礎,在設計施工上才有理論支撐。”說著,馬烈民拿出一條“丈杆”,這是一條用毛筆寫著各種刻度的大尺子,“這條木尺集多種功能,是各工種的尺寸標準依據,集建築設計工具、施工現場標準校驗工具,也是建築設計保存的數據庫,還是一種絕對權威的象徵。”

原來,在潮汕的傳統建築營建中,傳統的匠師身兼多項任務,設計施工必須面面俱到,“丈杆”對施工有直接的指導作用,而且是以最實用、最簡易的方式完成。

木匠師身負“落丈杆”權責掌握工程

馬烈民帶記者來到和平下寨的靈華寺,這裡正在修建,也是他設計施工的又一作品,他告訴記者,一座古建築的設計施工,作為古建築設計的“總工程師”,要從受力、造型以及特色等方面考慮,不單要懂得木作知識,還要懂得打石、石柱剪裁、造型、構圖等,才顯出潮汕地方建築構造的特色,“一座建築使用一根‘丈杆’,木匠師身負‘落丈杆’的權責,掌握著工程中最為重要的設計權衡工作,其他工種的一切限制尺寸均需由他們安排定奪。”

馬烈民介紹,丈杆將抽象符號轉換成三維空間想象,因此必須有所保護,“先是使用毛筆標記尺寸,完成後以桐油罩面,對丈杆和字跡加以保護,同時利用桐油麵不上墨的特點防止有人惡意更改。”馬烈民說,“例如大峰祖師亭相當於4層樓高,這樣大型亭榭的大木作建築技藝難度不言而喻。我就是依據‘落丈杆’進行設計施工的。”

大峰祖師亭建成之後,馬烈民的名字在潮汕建築界也逐漸響亮起來,他為鄉村古建築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希望,將來“大木作”的傳承人能接好這根接力棒,把第五代、第六代……延續下去,讓古老的潮汕古建築文化生生不息,永遠記載著一個個潮汕文化符號。


記者 陳文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