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甘泉蛤蟆口,雲嶺下巖深,

王母瑤池落,銀河地氣淫。

烹茶清透骨,消暑解煩心。

晨上天門道,風中聞磬音。

——鞏曉榮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這是甘谷詩人、我的好朋友鞏曉榮寫的一首關於天門山蛤蟆泉的詩文。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這是2019年風靡一時的一句著名的旅遊詞,詞透露出了人們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對旅遊生活的嚮往。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其實,旅遊不一定要去外地,本地就有很多很有文化韻味的遺址和自然風光,只是因為我們在本地住習慣了,心裡就有了“本地無風景”的思維。這不,天門山蛤蟆口冒著一股仙氣,穿越唐月宋水,明清古韻來到我的面前。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2020年2月28日下午,我讀著曉榮的“甘泉蛤蟆口,雲嶺下巖深”的詩句,驅車來到天門山廟灣村口,拿上照相機和水桶,跟隨提水的人群向蛤蟆口走去。

下午提水不象早晨那樣人流密集,我盡情的吮吸著春的溫馨,行走在山間溝壑之間,傾聽山的呼喚,尋覓水的芳香,一會兒工夫,就來到了山樑上新修的紅色蛤蟆口大門,大門兩側張貼著這樣一幅對聯:人民水土濟世間,四時香稔賀太平。穿越山樑,繼續沿小路向東南方向下坡,峰迴路轉,轉眼間我在迎面提水人的談笑聲中,聞聲一望,蛤蟆口到了。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甘谷縣志》記載:“天門山,為縣之主山,海拔1582米,山勢突兀,三峰挺拔,宛如筆架,俗名筆架山,曾設天門隘,為縣之屏障”。上有天齊宮,後有靈湫。這裡所說的靈湫,就是指的蛤蟆口泉水,因泉口象動物蛤蟆的口,人們便稱之為"蛤蟆口"。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站在蛤蟆口觀察,只見蛤蟆口坐落在蛤蟆溝的北邊,為一個五六十平米的平臺,平臺正北修建有一個二層小廟,上面寫著“蛤蟆口”三個字,樓下就是蛤蟆泉,兩邊的水泥柱子上寫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句,十分恰當的點明瞭蛤蟆泉的位置,二樓上建有“甘泉宮”,門兩邊寫著:“林亭以外初無事,山水之間大有人”的對聯,因為“甘泉宮”門鎖著,未能拜望。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在蛤蟆口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水池,池水清澈見底,甘冽清香。池邊石牆上掛著水舀子和漏斗,供百姓灌水。甘谷歷史上一直是十年九旱,但這裡的泉水自有記載以來,一直在山澗日夜流淌,而且日日如此,雷打不動,滋潤著周邊的百姓。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據當地群眾講,每天清晨,甘谷城裡關外的人紛紛來到蛤蟆口提水,最多時需要排隊提水,不過由於泉水水量充足,大家很快就能提上,現在好多人都不喜歡喝水廠裡純淨水,而是喜歡喝蛤蟆口的天然礦泉水,因為泉水不僅甘冽清澈,芳香撲鼻,而且當下喝也不會拉肚子。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甘肅甘谷李春:天門山蛤蟆口

我小心奕奕的灌滿了泉水,站在蛤蟆口沉思,天門山山水相依,三峰相連,古設隘口,為縣屏障,在這樣一個地方,有一股清泉從山間噴射而出,你說奇不奇,怪不怪?真是驗證了千古以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一名句。

當我提著泉水離開蛤蟆口時,突然感覺天門山周圍仙氣逼人,滿山飄香.......

李春,甘肅省甘谷縣攝影家協會會員。喜歡攝影,攝像,旅遊,寫作。人生格言: 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書寫人生,把生活過得與詩一樣,是追求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