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帶娃走親戚,孩子死活不叫人,高情商媽媽這樣化解尷尬

眼看“鼠年”春節即將到來,帶著孩子走親訪友也成為過年的必備項目。出發前,媽媽們就苦口婆心的教孩子:見到阿姨要叫人,要大聲問好。可一到親戚家,孩子只會躲在身後,怯生生的看著周圍。

過年帶娃走親戚,孩子死活不叫人,高情商媽媽這樣化解尷尬

這時,不少父母就會推搡著孩子,一邊又羞愧又惱怒的說到:“你這孩子怎麼回事,怎麼這麼沒禮貌,在家不是說好了嗎?咋不叫人呢?”面對媽媽的連珠炮似的的責罵,孩子依舊不開口。

對於不常回家的人來說,如果孩子活潑開朗,有禮貌,對於父母來說,兼職比“賺錢”還開心。倘若遇到“不給力”、死活不開口,甚至只會躲在身後的孩子,媽媽們就會覺得很沒面子。

帶娃走親戚不願叫人,寶媽一句話化解尷尬

去年過年時,陳芬帶著5歲多的兒子,去拜訪一位遠方表親。在路上時,陳芬就教兒子,見到表舅時,要大聲叫:“表舅好,表舅新年快樂!”

可到親戚家後,兒子就躲在身後,死活不開口,陳芬立即解釋道:你別看他這會兒不說話,其實想法特別多,經常在家逗得我們哈哈哈大笑。

過年帶娃走親戚,孩子死活不叫人,高情商媽媽這樣化解尷尬

這時看到表舅媽走過來,陳芬靈機一動,立即開口以兒子的口吻叫到:“啊,表舅媽來了,新年快樂!”聽到媽媽這樣叫,兒子也小聲的叫了聲“表舅媽好”!

這時,熱情的表舅媽又問兒子幾歲啦,在哪裡上學哈!為避免兒子不回答的尷尬,陳芬立即幫兒子回答道。隨後,陳芬便轉移話題,跟親戚閒聊起來。

帶娃走親訪友,不願叫人的孩子比比皆是,但能像陳芬一樣理解孩子的並不多。很多父母面對孩子不叫人,就會覺得很沒面子,情緒一激動,就會數落孩子,甚至強迫孩子叫人。

教育專家:80%的孩子見到陌生人,不願打招呼

逼孩子叫人,是很多父母最常做的事,也是傷害孩子最深的事。很多父母疑惑:為什麼孩子以前很喜歡叫人,長大後反而不願叫人了呢?

過年帶娃走親戚,孩子死活不叫人,高情商媽媽這樣化解尷尬

其實,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以及自我保護本能的驅使。遇到不熟的人,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警戒退縮,這是自我保護的正常反應。如果此時硬逼孩子叫人,就是在侵犯孩子的自我意識,破壞孩子的自我保護本能。

美國教育學家查爾莫斯在1998年時做了一個實驗,在100個受測孩子中(平均年齡為8.6歲),在與陌生人打招呼時,有80%的孩子都會有意或無意的稍微後退。

實驗結果表明:10歲以下的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大腦會產生一種抗拒性信號,這是人類潛意識的保護動作。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不願叫人的孩子,通常喜歡躲在父母身後。

為什麼孩子不願打招呼?

孩子為什麼不願叫人呢?是怕生還是性格內向呢?或許都不是。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極具個性,願不願意喊人,從來都不由父母決定,而是由他自己。姐姐家女兒,並不內向,似乎很“自來熟”,但也不是每次都會叫人。不叫人的原因各種各樣。

1、不知道該怎麼跟人打招呼

多多跟媽媽有次在公交站,看到一個很青春也很漂亮的女生。多多一下子就被人家脖子上的圍巾吸引住了,歡快的說道:“阿姨,你的圍巾好漂亮啊!”

過年帶娃走親戚,孩子死活不叫人,高情商媽媽這樣化解尷尬

那位女生很難為情的說道:“叫姐姐就好,小美女”,說完,瞥了一眼多多媽媽,嘀咕了一句:“我才上初二”。難為情的多多媽,趕緊糾正多多:“寶貝,要叫漂亮姐姐哦”。

明顯多多被這個女生嚇到了,馬上不吭聲,躲在媽媽身後,怯生生的打量著那位姑娘。從那以後,碰到年齡不好判斷的多多,就不太願意叫人,哪怕多多媽媽引導:“寶貝,叫姐姐”,多多依然不吭聲。

建議:需要孩子打招呼時,父母最好先跟孩子溝通好,該叫什麼,以免讓孩子尷尬。

2、孩子沒有充足的時間準備

有次帶孩子去一個大學同學家中玩,孩子從來沒有見過同學。當孩子見到同學時,讓孩子叫阿姨,孩子死活不開口,直愣愣的躲在身後。

過年帶娃走親戚,孩子死活不叫人,高情商媽媽這樣化解尷尬

後來跟孩子溝通,為什麼不叫阿姨時。孩子說:“跟她不熟,媽媽說過不要跟陌生人講話”讓人哭笑不得。

後來,每次帶孩子出門見人時,都會提前跟孩子溝通“寶貝,今天我們要去見一位阿姨,這位阿姨呢,是媽媽最好的朋友,你可以叫她曉曉阿姨”。提前跟孩子打好"預防針",做足充分的準備後,孩子一般都會叫人。

3、不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明明爸爸接孩子放學路上,遇到樓上鄰居,明明爸便拉著明明打招呼:“叫劉叔叔好”,明明不但不打招呼,還頭也不回的跑遠了。後來明明告訴媽媽:“劉叔叔每次都喜歡捏他的臉蛋,他非常不喜歡,因此,也不願意叫劉叔叔”,而爸爸並不知道這些,只是認為孩子不懂禮貌......

建議:孩子不願打招呼時,父母應耐心的詢問原因,瞭解孩子不願打招呼的背後原因,而不是簡單的認為孩子不懂禮貌。

面對不願叫人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提前告知孩子叫什麼?

過年期間,走街串巷,難免會遇到幾個很少見面的親戚。所以,在見親戚之前,父母就應明確的告訴孩子,該叫什麼?與爸爸媽媽是什麼關係?條件許可,可以多“彩排”兩遍哦。

過年帶娃走親戚,孩子死活不叫人,高情商媽媽這樣化解尷尬

舉例:媽媽可以蹲下身,看著孩子的眼睛說道:“待會兒啊,媽媽的一個好朋友要來家裡面,寶貝可以叫她倩倩阿姨哦;倩倩阿姨聽到寶貝叫她,她會很開心哦!”

同時見面以後,媽媽要給孩子引導:“這位就是媽媽先前給你說的倩倩阿姨哦,是媽媽的好朋友”。即使是意外遇見熟人,媽媽也可以先給孩子解釋一下,再讓孩子叫人。

注意:如果孩子能夠按照事先約定,跟朋友打招呼後,媽媽在事後應該給予孩子肯定與鼓勵哦。

2、給予孩子充足的準備時間

對於活潑外向些的孩子,或許第一次見面就能很輕鬆的打招呼;但對於一些稍微內向一點的孩子,遇到不熟悉的人,並不能立刻就跟人打招呼。

從上文中美國教育家的研究就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時,都會有些害羞,不願意開口叫人,甚至會躲在父母身後。因此,父母就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準備時間。

此時切忌不要為了孩子“有禮貌”,而強迫孩子開口叫人,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排斥叫人,挫傷孩子打招呼的積極性。父母應該給予孩子鼓勵,多給孩子一些時間熟悉,只有熟悉後,孩子才可能主動打招呼。

3、尊重孩子不打招呼的理由

就像上文中的明明一樣,討厭劉叔叔捏臉蛋的行為,從而不願意跟劉叔叔打招呼。當父母知道孩子不招呼的原因後,首先應尊重孩子不招呼;其次,告訴孩子要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明確的告訴劉叔叔,自己不喜歡唄捏臉蛋。

4、父母為孩子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成長教育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巨大。若父母在遇到親戚朋友時,能夠主動、熱情、大方的與人打招呼。孩子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下,定會慢慢接受打招呼的行為,成為一個愛打招呼的孩子。

過年帶娃走親戚,孩子死活不叫人,高情商媽媽這樣化解尷尬

5、為孩子購買“打招呼”系列繪本

文文之前就特別抗拒與人打招呼,通過觀看《0-3歲行為習慣教育繪本之打招呼》、《鼠小弟系列·打招呼》繪本,目前已有較大的改變。

這一系列的繪本,畫風非常溫暖,利用一正一邪、多場景的故事情節,告訴孩子“這樣做會更好”,很適合用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愛打招呼的孩子,深受大人喜歡;但是對於一些還暫時不願打招呼的孩子,父母也不必責怪或強迫孩子。更加不要為了大人的“面子”,當眾數落孩子,只有尊重孩子,瞭解孩子不願打招呼的原因後,耐心引導便是。




END

今日話題:倘若你家孩子不願叫人,你會怎麼引導呢?

不妨底部留言說說看!

大家好,我是一名3歲女孩的媽媽,堅持每天更新育兒知識,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給個贊吧。

1、《透視0-3歲嬰幼兒的心理世界》馮夏婷(主編)2016-2

2、《讀懂孩子的父母最幸福》侯海生201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