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器三過,依六種想


斷器三過,依六種想


宗喀巴大師講說聞法規則,分“斷器三過”、“依六種想”二部分加以展開,內容直指凡夫修學最易出問題的要害,非常精闢。

大師將聽聞佛法的人分為三類:

一、倒器,二、汙器,三漏器。

所謂倒器,就是講聞法者的心,如一個倒扣的杯子,雖臨法會,卻不能恭敬歡喜;聽聞時心生起邪執,或發起的意樂有過,這樣自然就不能如法入心。

所謂汙器,就是講聞法者的心,雖沒有倒扣,杯口朝上,但因聞法的心不清淨而不得受用。一如往汙穢的杯子裡倒清淨的法水,終究因器汙穢而不堪飲用。

所謂漏器,就是講聞法者的心,如一個杯口朝上的杯子,雖然清淨無染,但因底下有漏洞,就算是天降甘霖,也必不能受。以至於聽聞到的佛法不能留在心中而漏失殆盡。這類有情雖沒有上面兩種過失,但他們往往會因為忘念等過失導致對於所聞的經義不能堅固牢記乃至丟失,這樣聞法,同樣不能獲益。為對治這聞法過程中大家易犯的三種過失,所以佛在經中說法之前,常常會如是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所以聞法要得大利益,就必須遠離這三種過失。

此外宗大師還教我們在聽聞佛法的過程中,要生“六種想”:

一、於己須如病者想;

三、於教法生起藥物想;

四、於修行生起療病想;

五、於如來須作正士想;

六、於正法眼生起久住想。

平時生病,我們一定會聽從醫生的話,服藥治病。同樣眾生無始以來,我們的心常為猛烈的貪嗔痴三毒所傷害,長久來無法得以治癒而於六道長夜痛惱,不得出離。

如果我們對於這樣的事實一無所知,實在是非常顛倒可憐的。所以我們要把自己當做病人想,把說法的法師當知醫生想。

既然身患重病,勢必尋求良醫。今生如能遭遇說法的善知識,自然應該起大歡喜心,如教而行,恭敬承事。若然,還要對教法生起藥物想。猶如病人對醫生所配的藥,必定會心生珍重。

學者於說法師所說教授教誡,要極為重視,勵力珍持,千萬不可忘念違背。對修行生起療病想,就像病人若不飲服醫生所配的藥,病就不能痊癒一樣;同樣修學者,如對於說的法師所開示的法教,不加修行,終究也是不能摧伏心中的貪等煩惱。

所以我們必須對於法師的教誨,心生殷重而加以修持。就好像重病的人,僅僅靠一二帖藥,恐怕很難得以治癒。我們無始以來長處惑染重病,於其教授,略修一二次,不可遂以為滿足。

所以宗大師特別提醒我們,“於己作病人想,甚為緊要。”“故於所聞義,隨力修行,最關緊要。若非然者,臨命終時,必多追悔。”

第五,宗大師教我們應把說法的法師作正士想,也就是聞法之時,把法師視作佛一樣來敬重。唯有以此恭敬之心,才會獲得甚深的法益。

第六還要在聞法後,常起正法久住想。常要思念,如何能使如來的法教能夠久住於世,利益廣大眾生。

時值末法,很多信佛之人,難得聞法因緣;縱得聞法因緣,亦多不知聞法之規則方法。大師所言之“器三過”,在廣大信眾中是普遍存在的。至於聽聞佛法能生“六想”者,更是稀有難得。若要得到聞法的真實大利,離三過,生六想,顯然是不可缺少的必修課。這個內容,對於真正想要修學的佛弟子而言,無疑是非常珍貴的教誡,絕不可等閒視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