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只狐狸,不同的傳說:從妖到神,中日狐狸大比較


同一只狐狸,不同的傳說:從妖到神,中日狐狸大比較

關於狐狸傳說的詳細記載,文史君推薦兩本書作為我們的參考。在中國,宋初李昉等編成的《太平廣記》中有九卷的篇幅;而東鄰日本的《今昔物語》也分三部分講述了狐狸傳說。

一、《太平廣記》的狐

《太平廣記》開篇第一卷第一篇《說狐》中,唐代狐具有變人之術,多為女子,且常為蠱魅的狐妖形象。文史君歸納出《太平廣記》中狐的特徵:

第一種是以狐喻妓。在《太平廣記》卷四百五十中,唐河東薛迥在東都與娼婦玩樂,有一日午夜,娼請數次請求離開,薛迥交代看門人不開鎖,娼婦便變成變成野狐,從儲水窖中逃了出去。李建國在《中國狐文化》中認為“這是第一例狐妓故事,標誌著狐妓原型——宋以後曾不斷出現於小說之中——的建立。”認為這是“開創了以狐喻妓的先河,給娼妓文化注入新的觀念。”


同一只狐狸,不同的傳說:從妖到神,中日狐狸大比較

妲己,可能是最經典的“淫狐”形象之一了

後來,在淫狐的妖媚形象中,從性誘惑到正常婚戀,甚至成為了賢妻良母的角色。《太平廣記》卷四百五十四中女狐一改之前蠱惑男子與其交接吸取精氣的形象,李氏為計真育七子二女,隨著丈夫東奔西走而毫無怨言。同樣的還有卷四百五十一“賀蘭進明”條。這些故事中的女狐已不再是風流的妖狐形象,而更多地表現出善的一面。

此外,還有狐男士人的形象。卷四百四十九中李元恭條中所載故事中,儒雅風流,江郎才俊,超凡脫俗,富有學識,具有非常明顯的儒生文人特徵。與其唐代士人和科舉制度推行的背景相聯繫。故事中狐男通過搶佔民女而達到與高位聯姻的目的,反映了士人其時對門第的一種渴望。而狐男最終被道士所殺,反映了士人身份低微,希望落空的結局。具有一定的時代色彩,是一種其時代的映射。


同一只狐狸,不同的傳說:從妖到神,中日狐狸大比較

現實世界的狐狸

二、《今昔物語》中的狐

《今昔物語》共分為天竺、震旦、本朝三部分,分別講述印度、中國、日本的志怪故事,其中有關狐的故事,同樣也可粗略地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被佛法救贖或者懲罰驅逐的狐。其中卷十四第五篇《為就死野幹寫法華人的故事》講述了一名男子通過超度《法華經》使得死狐超度的故事。文章實際上是宣揚“佛法無邊”。“狐”作為超度對象死而復生,而男子誦讀《法華經》使狐狸復生,夢中醒來深受感動越發的堅定信仰,實際上故事更多地具有教化信眾的功利意義。這也符合《今昔物語集》作為佛教故事集的特點。


同一只狐狸,不同的傳說:從妖到神,中日狐狸大比較

伏見稻荷神社,位於日本京都

第二類是“狐變”,也就是所謂的狐妖作祟。卷二十七第三十九篇《狐變人妻形來家的故事》所載故事中狐的變化之術上升至與真人面孔絲毫不差的程度。


同一只狐狸,不同的傳說:從妖到神,中日狐狸大比較

神社狐狸雕像

第三類主要講狐狸善惡具有兩面性。卷二十三第十七篇《尾張國女降伏美濃狐的故事》中狐為“

娶狐為妻之人的第四代孫”,便是指上文中“狐直”傳說中的夫婦。此篇中的狐並不是僅僅作惡,美濃狐懂得報恩,信守承諾,這是狐意象的一種“人性化”。狐並不再是單純產生妖祟的獸性產物,而是擁有了人性。


同一只狐狸,不同的傳說:從妖到神,中日狐狸大比較

葛飾北齋關於狐妖的圖畫

三、兩作品中狐形象的異同表現

兩書中狐形象的設定類似,以狐女為主;狐妖作祟的形式相近,都是變幻人形,誘惑男子,欺騙財物等。並且兩書中的狐妖形象都體現了人性化色彩,狐形象具有善與惡的兩面性。


同一只狐狸,不同的傳說:從妖到神,中日狐狸大比較

狐狸面具

兩書的差異也很明顯。《今昔物語集》中更多體現了佛法教化的作用,例如一些狐通過佛法得到了救贖,一些狐被僧人做法懲罰驅逐,狐的結局與《太平廣記》不同,關於狐作祟被暴露的結局,多是遁走,而非《太平廣記》中的擒殺。

四、兩作品狐形象存在異同的原因

(一)同:中國古典文化源流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在古代時期吸收學習了中國文化,中國古典文化源流對日本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學作品狐意象的藍圖上,日本狐文化不斷髮展和演變,形成了如今我們熟知的日本狐形象。中日狐形象的共同之處,說明了中國古典文學對日本的影響。


同一只狐狸,不同的傳說:從妖到神,中日狐狸大比較

日本動漫《火影忍者》中的九尾狐


如上文所說,中國的九尾狐形象,在日本演變成最知名的“玉藻前”形象,並在傳說的敘述中有著從中國逃往日本的時間邏輯聯繫。中國的狐形象蘊含的五行學說等理念影響了日本稻荷神的民間信仰。日本的稻荷信仰依照狐狸是土德的代表將稻荷神作為土地神祭拜,乞求五穀豐登,相生相剋的理念無疑受到了中國的狐妖形象,另一方面又是一種對中國早期瑞狐形象的繼承。而中日兩國的古典文化作品對於狐均有著兩面性的評價。以日本為例,日本一方面有著狐幻化為人,欺騙人類的狡詐形象,一方面又有著稻荷神的祥瑞形象。同樣中國也有著祥瑞和不祥的雙重意象。


同一只狐狸,不同的傳說:從妖到神,中日狐狸大比較

遊戲中的“玉藻前”

雖然在《今昔物語集》中,狐的形象較為本土化和單一化,但在書中狐文化形象的內核仍與中國狐文化有相通之處。換言之,日本狐文化是一種脫胎於中國狐文化,加以本土化發展再創造的文學文化。

(二)異:日本本土文化價值觀的影響

日本狐文化雖然與中國狐文化有著很多相通之處,但仍然存在著很多差異。這是由文化傳播過程中的本土化所造成的。差異具體表現為:

首先是雙方在狐故事差異中體現出的自然觀差異。中國在儒學影響下形成了人定勝天,以人為中心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認為人處於自然界的最高地位,可以支配世間萬物。體現在狐文化上便在於大多數狐均有著斃命的下場。而處於自然環境惡劣而對自然充滿敬畏的日本人的自然觀中,萬物有靈,人是自然中的一員,應與自然和諧相處。佛教故事集《今昔物語集》中由於附加了佛教思想,日本人的自然觀體現得更為明顯,狐多是被懲罰而自行遁走,不存在狐被輕易殺死的情況。


同一只狐狸,不同的傳說:從妖到神,中日狐狸大比較

《今昔物語集》書影

其次是對狐的感情色彩不同。漢唐之後中國志怪小說中對狐的態度多為排斥和貶低,僅有少數體現其“善”的一面。這是中國對於“物老成精”的一種對異類的排斥。而日本對於稻荷神社的崇拜,將對於瑞狐的崇拜上升為一種民間信仰。

文史君說:

中日文化雖然存在著國別差異,但在具體關照下又有著許多相似。日本狐文化源於中國,受當地價值觀、宗教等因素影響和作用下,日本狐形象從中國狐形象中脫胎並不斷本土化,形成了如今日本文學作品中極具有特色的日本狐形象和日本狐文化,反應在衍生的文學動漫影視作品中。

參考文獻:

1.金偉譯:《今昔物語集》,萬卷出版社2006年版

2.(宋)李昉等:《太平廣記》,中華書局1961年版

3.李建國:《中國狐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4.徐麗麗:《中日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