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心多為讀書人”的流傳,不合理卻合民意

文|一點拾貳

“負心多為讀書人”,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大約有3種類型的反應。

不讀書的人:“不怕流氓橫,就怕流氓有文化”!

讀書人:“不讀書的人也負心,揪著讀書人做什麼?!”

書:“都是人的事,關書什麼事!”

那麼,這裡就牽涉出1個問題:為什麼說“負心多是讀書人”?人因為多讀書負心?還是負心的都是讀書人?這就要從這句話的出處說起。

“負心多為讀書人”的流傳,不合理卻合民意

01 溯源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

相傳明朝,皇室宗親,素愛鬥犬,欺壓百姓。某日,皇親的奴才閒得無聊,放出鬥犬,撕咬路人。一秀才被鬥犬撲倒在地,任意撕咬。這時候,在路邊衝出了一個屠夫,手起刀落砍了狗頭,救下秀才。皇親的奴才一看,主子的狗被殺了,於是綁了屠夫就送去了官府。

初審時,曹學佺依律判皇親奴才有罪,賠藥費給秀才。為了保全皇家顏面,皇親奴才在初審後威逼利誘收買秀才。

再審時,秀才改了口供,說自己與狗是好友,屠夫出現時他和狗正在嬉戲,以此陷害屠夫。曹學佺,聽完秀才改的口供後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重刑于秀才,最終真相大白。

曹學佺重判:屠夫無罪;秀才,與狗相好、認狗做友、恩將仇報,革去功名,給皇親當狗!並憤然在案卷上寫下:“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負心多為讀書人”的流傳,不合理卻合民意

02 解構:

3個不合理的地方

不合理之一:秀才說自己與狗是好友

明朝的秀才地位是很高的。在當時再有錢沒有功名,家裡也是不能配奴婢的。但秀才是有特權可以使喚奴婢的。從這個角度看,秀才與狗的等級差太遠了,做好友是不可能的。在廢除了森嚴等級的今天,我們可以把寵物當做自己的好友。但是我們從來不會把別人家的狗當做自己的朋友,尤其是撕咬自己的狗。秀才也許會被威逼利誘說假話,但在大庭廣眾下說狗是自己的好友,實在太假了!

不合理之二:用刑逼迫秀才說真話,判罰秀才革去功名,與狗做友

明朝的秀才是有法律特權的,最初是免死,後來這一特權被廢除了,但還是保留了一些其他的,包括不能對有功名在身的人用刑。而那些犯了重罪的,衙門也沒有管理的權限,需要通知當地的教育部門。在上面的典故里,曹學佺,聽完秀才改的口供後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重刑于秀才,最終真相大白。對秀才用重刑,那是不存在的。

不合理之三:曹文佺在案卷上憤然寫下名聯,卻為大眾所知

明朝的信息傳播遠不及今天,更遑論將案卷的結案詞公開了!這件事,在《明史·文苑·曹學佺傳》中也未見記載。可見,此事多少有些民間戲說的成分。有點類似於“陳世美”的故事。

“負心多為讀書人”的流傳,不合理卻合民意

03 分析

滿足平民傳播訴求的2個重要方面

上述三個不合理之處,卻是該故事得以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核心要點。只要基於以下二個原因:

一、秀才被拉下神壇,庶民獲得勝利,不同階層的矛盾衝突引發關注

你以為明朝的秀才是窮秀才?錯了!

你想要的,他都有!

秀才,不僅可以免交公糧和免稅,還能免徭役。什麼意思?古代老百姓自己種了田,收成了,必須給朝廷交公糧。但是秀才不用。遇上朝廷要徵收免費勞動力修建城池圍牆等重活累活,秀才也不用幹。

那麼,在上面的故事裡,秀才被狗追,還跑不過狗,多不堪啊!自救本事沒有,靠著平民屠夫救了他!結果,他卻說自己和狗是朋友,誣陷屠夫!真是白讀了多年的孔孟之道,基本的禮義廉恥都不懂了!這樣的行徑足夠為民眾唾棄了。

加之,秀才被革去功名,與狗為伍!地位比平民還低,淪為民眾的消遣。對於平民來說,秀才還不如自己,一抒平民們胸中的不平之氣,心裡那個平衡和舒坦!

二、權力群體的內訌與正義結局

曹文佺是讀書人,是官員,是當時權力群體的一員。但,故事中,他剛正不阿,不僅做出了無視等級,基於道德法治的正確判罰,滿足了民眾對於正義和公平的基本訴求。

同時,他作為讀書人,寫出了“負心多是讀書人”!完全是內訌和自爆的操作 ,民眾一看多解氣啊!瞬間距離感消失,好感蹭蹭蹭往上漲。

“負心多為讀書人”的流傳,不合理卻合民意

04 思考

“負心多為讀書人”不等於讀書人都負心,基本邏輯不能亂。

相較而言,讀書,被認為是低門檻的高貴行為。三聯週刊講,知識就是免疫力,你們抗風險能力這麼差,一定是書讀得少了。

在我看來,讀書能夠在浮躁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歸宿。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我是一點拾貳,在文字裡讀懂社會世界,讀書人總有歸處。與你分享,願平生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