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平安三帖”為東晉王羲之書寫尺牘作品。因《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合裱於一卷而稱“平安三帖”。現存墨本為唐代雙鉤摹搨,硬黃紙本(即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紙覆於原作上,先雙鉤字的輪廓,再逐筆填墨摹寫在硬黃紙上)。整部作品縱24.7釐米,橫46.8釐米。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貼》三帖合一卷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徽宗趙佶瘦金體題款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首宋徽宗題款“晉王羲之奉橘帖”。米芾書史謂“又有唐右軍帖,雙鉤蠟摹,末後一帖,是‘奉橘三百顆(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跡典故。開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參軍學士諸葛穎,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跋其尾。

從六世紀南朝時期以來,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當時將零散的書跡裱背成一定長度的手卷,後來輾轉流傳,遭割裂重裝,已不復原貌。第一則《平安帖》行書兼草書,信中提到的“脩載”,是王羲之堂兄弟,此信是向親友報平安,表達思念之情。第二則《何如帖》行書,問候對方並告知近況。其中“復”字三次出現,加上平安帖中一“復”字,四字寫法各不相同,靈動鮮活。第三則《奉橘帖》,行書,是贈送友人橘子的便籤,輕描淡寫卻又飽滿深情。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四個“復”字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王羲之《平安》帖

釋文:此粗平安修載來十餘 日諸人近集存想明日 當復悉來無由同 增慨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王羲之《何如》

釋文: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 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 賴尋復白羲之白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王羲之《奉橘》帖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平安夜  王羲之《平安三帖》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