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數學大國,卻不是數學強國

1854年前,世界的數學中心在法國。當時法國的數學到底有多強呢?相信現在的數學系學生應該深有體會:一個猜想就能搞死我們的費馬、永遠說愛我的柯西、安慰我“數學難沒關係,難著難著就習慣了的拉普拉斯,以及達朗貝爾、勒讓德、蒙日、彭賽列、傅里葉、龐加萊、伽羅華、格羅藤迪克等等,這些讓數學系學神“聞風喪膽”的數學家全都出自法國!


中國是數學大國,卻不是數學強國


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時,德國在經歷了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後,此時的德國數學界已是大師雲集,如:微積分嚴密化終結者——維爾斯特拉斯、集合論創始人——康託、數學世界的亞歷山大——希爾伯特、最後一個數學通才——外爾、最傑出的女數學家——諾特等等不勝枚舉。當時優秀的數學人才,紛紛奔赴德國留學。


中國是數學大國,卻不是數學強國


然而,到了1937年,在希特勒頒佈法令,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部分的一流數學家先後離開了德國,流亡到了美國、英國等相對安全的國家避難。


從此,德國數學一蹶不振,將來之不易的世界數學中心的地位拱手讓給美國,一直都今天。


中國是數學大國,卻不是數學強國


而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美國依靠強大的數學力量,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發展。


運籌學的發展,加速了航空路徑的優化、精算學的日益進步,加大了保險業的興起,生物統計的發展帶動了製藥公司的崛起、金融數學的興盛更是促進了金融市場的壯大。


事實上,據2019年4月的一個統計,對數學畢業生需求最大的美國前六大企業是州立農業保險公司、高通、波音、谷歌、英特爾、愛德華·瓊斯投資。


和上述美國公司不一樣的是,我國可能僅有華為,是崇尚數學的企業。20多年來,華為和中、俄、法、土耳其數學家緊密合作,走完了從2G到5G的光輝歷程。


任正非先生指出:“其實我們真正的突破是數學,手機、系統設備是以數學為中心。”


反觀回來,如今中國的數學,在國際上的地位如何呢?


首先,由於諾貝爾獎是沒有設立數學獎項的,但是數學界有自己的“諾貝爾獎”,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菲爾茲獎。


目前,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屈指可數,僅僅只有兩位。


作為哈佛大學的數學教授、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的丘成桐,在他29歲時,因攻克幾何學上的難題“卡比拉猜想”,成為第一個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


中國是數學大國,卻不是數學強國


第二個,則是“神童”陶哲軒,據說當陶哲軒兩歲時,就已經拿著數字積木在教別人如何用積木計算。此後一路開掛,在2006年,成功拿下菲爾茲獎 (Fields Medal),並在國際數學家大會做了一小時報告。


中國是數學大國,卻不是數學強國


以上兩位數學天才,成長之路或許各有不同,但在數學教育上,卻都不是接受的中國教育。


丘成桐出生汕頭,不久後隨父母移居香港,在嚴父慈母的教導,成績一路向上,甚至僅花了三年的時間,就從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畢業,遠赴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伯克利分校學習進修,丘成桐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經驗,其實大部分都來自美國的大學。


而陶哲軒本人,更是出生在澳大利亞,從9歲開始,就在距離家裡不遠的弗林德斯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


這樣的局面,就導致中國數學,產生了十分尷尬的情況:一方面,國內的中學生選手不斷在國際奧數比賽上摘金奪銀;另一方面,數學研究領域卻少有大師出現,國際數學大獎始終與中國無緣。


究其原因,一個,是因為像數學這樣的基礎科學,出於對實際應用的考慮,中國一直不夠重視。對比中西方教育,丘成桐曾犀利地指出,“中國高校仍是以應用為主,基礎為副,結果可能兩方面都沒能成功。”


要知道,包括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最頂尖高校,都有第一流的數學專業和數學人才。


另一方面,中國的數學教育,不懂數學思維。


如今我們國內的大環境,數學成了各種培訓班非常重要的科目。家長們的焦慮市場,供養起了培訓班裡搶跑的教育理念,數學成了“早學多學”的重災區。


主打數學的幼小銜接班,在假期也怒刷存在感。


但事實上,真正的,能讓孩子“領跑”的數學教育,絕對不是讓孩子簡單上個培訓班,或者能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就完事。


當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


不培養孩子的興趣,不引導孩子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不去提高孩子的綜合數學素養,只是讓孩子應付大量且枯燥的題目和考試。


然而在強壓之下,這樣的行為,不僅會使得孩子的學業壓力過大,並且當孩子發現這樣的努力,並無法獲得父母想要的成績時,往往就會表現出反抗,甚至厭學的行為。


因此我們說,不斷給孩子塑造數理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營造趣味化學習的氛圍是非常有必要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