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腳捐款,後腳貸款的互聯網公司們,到底玩的什麼套路???

據瞭解,小米近日向北京地方銀行申請貸款50億,用來生產口罩等防疫裝備;美團點評申請40億元貸款,用於為武漢醫務人員提供免費送餐的資金支持。本以為是線下零售、餐飲企業的寒冬,現如今卻出現大量互聯網公司申請貸款的“援助”。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前腳捐錢、後腳貸款?

印象中,互聯網企業都是不缺錢的,不僅花錢“大手筆”,捐錢也是跑在最前面。湖北多地封城的當天,騰訊便宣佈捐贈3億元人民幣,設立第一期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基金。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們也紛紛“掏腰包”成立專項基金援助抗“疫”戰爭。

可是,這筆捐款才剛剛過去半個月,美團點評便向銀行申請40億元貸款... 如果只是美團點評一家貸款,倒也不足為奇。而向北京地方銀行申請貸款的企業數量至少超過300家,申請總額達到574億元人民幣,而小米、360、滴滴、曠視科技等互聯網企業赫然在列。

揭開“鉅額貸款”的面紗

申請“鉅額貸款”,互聯網巨頭們想幹什麼?其目的無非有三類:

1、發展型,投用於自身業務相關,典型的就是美團點評

2、自救型,受疫情影響,業務影響較大,繼續資金補血,最典型的就是滴滴;

3、抗疫型,針對眼下疫情進行口罩、體溫計的生產,開發新型產品如追蹤病毒密切接觸者App、不受口罩影響的人臉識別基礎,小米、奇虎360、曠視均在此列。

其中,第一類和第二類企業對比來看,頗有戲劇效果:在疫情之下,有的企業在春節期間,本應“遇冷”,但卻在疫情的影響下,市場需求暴漲,然而出於各種原因,需仍大於供,比如美團點評;與此同時,天平的另一端,一些本應該在春節前賺得盆滿缽滿的企業,卻因為疫情,業務一落千丈,比如滴滴。

被誤解的技術“抗疫”

相比於美團和滴滴的“戲劇化反轉”,“抗疫型”互聯網公司這邊就顯得平靜的多。這其中,最“硬核”的,還要屬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曠視。根據公開消息,曠視申請1億貸款,用於開發戴口罩人群中更加精準的人臉識別相關技術。這項新技術的內核在於:如何在戴口罩的情況下,找到每個人的額頭區域,確保遠程測體溫準確。簡單的說就是:更精準的遠距離紅外測溫。這項技術既可以取代人工,保證無接觸檢測,也能提高效率和準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