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從行星變恆星,冥王星從行星變矮行星,性質劃分才是根本原因


行星這個詞由來已久,最早希臘語稱行星為的“流星”。古代的托勒密將恆星稱為“固定恆星”,這說明恆星是固定的。而那個時候,人們認為太陽也是流動的,並把七個天體稱為行星。這七個天體是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所以太陽以前被稱為行星。

可以看出來,古代七個行星中不包括地球,因為那時人們認為地球才是宇宙中間永恆的星球。所以地球最初都不被稱為行星,而太陽和月亮卻被稱為行星,因為在人的眼裡,太陽和月亮都是流動的。所以,早期太陽被稱為行星就很合乎人們的知識範圍。

在1781年和1846年發現天王星和海王星之後,行星的分類也就正式開始了。並把天王星和海王星也納入行星範圍。而太陽依然保持在行星之位。

後來人們發現太陽的性質和其它行星的性質很大不同,例如太陽可以自己發熱,具有熱核反應,並且太陽系的行星都圍繞著太陽轉,這時太陽才被命名為恆星,確立了太陽的特殊性。

當然,太陽被命名為恆星之後,它就再也不可能再回到行星之位了。地球被命名為行星之後就永遠是行星了。

但是在太陽系中有個悲催的星球,它就是冥王星。1930年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並將其視為第九大行星。

不過冥王星的命運很快就反轉了,2005年發現的鬩神星質量甚至比冥王星質量多出27%,國際天文聯合會因此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

冥王星比月球還要小,而冥王星卻有5個衛星,導致冥王星的質量僅僅是周圍星體質量的7%,無法滿足行星的定義,因此被排除了行星之位。

冥王星最初只是因為科學事故才被稱為行星,因為那個時候人們對冥王星的性質還不太瞭解,質量體積等各種因素都不瞭解,身邊有幾顆衛星也不知道,所以造成了對冥王星分類的誤判,也導致了人們開始重新定義行星。

總的看來,要想把星體分類,就得按照星體的性質分類。行星和矮行星確實性質不同,這才是冥王星被分為矮行星的原因。矮行星是直接環繞著太陽,並且自身的重力足以達成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但未能清除鄰近軌道上的其它小天體和物質。冥王星身邊有5個衛星,所以冥王星不能被稱為行星了。

總的來講,無論是太陽從行星變為恆星,還是冥王星從行星變為矮行星,都需要我們對世界物質的性質劃分清楚,這才是科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