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的那些古代佛教建築群

五臺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裙,以臺懷鎮為中心,周圍屹立著東、南、西、北、中五座山峰,最高海拔3061米。五臺山的建築最早始於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之後歷朝歷代,晚至明、清、民國時期都留有建築成為五臺山建築群的一部分。

五臺山的那些古代佛教建築群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佛光寺曾作為考察對象記錄在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的筆記之中。佛光寺歷經多個朝代,遺留下許多多朝代的文物古蹟,主體部分是唐、金兩朝建築的代表之作。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隋唐時期佛教文化興盛,各類寺院、佛教建築日益盛行。到了唐武宗時期,佛教文化出現衰落,大舉滅佛,佛光寺在這次的滅佛運動中首次被毀。到了公元847年,唐宣宗即位後,佛教再次發揚光大,佛光寺得以重建。現在佛光寺內的東大殿和殿內的各類彩塑、壁畫等都是此次重建後遺留下來的珍貴遺蹟。

五臺山的那些古代佛教建築群

首先,來看看佛光寺的建築佈局。佛光寺坐東向西,三面環山,整個寺廟包圍在蒼松翠柏之中。各個分建築高低錯落,層層有致。佛光寺前是山下平原,視野豁然開朗。佛光寺的正門叫做“山門”,位於佛光寺的第一重,現存的是清代重建的遺蹟。佛光寺內共有殿、堂、閣等120餘間。其中,東大殿7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7間,為金代建築,其餘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經過了第一重“山門”,佛光寺內有兩座唐代經幢,又叫做“石幢”。這兩座經幢一座位於東大殿前,高約3.24米,八角形,建造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一座在山門內庭院當中,高4.9米,八角形,建造於唐代乾符四年(公元877年)。

五臺山的那些古代佛教建築群

穿過經幢,就到了佛光寺的正殿東大殿。位於全佛光寺最後一重院落之中,是整個佛光寺中位置最高的建築物,梁思成曾形容這裡“斗拱雄大,出簷深遠”,是典型的的唐代建築。東大殿內有唐代彩塑35尊,佛壇的牆壁上,還有唐代壁畫10餘平方米,非常精美,保存較為完好。佛光寺東大殿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屬於木構架中殿堂型構架,面寬7間,進深4間。東大殿的房頂的斗拱四層疊加,層層挑出,使層簷伸出牆體外達4米之遠,整座斗拱的高度也高達2米,幾乎有柱子一般的高度。在這裡,中國現存的木結構古建築中層數最多,最為雄壯的斗拱,承托出了中國現存古建築中最為深遠的出簷。著名古建築學家史建曾讚歎:“斗拱絕對是東大殿的主角,它雖然只有簷柱的一半高,卻有威壓之勢,它縱橫恣肆,是美木的精魂。”屋頂是單簷廡殿頂。斗拱下方的鋪作層起保持構架穩定和向外挑出屋簷、向內承託室內天花的作用。東大殿的簷柱升起明顯,柱身採用支柱造,柱頭卷剎和緩。整個東大殿莊嚴壯美,是唐代建築的代表。

五臺山的那些古代佛教建築群

在東大殿的北側,建有規模與東大殿相當的文殊殿。文殊殿內佛堂共有7尊佛像,居中的是騎青獅的文殊菩薩,是金代的遺蹟。文殊殿東西牆和北牆上,原有五百羅漢壁的彩繪,現在僅存有245尊,這些塑像和壁畫在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1505年)重新修建過。

五臺山的那些古代佛教建築群

位於東大殿的南側的祖師塔是我國僅存的北魏時期的兩座古塔之一,極為珍貴,是唐武宗滅佛時,佛光寺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物。塔身古樸,用青磚砌築,高約8米,呈六角形,共兩層,下層空心,正面西面門開,上層實心,正面飾以火焰式拱假門。

五臺山的那些古代佛教建築群

佛光寺的美正如其名字,佛光普照,屹立千年仍散發著莊嚴神秘的氣息,是唐、金代建築中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都極高的現存建築物,同時也是佛教徒們的聖地。除了佛光寺外,五臺山寺廟建築群還包括了顯通寺、塔院寺、金閣寺、南山寺、菩薩頂、碧山寺、觀音洞、黛螺頂、殊像寺等佛教建築群。顯通寺中最著名的是大雄寶殿,寺內除文物建築本體外,還保存有豐富的佛教建築藝術珍品,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塔院寺是五臺山顯通寺的塔院,明代時重修舍利塔,從而獨成一寺,因院內有大白塔,起名為塔院寺。聳入雲天的大白塔,是寺內的主要建築標誌,寺廟也因塔得名。現在的塔院寺成為了五臺山的標誌。五臺山寺廟建築群的金閣寺內供高17.7米的有48臂的千手觀音銅像,這是五臺山最高大的佛像,在國內也僅此於西藏日喀則和河北正定的大銅佛像。金閣寺各殿中塑像共有1000多尊,是五臺山佛教塑像最多的塑像。金閣寺與中國密宗的傳播和密宗創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師有著極密切的關係。

五臺山的那些古代佛教建築群

五臺山最大的寺院是南山寺。分為極樂寺、善德堂、佑國寺三大部分。佑國寺的石雕和泥塑為五臺山一絕。菩薩頂是五臺山中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位於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從菩薩頂大照壁仰首上望,可以看到108級石臺階階層鋪到高處,彷彿一架天梯直架天宮。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建築,寺內有康熙御碑、乾隆御碑等。五臺山聞名遐邇的十方禪寺(所謂十方,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費食宿),深受朝山佛教徒的仰慕,是他們必定要禮拜的寺廟,如果碧山寺能住下,他們絕不去其它寺廟掛單(借宿暫住)。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雷音殿、戎堂殿、彌勒殿等,各殿塑像均為清代重塑。

五臺山的那些古代佛教建築群

觀音洞又稱為棲賢寺,寺院建造在懸崖上。殿內主供八臂十一面觀音,觀音面部著白、紅、綠、藍等色,表示種種變化的法像。兩側還供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藏傳佛教祖師宗喀巴。殿後左側有一小洞,傳說這裡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避難靜坐的地方。此外還有傳說,該寺中部巖畔的建築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坐靜所在。因此藏傳佛教徒朝五臺山,觀音洞是必到之地。黛螺頂是人們所說的“小朝臺”之處。整個五臺山的五座臺頂各有一尊文殊菩薩法像,人們轉遍五座臺頂,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來到這裡,一次就能拜五尊文殊菩薩。黛螺頂以其1080 級臺階聞名,傳說登1080臺階,能消除1080種煩惱。殊像寺內正中文殊閣是五臺山臺懷中心區最大的殿宇。大殿內有文殊菩薩塑像,高9.3米,如出神工,遠近聞名。文殊大殿內三面牆壁上有五百羅漢圖,殿內柱子上還蹲有一尊羅漢。殊像寺外牌的前面,有一口泉水,名為般若泉。

五臺山的那些古代佛教建築群

五臺山佛教建築群是我國古建築遺蹟的瑰寶,各色寺、院、塔相態各異,體現著中國古建築的莊嚴大氣之美,也處處反映出中國古典文化的內涵與風格,歷來受到建築學家的關注與讚美,可謂“國寶級”古建築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