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威縣亂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威縣位於河北南部,距省會石家莊138公里。亂彈至清嘉慶、道光時,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隨著京徽的合流,亂彈便脫穎而出,自立門戶。

威縣亂彈劇目豐富,約有三百多出,代表劇目有《臨潼關》、《廣武山》、《煤山》、《兩狼山》、《石佛寺》、《全忠孝》、《白逼宮》、《王莽篡朝》、《大上吊》、《調寇》、《金錢豹》、《頂燈》等。威縣亂彈主要唱腔方面有明顯的俗曲痕跡,演唱上近似絲絃腔,但較絲絃腔更為渾厚、粗獷。威縣亂彈原來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包括:亂彈腔、崑腔、揚州亂彈、高腔、羅羅嗩吶二黃和雜腔小調。現在唱腔均以板腔體的“亂彈腔”為主,特點是男女腔均為本字咬音,假嗓拖腔。主要板式有[一鼓頭]、[二鼓頭]、[慢板]、[流水板]等,偶爾也唱崑腔。其唱詞是上下句結構,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基本句式,崑腔唱詞為長短句式。亂彈曲牌流傳至今尚有一百多支,其中“混牌子”一般都有唱詞和鑼經,如[山坡羊]、[粉蝶兒]、[大泣顏回]、[潮陽歌]、[一江風]等。“清牌子”分大嗩吶曲牌、笛子曲牌、海笛曲牌三部分,常用清牌子有[大開門]、[小開門]、[揚州開門]、[二板揣]、[九連環]等。亂彈的鑼鼓經豐富,僅開場鑼鼓就有九種之多,如老一鼓頭、0鼓頭、軟二鼓頭等。

河北威縣亂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威縣亂彈保留了南曲以檀板司節奏的習慣,以嗩吶為主的吹奏樂伴奏,紅火熱鬧具有民間吹鼓樂風格,音繁節促。傳統文場伴奏樂器為嗩吶兩支、七孔笛一支(七孔笛較曲笛細、比梆笛略粗、七個音孔)和小方笙兩把。生角多用嗩吶、笙伴奏,旦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文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武角多用嗩吶、笙伴奏。

河北威縣亂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威縣亂彈角色行當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表演古老渾樸、粗獷熱烈,注重唱、做、念、打。老生、鬍子生的重頭戲為多,為生行之首。武戲講究把子,成套把子有三十多種,如0刀、單半截挺、雙半截挺、單刀拐、滿天紅、老虎槍、大春秋、老八下等。亂彈的表演特技有飛錐穿叉、滾繩捲簾、叼碗捉提、簸糧下高、上吊蕩人、吊辮子等。

河北威縣亂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威縣亂彈的音樂採用“純律”,唱腔與伴奏採用“支聲復調”的多聲部音樂表現形式,每個聲部在整體制約下獨自進行,形成獨特而微妙的旋律對比效果,這在中國戲曲聲腔中是獨一無二的。研究威縣亂彈對豐富中國多聲部音樂理論,對解決給五聲旋律配置對題並保持音樂整體風格統一等問題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河北威縣亂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