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別插嘴”,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說話,而不是粗暴地制止

週末,閨蜜帶著自家的“混世魔王”一起來參加下午茶聚會。一開始閨蜜便心急地給大家打起了“預防針”,“咱們聊天的時候,我兒子要是插話,大家別理他,咱們聊咱們的就行!”大家開玩笑地說“有你這麼說自家孩子的嗎?小孩子哪有那麼多規矩!”

沒想到閨蜜家的孩子果然令大家“出乎意料”,大人們剛開始說話,閨蜜家的孩子就開啟了“話癆”模式,有朋友說自己前幾天看了場很好看的電影,孩子就說“電影有什麼好看的,不如我的動畫片好看”有朋友說自己太胖了要減肥,孩子就說“阿姨好像一頭老母豬!”氣氛一度變得很尷尬。

原本熱烈的週末時光也因為孩子的不斷插話讓大家變得意興闌珊。當孩子變成了“小話癆”最為頭疼的便是父母了。很多家長吐槽,孩子在大人談話的時候總是有插嘴的習慣,這讓大人無所適從,甚至會氣氛尷尬。

“小孩子別插嘴”,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說話,而不是粗暴地制止

一、為什麼孩子喜歡“插嘴”?

前段時間在親子論壇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一位寶媽很苦惱孩子“愛插嘴”的毛病。“大人談話的時候,孩子總是在一旁‘干擾’,說他好幾次也都不聽,孩子就是很喜歡插話。我和孩子爸爸都是性格內斂的人,看到孩子如此愛‘表現’,實在是很苦惱”寶媽在帖子上如是說。

“有一次,我當著客人的面大聲地責備了他“你這樣很不禮貌,大人說話小孩子別插嘴!”孩子很少見我發火,當即被嚇得哇哇大哭,我雖然心疼,但是想著孩子應該會有所收斂。但是沒想到,孩子好了傷疤忘了疼,還是改不掉這個壞習慣。”

帖子下方很多網友留言,大部分寶媽網友都表示自家孩子也這樣,讓人十分崩潰。

1.語言功能快速發展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孩子2歲以後,語言表達能力出現了飛躍式的增長,孩子可以說出一段很長的句子,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此同時孩子內心的這種“表達欲”會變得越發的強烈。

孩子語言功能的快速發展讓孩子熱衷於表達自我的“語言天賦”。

“小孩子別插嘴”,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說話,而不是粗暴地制止

2.自我意識萌發

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髮展,更加傾向於以自我為中心,孩子渴望被關注希望成為焦點。孩子不斷地插話是希望能夠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孩子的自我意識驅使孩子“樂於”表達。

3.缺乏規矩意識

在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規矩意識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逐漸產生,這其中父母的教育引導佔有極大的比重。孩子從父母身上習得規則,進而懂得遵守規則。孩子不明白自己“插話”的表現究竟錯在哪裡,所以主觀意願上不願意更改。

可以看出,孩子插嘴是成長過程中心理訴求的一種體現,父母因為覺得孩子插話顯得沒教養就採用過激的方式來應對顯然是不可取的。正確地引導才是聰明父母的選擇。

“小孩子別插嘴”,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說話,而不是粗暴地制止

二、家長應該怎麼正確引導孩子說話?

湖南臺主持人汪涵,因其儒雅以及超強的控場能力為觀眾們所喜歡。曾經有記者問道“你和何炅老師誰才是湖南臺的一哥?”顯然這樣的問題是一個陷阱式的問題,如果回答得不好,很容易導致流言蜚語的產生,只見汪涵不急不緩地說“何炅是一哥,我是何炅的大哥。”巧妙地避開了記者的陷阱,一時間成為人們稱讚的“會說話”的範例。

“小孩子別插嘴”,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說話,而不是粗暴地制止

1.教會孩子學會傾聽

蘇格拉底說過:上天賦予我們一個舌頭,卻給了我們一對耳朵,所以我們聽到的話比我們說的話多兩倍。可見在孩子急於想表達的時候,父母應該做的是引導“聽清”對方的話,現“聽懂”再表達。

“小孩子別插嘴”,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說話,而不是粗暴地制止

2.教會孩子好好說話

說話周到比雄辯好,措詞適當比恭維好。——培根。

說話也是個人素質的一種體現,父母有必要教會孩子去好好說話,體會到對方的感受,恰當的說話時機以及詞語的掌控,更加有助於交談的進行。

“小孩子別插嘴”,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說話,而不是粗暴地制止

3.適當地立規矩

比如說父母可以在談話之前和孩子約定好,不要在大人聊天的時候插話,和孩子制定一個規矩,讓規矩成為孩子行為的約束。讓家長想要插話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在進行一項錯誤的行為表達。

此外,家長也可以採用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比如說給孩子提供玩具,讓孩子無心關注大人的表達。父母們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的行為表達是在後天環境中逐漸被引導形成的,不要期望粗暴制止就可以讓孩子“學會說話”。大家對於孩子喜歡插嘴的習慣有哪些看法呢?對此有哪些教育經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