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雙性人、男扮女裝……清朝時期的暢銷書都在說什麼故事?

清朝文人李漁曾經寫過擬話本集,其中《十二樓》和《無聲戲》要數最為著名的兩本書了,而即使是在當時,李漁的這兩本書也都是暢銷書,一度到了被盜版的地步。其中要說到奇,那就不得不說到《無聲戲》這本書,甚至可以說,在古代擬話本集中,取材之奇應當有《無聲戲》的一席之地。

《無聲戲》全書共十二章,每一章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在《無聲戲》裡,同性戀、雙性人、醜男美女、面相八字,一切大眾以及非大眾的獵奇元素,它都包括在內,也許這就是《無聲戲》能夠受到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性戀、雙性人、男扮女裝……清朝時期的暢銷書都在說什麼故事?


1.教化意味濃重

《無聲戲》雖說分為十二個小故事,可是故事和其他故事集的故事不同,《無聲戲》的故事極富有教化意味。

《無聲戲》的教化意味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在《無聲戲》的故事開場就有濃重的教化意味。

其實在古代的故事集中,作者並非一開始就直接講故事的,在講故事前,作者都會有個開場的故事進行引入。但是相比於其他故事引入只是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無聲戲》引入的教化目的十分明顯。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無聲戲的第一回《醜郎君怕嬌偏得豔》的開場

萬一姿色到了七分八分、九分十分,又有些聰明才技,就要曉得是個薄命之坯,只管打點去嫁第一等、第一名的愚醜丈夫,時時刻刻以此為念。

《醜郎君怕嬌偏得豔》這一篇故事講的是三個絕色美女同嫁給一個醜男的故事,這看似是一個普通的故事,而作者在開場就講明瞭他通過這篇故事要教化的內容:美女嫁給才子都是小說裡寫的,紅顏薄命,美女只有嫁給醜男才能長壽。

《無聲戲》的開場比起一般的故事集來說,因為要達到教化作用,所以作者的引入故事會寫得十分長,不是簡單的引入,有的甚至能和正文故事達到對半分的程度。

其次,《無聲戲》的教化意味還體現在結尾

《無聲戲》很大的一個特色便是在故事結尾以後,作者還附上了自己的點評,點評多是自己的觀點,比如說第五回《女陳平計生七出》中,作者就表達出自己對女性守節這一問題的觀點。

從來守節之婦,俱是女中聖人。誓死不屈的,乃聖之清者也。

《女陳平計生七出》的故事十分簡單,講了一個女人被強盜擄走,為了保全自己,一路上出了七計。其實在故事中間,教化的意味貫穿始終,但是在故事的末尾,作者還是不忘強調自己的觀點。


同性戀、雙性人、男扮女裝……清朝時期的暢銷書都在說什麼故事?


一般的故事集也大多有教化作用,但是作者一般都是用故事內容將教化傳達出來,並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李漁則不同,他在每一篇故事的結尾,都會附上自己的點評,這一點,在他的另外一本話本集《十二樓》中也沒有如此。

當然,《無聲戲》教化意味表現的第三點,在於作者有的時候為了“教化”而去寫故事,有些篇目中的故事看起來頗為“精巧”,實際上經不透揣摩。

再說《女陳平計生七出》中,作者描寫了強盜來到耿二孃的村子裡時,整個村子的男人都束手無策,拋妻逃命。而作者為了表現出耿二孃為了保全自己的貞節以及聰慧,設計出了耿二孃給強盜用巴豆,並且最終讓強盜束手就擒的情節,這樣的情節初讀起來十分暢快,可是仔細想來,全村男人不能打過一個強盜,反而是耿二孃用一包巴豆就解決了,這樣的故事邏輯的確不能細想。

儘管古代的短篇故事集裡,每個作者都有教化的意味在,可大多數作者的重點還是在於講故事中。而李漁的《無聲戲》教化意味則要更濃重一些,雖然不說教化大於故事性,但是故事也沒有成為壓倒於教化的存在。

比起李漁的另一本話本集《十二樓》,《無聲戲》的確不能算是酣暢淋漓。

2.經驗之談、前瞻性以及反叛性

許多話本故事,作者想要教化的內容大多都是封建教條思想,有些思想現代人已然不能接受:譬如子嗣觀念、守節觀念;也有一些思想和現代是相通的,譬如懲惡揚善。

李漁的觀點自然也沒有逃脫出這些範圍,可是在《無聲戲》中,李漁的觀點卻在封建基礎上加了許多個人經驗,成為了一種“經驗之談”。

最明顯的例子要是《無聲戲》的第九回《變女為兒菩薩巧》

這篇故事講的其實是一個財主雖家財萬貫,可是一直沒有兒子。於是他祈求菩薩給他一個兒子,菩薩告訴他無子嗣是因為貪慾太重,需要散財濟貧,要窮人得到實惠。財主照做以後,如願得到了一個兒子。

這篇故事多多少少帶著封建迷信的色彩,以及作者對於子嗣觀點的肯定,但是在故事後面,作者卻對子嗣提出了一個特別的觀點:

錢財多的人家,子息定少;子息多的人家,錢財必希不信但看打魚船上的窮人,卑田院中的丐婦,衣不遮身,食不充口,那兒子橫一個,豎一個,止不住只管生出來;盈千累萬的財主,妻妾滿堂,眼睛望得血出,再不見生,就生了也養不大。

這個觀點就是作者認為子嗣是和家財相關的,如果錢財多,那子嗣一定稀少。

當然這個觀點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完全是作者根據一些例子,編成的“經驗之談”。

在《無聲戲》中,作者不僅一次地用自己的“經驗之談”去教化讀者,還有在第一回中,作者認為美女必須嫁醜男才能安穩度日,這也是作者的一則經驗。

李漁對於讀者的教化並不是像其他作者一樣講一些書中綱常道理他通過自己的觀察,更多地將自己的經驗輸出給讀者。

這樣的觀點,讓當時的讀者耳目一新之餘,對於當時的一些社會處境來說,李漁的觀點也是某種“小智慧”,能讓讀者在當時無法改變大環境的背景下,去讀的一些別樣的“毒雞湯”。


同性戀、雙性人、男扮女裝……清朝時期的暢銷書都在說什麼故事?


當然,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李漁的這些觀點,有些具有前瞻性,在當時封建的背景下,他能夠提出來,實屬不易。

比如說故事的第十二回《妻妾抱琵琶梅香守節》中,作者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觀念。

第十二回的故事講的內容很簡單:一個秀才在外誤傳了死訊,他所寵愛的妻妾拋棄孩子、紛紛改嫁,而他平時不甚喜愛的通房丫鬟碧蓮卻為他守節,並且撫養他的孩子。

而在故事的末尾,作者雖說對於“守節”行為也有肯定之處,但他同樣認為,改嫁的妻妾沒有什麼天大的錯誤:

羅、莫再醮,也是婦人的常事。

在明清的時候,社會對於婦女在丈夫去世以後有著守節的要求,如若婦女不守節,不單是名號上受到侮辱,身體上遭到嚴重的懲罰。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漁能提出這樣的觀點,有著一定的前瞻性。

還有在第二回《美男子避惑反生疑》中,李漁否定了審案子“嚴刑逼供”,並在故事裡說道:

為民上的要曉得,犯人口裡的話無心中試出來的才是真情,夾棍上逼出來的總非實據。

李漁認為嚴刑逼供出來的話不一定都是真話,這個觀點在過去甚至現在都具有著參考意義。

除此之外,在第十一回《兒孫棄骸骨僮僕奔喪》中,李漁甚至否定了“養兒防老”的觀點,提出了一個現代人都頗為爭議的觀點。


同性戀、雙性人、男扮女裝……清朝時期的暢銷書都在說什麼故事?


在故事開場的時候,一個老頭將家產分給兒子,導致自己被兒子虐待,於是他只能到一個沒有子嗣的老頭家中蹭吃蹭喝,那個沒有子嗣的老頭就說:

我勸你留一分養老,你不肯聽,我回來也把他(指的是銀子)分做兩處,一個居左,一個居右,也教他們輪流供膳,且看是你家的孝順,我家的孝順?不想他們(銀子)還替我爭氣,不曾把我熬瘦了,到如今還許多請人相陪,豈不是古今來第一個養志的孝子?

李漁用“銀子比兒子要孝順”這一觀點,來打破世人“養兒防老”的固化概念,且不說當時,到現在,這個觀點都是新奇且具有一定討論意義的。

因此,儘管李漁在《無聲戲》中的觀點基礎都是封建綱常那一套,甚至有的觀點過於偏激(譬如認為同性戀是歪門邪路),有的觀點太過陳腐,但不得不承認,他的某些觀點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哪怕到今天,都能完全適用,並且能夠引發起現代人的討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漁對於前人的書籍觀點有反叛性,李漁曾經在第一回末尾提到過“作傳奇小說者,盡該入阿鼻地獄”,而在第七回他也用一個下層男人悲苦的例子表達“三言二拍”中《賣油郎獨佔花魁》只是個例,希望多數人不要效仿的觀點,總而言之,李漁對於前人的觀點,比起繼承,更多的是反叛。


3.奇人物與小人物

作為故事集,李漁寫出《無聲戲》的本身目的就是吸引讀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李漁會選取吸引人、新奇的故事作為素材,來保證故事的新鮮性。

李漁曾經也說過:

“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而文章之道,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陳言務去,求新之謂也。”

在這句話中,李漁點出了故事的“新”的重要性,所以在李漁的故事裡,他會描寫一些奇人物,來增添故事的新鮮感。

首先是一些少數群體,譬如同性戀,異裝癖以及雙性人。

在《無聲戲》第六回中,李漁寫了《男孟母教合三遷》的故事,故事裡描寫了一對男性同性戀的故事,其中尤瑞郎還扮作女人,有異裝癖的特徵在。

而在《無聲戲》第九回《變女為兒菩薩巧》中,李漁更是描寫了一個雌雄同體的雙性嬰兒,這是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少見的雙性人存在的現象。

除了性取向、性別方面的“奇”以外,李漁還會寫一些具有特殊能力的人。

比如說第四回《失千金禍因福至》中,李漁寫出了一個放貸的財主楊百萬,其借錢多少、借錢與否都靠其高超的相面能力。而故事的男主人公秦世良雖然一窮二白,且生意不順,用千金做生意屢屢失敗,卻最終應了楊百萬相面的結果,成為一個安逸的大財主。


同性戀、雙性人、男扮女裝……清朝時期的暢銷書都在說什麼故事?


其實李漁寫這些奇人物的目的也很明確,他在第九回的末尾,自己也承認了,他寫這些少數人群,是為了增添故事的趣味性:

若(主人公施達卿)竟施捨到頭,明明白白生個兒子出來,就索然無味。

為了故事的可讀性以及新鮮感,作者選取了這些奇特人物,來抓住人們眼球。

除了奇人物,為了接地氣,讓更多讀者不產生距離感,李漁的故事場景非常市井,市井的故事場景也決定了李漁筆下的人物雖然有“奇”的一面,但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小人物。

在李漁的筆下,有喜歡八卦鄰里的男人、也有嫉妒正房的小妾、還有花錢給青樓女子妄想娶其為妻的下層勞動人民……

這些接地氣的小人物,一方面是作者寫市井,來讓讀者產生共鳴,另一方面,通過這些小人物,也可以窺見封建時期的一些下層人民悲苦。

在故事的第七回中,李漁寫了一個下層勞動男人,喜歡上青樓女子,攢錢替其贖身,卻不想被其欺騙的悲慘故事,裡面提到了這位男子作為下層人民賺錢的辛勞,同時作者也為其被欺騙感到同情與憤怒,最後藉著他人之手替這名男子討回了公道。

很多人對於《無聲戲》的評價並非很高,很大一部分源於作者的封建思想以及全篇的教化,但是仔細品味,《無聲戲》雖然有封建的地方,可是部分思想還是比較具有前瞻性以及反叛性,這也體現出李漁作為一名作者,在思考書籍如何暢銷的同時,他自己也並沒有完全服從於商業,而是將商業與文學融和一體,成為專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



參考文獻:李漁《無聲戲》

相關閱讀:

《無聲戲》第五回:

《無聲戲》第六回:



我是陸月圓,關注書、影中女性以及少數群體生存狀態,並致力將其分享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