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合肥要建成 中小學26所、幼兒園45所

據合肥晚報報道,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是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水平保障改善民生,把群眾關心的關鍵小事當作政府的頭等大事,進一步擴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努力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

今年合肥要建成 中小學26所、幼兒園45所

教育●建成中小學26所、幼兒園45所

滿足家長和學生的入學需求,最好的途徑就是擴大優質教育供給。為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統籌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合肥今年又將新建一大批優質學校。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將建成中小學26所、幼兒園45所,加快推進合肥六中、合肥九中、市特教中心、合肥幼專新校區等項目建設。

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保障農村教師待遇。

加快職教集團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合肥工業學校、經貿旅遊學校、黃麓師範學校等辦學水平,支持合職院、合肥幼專高水平建設發展。

加快推進中德教育合作示範基地建設,支持合肥學院創建合肥大學,支持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建設“雙一流”大學。

持續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讓最優秀的人為國家培養更優秀的人。

讓孩子好上學、上好學,合肥還推出眾多民心舉措。今年,合肥將擴大中小學午餐服務工程保障範圍,多形式試點“課後三點半”服務。大力發展智慧教育,推進家校共育,深入開展新優質學校創建。健全校外培訓機構管理長效機制。

社會保障●啟動9個城中村和危舊小區搬遷改造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今年,合肥將在提高就業質量和社會保障水平上做文章,統籌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城鎮困難人員等群體高質量、多渠道、可持續就業,大力援企穩崗,擴大就業容量。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合肥將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水平。

建立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構建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發展多元化住房租賃主體,啟動9個城中村和危舊小區搬遷改造,綜合整治老舊小區122個,實施棚戶區改造1.6萬套。

完善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保政策,進一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標準。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居家養老、社區養老。

同時,加快農村敬老院升級改造,推進市一院、二院、新站高新區老年護理院等項目建設,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快樂老家”。

健康合肥●家門口一批醫院建設持續推進

建設“健康合肥”,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增進百姓幸福感的迫切要求。2017年底,《“健康合肥2030”規劃綱要》出爐,為“健康合肥”建設畫下藍圖。今年,健康合肥建設將繼續向前推進。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合肥將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緊密型醫聯(共)體建設,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藥品供應保障制度改革。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探索開展按疾病診斷分組、慢病管理付費。

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推進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部中心及產業園、全民健康信息平合、智慧醫院建設。

市三院新區、市空港醫院、市中醫院、市中心血站……在市民的家門口,一批醫療項目建設持續推進。同時,合肥將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進落實分級診療。積極創建國家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繼續建設一批群眾身邊的多樣化體育設施。

此外,今年還將提升合肥國際馬拉松等重大賽事水平,舉辦首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全力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完成城區存量菜市場改造提升,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文化●市中心圖書館建設將於今年啟動

近年來,合肥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文化惠民也已成為常態。《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將進一步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提高市民道德水平和人文素養。

大力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市中心圖書館、市科技館新館建設,啟動建設市美術館、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市婦兒活動中心,完成市博物館選址立項和方案設計。

持續開展全民閱讀,新建城市閱讀空間30個。

引進高層次文藝人才和團隊,加大精品創作。實施廬劇、巢湖民歌振興工程,建立廬劇傳承研究中心。

同時,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好合肥國際文博會、上海國際藝術節合肥分會場、中國國際青年電影展等一批國際化、全國性品牌文化活動。擴大群眾參與度,開展百場文藝演出進社區、送戲進萬村等大眾文化活動。

社會治理●構建居民“十五分鐘”生活圈

合肥今年將繼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深入開展“七五”普法,努力實現全國普法先進城市“四連冠”。加強信訪法治化建設,提升訪調對接水平,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加快街道、社區“兩級中心”建設,打造一批智慧社區,構建居民“十五分鐘”生活圈。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加強互聯網建設與管理,營造和諧文明網絡空間。

持續開展掃黑除惡,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面淨化社會治安環境。

推進應急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城市安全運行精細化管理能力,促進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

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努力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九連冠”。

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紅十字會等人民團體廣泛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紮實做好民族宗教、對臺僑務、人民防空、防震減災、殘疾人、地方誌、檔案、保密、社科、仲裁等工作。

(來源:合肥晚報ZAKER合肥記者羅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