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戲:張君秋說唱戲“別卯上”


老沈聊戲:張君秋說唱戲“別卯上”

(張君秋便裝照)

張派藝術大師張君秋曾說過唱戲“別卯上”。這是他上世紀90年代在家中給從藝的子女們私下談的。原話是:“我希望以後你們的演出,……千萬別卯上。一卯上就讓人看著不舒服,不美了,太使勁還容易出錯,一出錯,影響可就大了。”

“卯上”,這是句梨園行話,意思是演出時要卯足了勁,別偷懶。比如一位演員在臺上特別賣力氣,就說他今天“卯上了”。張君秋的經驗之談卻反其道而行之,是“別卯上” ,怎麼理解?他給自己子女說的可是掏心窩子的話。張君秋說“別卯上”其實並不是要在舞臺上去偷懶或懈怠,而是要掌握好度,不要把勁兒使過了頭。作為一個有相當經驗的演員來說,在臺上追求的不是調門越高越好、也不是動作難度越大越好。你看梅蘭芳大師的唱腔高低有致,舞蹈難簡有度,梅派藝術特點高度綜合起來就是四個字,“中正平和”。當年有幸目睹梅大師演出的人回憶說,他的演出,唱唸做打平穩舒暢,從不刻意追求劇場“效果”。即便《穆桂英掛帥》這樣的大戲,梅先生紮上大靠,唱、念、做、舞,平穩舒展、收放有度、意猶未盡,觀眾得到極大的藝術滿足,而這正是最大的劇場效果。這種看似簡約平淡的風格卻造就了梅派藝術,也成為傳統京劇藝術的精華所在。可以說,深得梅派真傳的張君秋所言“別卯上”正是這種藝術見解的凝鍊。

老沈聊戲:張君秋說唱戲“別卯上”

(趙燕俠劇照)

聰明的藝術家都是深諳這個道理的。1960年著名花旦趙燕俠調入北京京劇團,團里老藝術家十分看重和尊重這位年輕藝術家的加入。她的首場演出,是拿手的《辛安驛》,前邊是譚富英的《晉楚交兵》。譚富英在前邊墊戲,自然是老藝術家對她的捧場,趙燕俠不能辜負譚先生的一片厚意。她演這出戏有個絕活,即難度極大的“朝天蹬”,就是把一條腿向上搬,與另一條腿呈180度,腳尖緊貼耳朵邊,然後另一條腿起來、蹲下連續三次,叫“三起三落”。每演到此處,觀眾都會被這高難動作征服,而拼命叫好。然而,趙燕俠這次在北京京劇團首次亮相,卻沒有使出這個絕活兒。在三踢腿後來了一個簡潔利索的四擊頭亮相,節奏感異常強烈,同樣得到了滿堂彩。戲後,有人問她,這麼重要的演出,怎麼沒拿出“朝天蹬”和“三起三落”啊?看看趙燕俠是怎麼回答的,她說“正因為是重要演出,我要是跟譚先生比搬'朝天蹬',那不就砸了嗎?跟大藝術家一起演出,還靠賣力氣怎麼行?在這種場合演戲,靠的是身份,一個成年演員再用'三起三落'就沒有意思了。”趙燕俠的這番話可以說是對“別卯上”的最好解讀。

應當說,張先生這句“別卯上”對今天的演員們也有指導意義。當今舞臺上除了個別人演出不認真、鬆垮懈怠之外,大多數都是兢兢業業、全力以赴。現在演出機會少,能夠上臺相當不易,因此演員有機會上臺都是卯足了勁兒,儘量展示自己的功力和才華,如果有“空中劇院”轉播那更是拼了命地卯上,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事情走過了度,往往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也是值得注意的。有些演員比高調門,高了還要高,以贏得掌聲,觀眾聽演員唱,在加上小麥克風,真是震耳欲聾、提心吊膽,聽一齣戲下來疲勞不堪,毫無美感可言。

當前有一位紅的發紫的裘派花臉,唱起戲來不惜氣力,電視上看,滿臉憋的通紅、脖子上青筋暴起,一句一個好,到處唱“嘎調”,因而頗受追捧,擁有大批粉絲戲迷。很多戲迷都承認他“真賣力氣” ,但這樣的表演是“撒狗血”。

這種褒貶不一也很正常,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麼。一位資深戲迷曾回憶說,當年很多人不愛聽李和曾,說他的高派唱腔是“野調元腔”。但是,觀眾中確實有人不看重唱腔“韻味”而把可著嗓子吼視為賣力氣。一次他聽馬連良的《全部借東風》,馬前魯肅後孔明,散戲後一位觀眾說,“馬連良不賣力氣,你聽李和曾那多痛快。”把周圍的人都氣壞了。可見觀眾審美情趣的差別的確存在,只是當前欣賞可著嗓子吼的人更多了。

老沈聊戲:張君秋說唱戲“別卯上”

(張君秋劇照)

如果把當前的劇場氣氛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較,可以看出那個時候氣氛要平和的多,唱戲的不刻意追求叫好聲,聽戲的也不隨便給予廉價掌聲。像當年張君秋的演出,一場下來有四五次掌聲就相當圓滿了,哪裡像現在的二代三代張派傳人,一張嘴就有掌聲,一句一個好。觀眾的“熱情”也鼓勵和刺激演員卯足了勁更加追求掌聲和叫好聲,聽戲成了看體育競賽,哪裡還有藝術欣賞和美感可言!

觀眾的這一變化也有歷史原因。文革十年,人們只能看那幾出樣板戲,而樣板戲出出都是革命題材,唱腔要體現英雄氣概,因此一段比一段賽著高調門,英雄人物的動作既誇張又機械,一齣戲下來演員和觀眾都有處於高度亢奮之中。久而久之,樣板戲就真成了觀眾欣賞的樣板,人們心目中,京劇就應當是這個樣子。樣板戲至今有自己的觀眾群,也無可厚非,但是必須看到,已經有200多年曆史的傳統京劇並不是那個樣子,現在需要振興和傳承的正是這樣的傳統京劇,同時也需要培養這樣的戲迷觀眾。張君秋說唱戲“別卯上” ,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對弘揚傳統京劇藝術的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