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江南的古鎮有很多,名氣有大有小,最被人們熟悉當屬周莊、同裡、烏鎮、西塘,各個都是石板古道、夢裡水鄉,雖然都是古風古韻,但如今的鎮子上幾乎沒有當地人,都是清一水的遊客。而在無錫的惠山腳下,卻有一座不光是遊客打卡的千年古鎮。

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歷史悠久的惠山古鎮如今被譽為“露天曆史博物館”,這裡有著中國規模最大的祠堂建築群落,一百多座祠堂分佈在大大小小的街巷中,其中宰相祠堂九處,楚相春申君黃歇;唐相李紳、陸贄、張柬之;宋相司馬光、王旦、范仲淹、李綱;清代李鴻章。還有眾多文人才子及忠烈之士,包括陸羽的陸子祠、東林先生的顧端文公祠、范仲淹的范文正公祠、周敦頤的周光霽祠、顧可久的顧洞陽先生祠、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的李公祠、朱熹的徽國文公祠等等。

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對於華夏民族來說,自古祭祀就是國家大事,而對於平民百姓來說,認祖歸宗同樣是大事。惠山腳下這一百多座祠堂,是眾多姓氏宗族的血緣凝聚之地,拜祭先人、尋根問祖成了這裡年復一年久演不衰的故事,直街上至今還保留著尋根問祖交流服務中心。

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祠堂是中國人祭祀祖先或古代先賢神聖的廟堂,以宗親家族祠堂最為普遍。供奉祖先的祠堂具有凝聚親情的力量。在過往的農耕時代,為了生產生活的需要,同一個姓氏的人們通常聚族而居,居住的中心往往就是供奉宗族先祖的祠堂。

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不過惠山古鎮祠堂群有兩個獨特的地方,第一,建築風格雜糅多樣,以江南民居為主,又包容了徽派和閩南地區的建築風格。第二,這些祠堂脫離了宗族的聚集地,而彙集在古城之外,這是因為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推恩令》的實施。

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雖然對於祠堂的模糊記載最早始自商周時期,但在漫長的中古時代,民間造祠曾一度被嚴格禁止,變成皇權貴族獨有的特權。即便開明的大唐盛世也對造祠祭祖有明確的律法規定。唐玄宗頒佈的《開元令》明確指出,皇帝可以建造無座家祠,祭祀五代祖先,按照官階依次類推。五品以下的官員和百姓則無權造祠,充其量只能在自家的寢室內供塊祖先的牌位。

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不過在惠山古鎮裡,卻有一座唐代皇帝打破律法,為平民百姓修建的一座祠堂,它還是惠山古鎮,乃至是江南地區最古老的祠堂之一,供奉者是東晉時代一個叫華寶的普通人。

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公元418年,華寶一家住在惠山腳下,父親要隨軍遠征,臨行前寬慰八歲的華寶,“須吾還,當為汝上頭。”就是說爸爸一定會凱旋而歸,回來為你行成人禮,束髮戴冠。古時候把頭髮梳起來就是大人了,可以娶妻生子,開始嶄新的人生了 。可第二年,父親就戰死沙場,而華寶卻因父親那一句話,一生都保留著孩童的髮髻,直到70歲去世,依然皓首不冠,終生不娶。一千五百年前,南齊皇帝欽賜“孝子”的匾額,後唐代皇帝又欽點修建了這座“華孝子祠”。

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孝道是中國人最為推崇的人倫道德,在古代,孝道甚至被上升為國家規範,無論官階多高也要恪守。百姓推舉官員叫作“舉孝廉”,若官員的父母去世,他就必須辭官回家,守孝三年,稱為“丁憂”,如果朝廷為特殊需要召回“丁憂”期間的官員,則稱為“奪情”。正是基於這樣的文化傳統,中國民間才留存下來大量的孝子祠,惠山古鎮一百多座祠堂中,孝子祠就佔了十幾座。

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頒佈《推恩令》,允許自由修建祠堂,民間被壓抑了很久的祭祖熱情被釋放出來。

惠山,地處無錫城邊,山勢低緩,又有運河之便。早年幾座官方所立的東嶽廟、華孝子祠等神祠、公祠便選址在這裡。《推恩令》頒佈後,無錫的大戶人家在擁擠的城裡很難找到合適的位置,便將宗祠修到了惠山。經過明清兩朝的繁盛,惠山腳下形成了一大片錯落有致的祠堂群,古鎮也興旺起來。

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雖然如今提到祠堂,大多數人只會想到牌位和祖先,但其實很多祠堂不光是追思亡者,也是培養生者價值觀的地方。

在惠山古鎮祠堂群中,有很多做工精巧、空間開闊的祠堂,家族耗費巨資修建這樣的建築,並不僅僅是用來祭祖的。在過去,一個家族,乃至一個宗族的成員聚族而居,人們議事、仲裁、婚喪嫁娶、節慶歡娛等集體活動都需要再宗祠的開闊空間進行。此外,祠堂還是子弟讀書和教化的地方。

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建祠堂和興學堂在古代家族中是同等總要的大事,學堂往往就設立在祠堂中,被稱為“祠塾”。通常一個家族的家訓也會掛在祠堂中,直到今天,每年清明時節的惠山古鎮上,依然有穿著統一服裝、統一標識的悠久家族在祠堂中誦讀家訓。家訓決定了家族風氣的養成,享譽江南的錢氏家族祠堂中的家訓是最全的,不僅包括了個人言行、家庭倫理,還有對國家的態度,正因如此,錢氏才會出了錢穆、錢學森、錢三強、錢鍾書等一批棟樑。

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在連接著運河的河塘邊還有一座不同於白牆黛瓦的古典西式建築,這個洋樓叫楊藕芳祠堂。楊藕芳是當時無錫最大的企業家,他在無錫創辦了第一家紡織廠——業勤紗廠。1896年秋,楊藕芳從英國購買的機械紡紗機遠渡重洋來到無錫,鎮上的人們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西方世界的科技力量,從此也拉開了小城無錫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序幕。

探訪無錫千年古鎮,粉牆黛瓦、夢裡水鄉,還記錄著千年的家國情懷

二十世紀前葉,小城無錫作為一個縣,工廠數資本總額居全國第五,工業產值列全國第三,產業工人數僅次於大上海,開創了二十世紀前葉民族工商發展的奇蹟。

楊藕芳去世後,人們在鎮上的河塘一側為他建起了一座充滿西方格調的祠堂,河對岸,是祭祀他父親的留耕草堂。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