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縣名勝古蹟

莘縣是山東省聊城市轄縣,位於山東省西部、聊城市西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

行政區域面積1420平方公里,人口103.8萬人(2014年),是聊城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轄4個街道、20個鎮。縣人民政府駐政府街3號。

莘縣地處黃河下游沖積平原黃泛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主要河流有徒駭河、馬頰河、金堤河等。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岩鹽等。

莘縣是革命老區,是山東省委恢復地,抗日戰爭時期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區,朱德、劉少奇、鄧小平、宋任窮、楊得志、楊勇等革命家曾在這裡留下了工作和戰鬥的足跡。

莘縣是農業生產大縣,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特產香瓜、雙孢菇、小肉食雞。工業門類主要有化工、塑料、紡織、機械鑄造、農副產品加工等。德商高速、莘南高速、青蘭高速、範輝高速、鄭濟高鐵穿境而過。2015年,莘縣地區生產總值30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3億元。

2017年12月2日,榮獲“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遊名縣”。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20年山東省四星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預試點城市。


莘縣名勝古蹟

雁塔

莘縣燕塔坐落於莘縣縣城中心,是一座存放高僧骨灰的佛塔,因塔上棲息一種體型較大的鐵皮燕子而稱其為“燕塔”。建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竣工於金天眷二年(1139年)。為樓閣式十三層平面八角型磚塔,塔底層東西長23米,南北長22米,高40多米。塔有四門,入北門可攀至頂部,南門內有一尊石雕女神像。塔內藏有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個精緻的小銀塔和一具石函(棺)。小銀塔用銀質薄片砸合而成,造型優美,玲瓏剔透。石函內有水,水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水內有舍利子。歷史上多被用作軍事瞭望臺。1968年遭拆毀。2006年重建,為8面13層,通高90米,重建修造了地宮。第13層修蓮花寶頂,寶頂下是4尊面向東西南北的四面佛,4面佛周圍是18羅漢。13層外廊牆壁設計了108個佛龕。佛龕對面的牆壁上是4大菩薩壁畫。一座具有古典特色的古塔巍峨聳立在縣城中心地帶。


莘縣名勝古蹟

文廟

莘縣文廟,又稱孔廟,是尊祀孔子的地方,坐落在縣城商業街東段,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1990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2439平方米,現存大成殿、仿古廂房、泮池、狀元橋,百年藤柏古樹,清雍正四年《聖訓》碑,乾隆二十年《平定準葛爾告成太學碑》,《重修莘縣文廟紀銘》碑。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3間,單簷歇山式,木柱和樑架為元末明初的楊作物,是山東省現存古代建築中較少見的。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莘縣名勝古蹟

伊尹

伊尹耕莘處位於莘縣莘亭鎮大里王村西。莘亭,始建於漢代,後亭廢基存,清康熙55年東昌知府程光珠書“莘亭伊尹耕處”,題曰:“堯舜之道,畎畝之中,聖作物睹,龍雲虎風。”令知縣劉蕭勒石立碑,重修莘亭,亭東側有伊尹廟。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間,他協助成湯打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國君夏桀,廢夏立商,後又輔佐外丙、中壬為王,曾放逐太甲,“攝行政當國”,直至太甲悔過。大文豪蘇軾稱讚他是“行之天下不以為驚”和“臨大事而不亂”的古之君子。據《孟子》記載,伊尹相商前曾躬耕於有莘之野,後來莘縣城北之地一度被稱為“伊田”。


莘縣名勝古蹟

秦皇堤


秦皇堤俗稱秦堤,歷經2000餘年,其位置西起莘縣觀城鎮郭海和櫻桃園鎮田河之間,向東依次經過莘縣櫻桃園鎮、古城鎮、朝城,與金錢河平行,一堤一河,成為莘縣和陽穀的自然縣界。

展現原貌的遺址只有長約4000餘米。2008年莘縣人民政府將秦皇堤遺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碑建亭。


莘縣名勝古蹟

韓氏墓地石刻群


韓氏墓地石刻群於董杜莊鎮梁丕營村北200米,是唐末魏博節度使韓允中及其父韓國昌墓葬神道石刻群。韓國昌碑刻於唐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

韓允中碑刻於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至今均已1130多年。原墓葬坐北朝南,文革中被平。現存石刻有韓允中墓碑、韓國昌神道碑、墓表、豕、羊、馬、武士俑。1992年6月,韓氏墓地石刻群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莘縣名勝古蹟

朝城清真寺


朝城清真寺位於莘縣朝城鎮北街路西,是魯西地區大型的清真寺之一,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朝城清真寺坐西朝東,佔地約二畝,建築面積540平方米,寬敞明靜,曲欄環繞。據寺內《修繕紀要》載,大殿飾以伊斯蘭教象徵和平的綠色為主色調,球體部分飾以金黃色調,該寺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重修。寺院由大門、過廳、大殿組成,主體建築為大殿。

寺院大門為塔樓式,進大門為一對廳,對廳後為大殿,旁為沐浴室2間,住室2間,講堂3間。大殿為重簷歇山,方磚漫頂,勾連搭式灰瓦。瓦脊飾十二生肖和新月,有彩繪雕刻,圖像姿態生動。大殿建於高臺上,面闊3間,總面積200平方米,由捲棚、串堂殿及後殿組成,古樸雄偉、雕樑畫棟。磚牆硬山,有楹柱12根,三梁起架。該殿是一處古典伊斯蘭宗教建築,反映了明清時期的宗教文化特色,是朝城一帶回民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1937年,大殿北山曾遭日本炮彈轟擊,至今修補痕跡清晰可見。1963年和1985年兩次修繕。

寺院由大門、過廳、講堂、水房、住室和禮拜殿組成。大殿由捲棚、串堂殿及後殿組成。捲棚內正面懸有“認主獨一”“道之大原”“萬化一元”和側面“開元故交”磚牆、硬山,勾連搭灰瓦,頂脊飾十二生肖和新月,整個大殿由三梁九檀架起,為歇山雙簷磚木結構,有彩繪、雕刻,圖象姿態生動,是本縣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處古典伊斯蘭宗教式建築,反映了明清時期的文化、宗教特色。系市級文物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大門面示三進,石木結構,大木起脊,重簷歇山,斗拱起架,飛簷翅角,宏偉壯觀,為全省清真寺大門第一例。


莘縣名勝古蹟

馬本齋烈士陵園


馬本齋烈士陵園位於張魯鎮南1公里處,佔地10畝。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當地政府和群眾立碑、築亭、植樹,修建了“馬本齋烈士陵園”。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陵園主要建築有穹形大門、六角形紀念亭、烈士墓和烈士紀念祠堂。阿拉伯式穹形園門,門額“馬本齋烈士陵園”漢字由烈士之子馬國超所書,阿拉伯文為配字,由原回民支隊教長蔡永清阿訇書。六角形紀念亭,高14米,佔地64平方米,單簷結構,琉璃瓦覆頂。亭中立有烈士紀念碑。紀念祠堂內安放著烈士的半身漢白玉雕像。

馬本齋紀念館位於馬本齋烈士陵園東側,佔地20餘畝,分上、下兩層,其中主館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伊斯蘭建築風格。展示了馬本齋烈士生平、英勇事蹟,用聲、光、電技術重現馬本齋生前一幕幕、一個個激烈戰鬥場面,以及當時所使用的槍械等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