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祥:商丘作為“古都”的研究價值分析

朱鳳祥:商丘作為“古都”的研究價值分析

1986年12月8日國務院批准公佈了我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共計38座,商丘為其中之一。2008年4月2日,國務院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24號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保護條例共有六章四十八條,2008年7月1日起開始執行。

政府對歷史文化名城的評定和保護,其主要目的在於保持這些城市的歷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反映城市自身的發展歷程、城市文化的時空連續,確保城市建設的有序發展,其工作重點是保護好文物、歷史地段、歷史遺址和歷史風貌。很多歷史文化名城因其豐富的人文資源、深遠的文化影響、廣泛的知名度而吸引海內外眾多旅遊者紛至沓來,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也為發展旅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商丘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只要我們合理利用政策,認真整合資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其發展空間和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那麼,如果把商丘作為“古都”,也就是古代都城來看,是否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呢?

一、關於“古都”的學術內涵及劃分

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認為,古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所謂廣義的古都:“作為一個獨立的王朝或政權,不受外來的控制,其都城已成為政治中心,就皆應視為古都。”狹義的古都:“古都不僅是獨立王朝或政權的都城,抑且還應該具有較為長久的而不是過分短暫的年代,其遺址的現在地理位置應是確切的而不是推論的臆定,還應是距現在有關的城市較近,而不是相離很遠的廢墟。”

“就廣義的古都來說,自三代以下,我國共有古都217處,涉及的王朝或政權277個。這裡麵包括建立在內地的古都164處,建立在周邊各地的古都53處。”

在中國的217座都城裡,根據建都時間長短及其在全國的影響力,20世紀初有學者提出了“五大古都”的概念,就是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和南京。五大古都”一直流傳了很長時間,大約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開始在學術界流行,在群眾中也開始宣傳。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加上杭州,就有了“六大古都”之說。到了八十年代,又加上一個安陽,成為“中國七大古都”。在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的鼎力推薦下,1988年,在河南省安陽市召開了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把安陽市列為中國古都之一,並被確認為七大古都之首。2004年11月,鄭州作為商代早期的“亳都”,中國古都學會認定鄭州為大古都,這就是現在古都學界流行的“中國八大古都”之說。

有資格成為中國“大古都”的城市必須是我國曆史上正統或主流王朝或政權的都城,而且建都時間不能太短,即在一段時間內作過全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在中國的歷史上起過很特殊的作用。同時,失去都城地位後仍作為區域中心城市持續發展,至今還保有較大規模的都城遺址或者標誌性文化遺產。

陪都:陪都指一個國家或政權在首都之外另外設立的都城,一般不設中央政府機構,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多是經濟或者軍事中心。陪都制度只存在於以古代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各國,它始於中國西周時期鎬京與洛邑的“兩京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創舉。如商丘是北宋的陪都;清朝入關後定都北京,又以舊都盛京(今瀋陽)為陪都等。

遷徙之都:相對於王朝建立初期的定都,王朝或者政權中期為了一定政治目的或者軍事行為而遷移自己的首都。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從山西平城即今大同);明成祖朱棣將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等,是具有中國歷史重大意義的事件,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

諸侯之都:主要指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都城,如戰國時平陽(陝西寶雞東平陽鎮)、咸陽等是秦國的都城;睢陽(今商丘)、彭城(江蘇徐州)曾是宋國的都城等等。

割據之都:五胡十六國(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漢)政權所在地、唐朝末年五代十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前蜀、後蜀等)政權所在地等。

行都:在首都之外另設的一個都城,以備必要時政府暫駐,稱為“行都”。比如公元229年,三國的吳將都城從武昌(今湖北鄂州市)遷回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即以武昌為行都,倚為長江上游的軍事重鎮。

封國之都:西漢封國一是異姓王,一是同姓王。楚漢戰爭後期,漢高祖劉邦迫於形勢需要,先後分封了七個異姓王,他們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韓王信、長沙王吳芮。西漢梁國,為公元前202年梁孝王劉武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建立的西漢封國,都城或稱治所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轄地相當於今商丘市及安徽省北部一帶。

以上這些古都的稱謂,或者僅具區域意義,或者是特殊行為,但頗具學術研究價值,今天的現實借鑑意義就是可以打造歷史名牌、提升城市知名度。

二、商丘作為古都的歷史解讀

(一)商丘曾經是三個獨立王朝的都城

1、夏代的都城:夏朝的第五代王相(兒子為少康,曾發明米酒)曾遷居商丘,《竹書紀年》記載:仲康死後,“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這裡的“商”就是商丘。

2、商代建國之都:商朝的建立者商湯曾在商丘建都。商湯都南亳,南亳就是今天的虞城縣谷熟鎮。《帝王世紀》中指出:“谷熟為南亳,湯所都也。”《史記?殷本紀?集解》:“梁國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唐李泰《括地誌》時說得更加具體:“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湯所都也。”張光直先生認為商代都城在商丘,只是由於黃河的堆積埋在了地下。

3、南宋開國之都: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城,宋徽宗和欽宗為金兵俘虜北去,康王趙構在次年五月初一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宋史?高宗本紀》:“五月庚寅朔,帝登壇受命,禮畢慟哭,遙謝二帝,即位於府治(應天府)。改元建炎。”一年之後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就是說南宋最初的都城有一年多的時間是在商丘。

(二)商丘是多個諸侯王國的都城

商丘作為諸侯王國的都城最早開始於契(xiè)封於商。契是商族人的始祖,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商。《史記?殷本紀》:“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這裡商就是今天的商丘。

此後,商丘作為諸侯王國的都城,時間上有明確記載的就有四個:

1、周朝宋國的都城:周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封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宋,都宋城(今商丘)。微子受封的時間是公元前1040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伐宋,宋亡。從公元前1040年至公元前286年是為宋國存世之年,則宋享國754年。就是說商丘作為宋國的都城長達754年。

商丘為周代宋國都城,現代考古發掘已經得到證實。1997年春,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閼伯臺附近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商丘古城遺址呈疊壓形,最下層為東周宋城,中為漢唐睢陽城,最上為明代商丘城。

2、西漢梁國的封國之都:梁國是梁孝王劉武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建立的西漢封國,都城睢陽(今商丘)。公元前178年,漢文帝把他的小兒子劉揖封為梁王,都商丘,這是西漢的第五任梁王,劉武是第六任。公元9年,西漢梁國滅國,這樣算來,西漢梁國都商丘長達187年。

3、更始梁國之都:更始是兩漢之際綠林軍建立的政權,漢更始帝劉玄年號,國號漢。公元23年(更始元年)九月,王莽被殺,更始帝劉玄移都洛陽,劉永跑到洛陽求見劉玄,請求恢復他的王國爵位,劉玄按舊制封劉永為梁王,以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為梁國國都。後來成為割據東方的霸主。更始梁國存世7年。

4、東漢梁國之都: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封其弟劉暢為梁王,都睢陽,下轄六個縣。東漢梁國共傳六王,至公元220年滅亡,都睢陽共計142年。

(三)商丘是北宋的陪都:

商丘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市。由於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發跡於宋州商丘,對商丘這片土地甚為感念,遂以宋為國號。北宋初年,幾代皇帝都不斷以行政手段提升商丘的文化政治地位。公元1006年,宋真宗趙恆升宋州為“應天府”,公元1014年復升為陪都,稱南京。北宋王朝共有四京:即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和南京應天(今商丘)。

三、商丘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1、商先公與商丘:商的始祖契所居之商就是今天的商丘;商先公的主要經營地在商丘一帶;商先公曾八次遷徙,其中五次與商丘有關。

2、三商之源:商丘是商族的發祥地、是商業的發源地、是商朝立國的主要根據地。商丘作為三商之源已為學術界所認可,亦在民間廣為流傳。

3、儒、道、墨三大學派的產生地或主要傳播區。

商丘是中國歷史古代早期的政治中心,也是思想文化中心。儒、道、墨三家的創始人皆出身於宋國或其附近地區。宋國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對周代的文化繁榮和諸子百家學派的形成,都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

4、唐代睢陽城:唐代安史之亂時,張巡與許遠堅守睢陽,意義巨大。睢陽保衛戰使叛軍再也無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

5、宋代商丘的地位:在宋朝,商丘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它不僅是宋朝的政治中心,是北宋的陪都南京和應天府,而且是北宋的經濟中心和教育文化中心,也是商丘在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輝煌的歷史時期。

6、明清歸德府:商丘在明清時稱歸德府。現在的商丘古城就是明清時期的歸德府遺存,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

商丘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遺址。

把商丘作為古都而不僅僅是古城進行研究,意義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