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ToB的修煉

2019年初,無人機領跑者大疆發佈反腐公告,震驚業界:供應鏈貪腐造成其採購價格超過行業水平20%以上,損失保守估計達到10億元。在此前後,多家領軍企業爆出採購環節的貪腐,折射出供應鏈的複雜和管理上的挑戰。

京東集團副總裁、企業業務負責人宋春正認為,企業經營本質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是“買”,第二是“賣”。過去高速增長,大家專注在“賣”,以擴大市場份額,忽視“買”的能力建設;當高增長紅利消退、向管理要效益時,提升“買”的水平至為關鍵。

早在6年前,京東決策層和宋春正就關注到,一個有關採購的市場大機會正浮出水面,他們率先佈局B端的生意,進軍產業互聯網,結果發現,這門生意太難了。艱難耕耘6年,“京東企業業務”(京東ToB)憑著在企業電商化採購市場過半佔有率的服務能力,才有了實現“陽光、高效”採購的底氣。

“生態”進化

2018年進入“資本寒冬”,多家提供B端供應鏈解決方案的科技創業公司,依然獲得億元級別融資,其切入點各有千秋:

比如,一家專注在自然語言處理的人工智能公司,為金融企業等提供電子票據和智能化審單解決方案,以降低客戶人工成本;有的則以中型客戶的“增信”為切入口,整合“授信額度”資源,幫助解決供應鏈金融與採購履約的問題。

京东ToB的修炼

在宋春正看來,企業供應鏈服務的“百花齊放”是好事,說明企業間的“交易”已從信息化邁向數字化,智能化應用藉由大數據支持而加速,正在突破傳統B2B採購的“天花板”,這正是“京東企業業務”所力推的。

當下,很多企業在B2B平臺完成採購,只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痛點,無法鏈接到企業內部系統,整個履約過程,交易、對賬、入庫都由手工完成,整體效率低下。比如,有金融機構涉及國外單據的核對業務,仍需僱傭大量高學歷人才人工核對,若採用自然語言處理的人工智能技術,可大幅優化人力配置。

京東企業業務發力的數字化“升級”,就是藉助智能技術,儘可能實現採購全流程的線上化甚至無人化,從客戶直接需求到上游供應商源頭,實現全鏈條、全生命週期(從需求發起到履約)的連接,提升效率。但是,宋春正的願景不止於此,匯聚供應鏈服務的同道中人,實現“數字生態化”才是其鍾情的解決方案,“B端生意非常燒腦,沒有一家公司能獨立全流程、全方位地滿足客戶所有需求,包括京東” 。

相對C端,B端生意麵對的是一個組織,單以採購而言,其需求、決策、履約、結算等場景截然不同,且同一場景的影響因素也是多維的。比如,同一個組織,具體的執行人實際是“千人千面”。因此,服務一個組織的採購業務,服務商必須精通商品、系統、財務、營收、供應鏈等運營能力,缺一不可。

這對中小型企業,特別是一些創業公司而言是極大的挑戰,其能力和資源很難支持覆蓋所有場景,並滿足不同類型的客戶,所以,它們多聚焦在特定的行業,選擇一個細分切口。比如,人工智能公司就偏愛金融機構,因為信息化程度高、客單價高。而京東這類巨頭處境則相反:其有覆蓋全場景、全行業客戶的能力,無奈部分高度細分、垂直、長尾的技術與服務鞭長莫及,需要更專業的夥伴提供協作。

京东ToB的修炼

基於此,宋春正為“京東企業業務”擘畫了一個宏大構想:由其聚焦在企業採購的主航道,藉由“買”而衍生的各種場景,提供入口建設(即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升維、全場景通道在內的基礎設施,由大量遊走在“支線航道”(比如數字增信)的夥伴提供支持,為採購方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務。

舉例來說,一家制造企業接到海外訂單,可在京東實現一鍵採購物料,並通過外部夥伴獲得“增信”的貸款支持。其中,京東以技術手段全程監控和保證每個鏈條的履約管理,並提供技術支持。比如,電子發票的痛點之一是“防偽”,京東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一個共享平臺,相關公司和客戶都在“鏈”上,以此實現無縫連接及信息的真實流動。

當然,並非將合作伙伴簡單聚合在一起,就是數字生態化。“關鍵是要將傳統鏈條中價值較弱的中間環節去掉,以數字化連接合作夥伴,通過算法匹配各自互補的能力,形成一個平行生態共同滿足客戶,降低全鏈條的成本,如果要花費大量投入做對接,意義就有限了。”宋春正解釋說。

韜光養晦

基於數字化生態的願景,“開放協作”是京東企業業務在2019年的重點戰略。宋春正希望,京東企業業務聚焦在“買”的主航道,成為生態中核心的賦能企業,那麼,其信心和底氣何在呢?

京东ToB的修炼

京東集團副總裁、企業業務負責人宋春正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企業數字化採購的市場容量大,核心玩家卻不多。中國企業電商化採購發展報告(2018)顯示,企業電商化採購2018年的市場規模是3600億元,同比增速大於80%,未來將有萬億規模。

其中,消費通用型產品和服務的採購,其電商化交易額超過1500億元,增速達62%,而京東企業業務一家的佔比即高達51.2%,規模近千億元,並且有能力整合集團資源,率先佈局數字化升級;阿里雖然以29.8%的份額排名第二,但是,業務來自1688大企業採購、企業匯採、淘寶企業服務、阿里釘釘等四個平臺級入口,資源分散,且戰略優先級有限。無論是市場份額或者戰略佈局上,京東均領先一個身位。

事實上,鑑於企業採購本身的複雜性,沒有持之以恆的定力和一以貫之的探索,是無法實現採購服務數字化的,且不論其他,單是採購從線下搬到線上,實現“陽光化”,就非易事。

首先,要對抗既得利益者。比如,一個京東企業業務的大客戶,一年交易額高達上億元,可能只有一兩位運營人員對接他們,所有交易均在線上進行,客戶根本見不到供應商是誰,“在傳統場景,如果讓一個供應商和採購人員在屋子裡關門聊天,可能不出十句話,討論就‘偏題’了。”宋春正打趣說。

其次,要對抗“壓價”的慣性思維。中國企業電商化採購發展報告(2018)顯示,直到2017年,企業主流採購需求才從價格和質量兩個單一變量,轉向“整體效率的提升和綜合服務”,進而由成本中心轉變為經營中心。要提供好的服務,京東必須依靠降低綜合成本贏得客戶,而不能無限制壓榨供應商,這隻會導致“多輸”的結果。

囿於複雜的利益格局,“京東企業業務”要走的路,並沒有那麼通順,相應的,其多年專注積累下來的顯性品牌認知和隱性知識、能力,也是其他同行所不能比擬的。

“京東企業業務”最早的前身京東“企業頻道”,在2014年5月正式上線時,也曾喊出“陽光、雲採”的目標和願景,但是,相當長時間是默默地夯實基礎,有些動作甚至是小心翼翼的:

首先,構建採購信息化產業聯盟,2015年7月,他們找到ISV(獨立軟件開發商)合作伙伴,構建基礎設施,耐心進行市場教育;2016年4月,正式推出“京東企業購”品牌,後又將“採購商城”嵌入到企業級客戶的ERP、OA等企業內部系統中,這是突破性的一步,解決了信息化採購的最後一道屏障;其後,“京東企業業務”持續夯實技術、商品、履約交付、增值服務的核心能力,並進行智能化迭代,創造性地推出了企業智能福利平臺、辦公解決方案、工業品採購等多維度場景的產品與服務,直到2019年,將 “陽光、高效”的主張實現更精準、更深入的落地。

可以說,從市場培育,到服務能力不斷反哺迭代,最終實現初心,宋春正和京東企業業務走了6年。

6年前,是否預判到企業採購能在短期內迎來智能、陽光、高效的大勢?宋春正回答,加入京東時,他的確懷抱改造行業的願景,但是,“天時”什麼時候來,並沒十足的把握。而且, 在智能採購的主航道,很長時間缺乏同行人,現狀多是維持傳統線下“成熟”的交易法則,或是走“信息化撮合”這條輕投入、見效快的路,競爭壓力固然小,但是,“孤軍作戰”也容易讓團隊自我懷疑,尤其在C端創業如火如荼的時候,團隊成員要經受得住寂寞、抵擋得住誘惑,才能戰勝在黑暗隧道穿越的迷茫。

“好在我和團隊的信念一直都很堅定,大家有一種自信和強者心態,相信自己的事業必然能夠贏得曙光。”宋春正說自己經常會想起6年前劉總(劉強東)對自己說的那句話:“京東不僅要服務好個人客戶,也要服務好政企客戶。”

“窪地”掘金

今天,已有超過700萬企業客戶活躍在“京東企業業務”平臺,其中有5000家大型企業客戶,包括100%的中央及省級政府搭建的政府採購電子商城、90%的全國鐵路局、21家主要的政策性銀行、國有六大行、三大石油公司……

京东ToB的修炼

宋春正非常自豪“京東企業業務”對企業用戶的服務能力,他提供了一組數字:客戶平均的採購效率提升超過50%;基於採 集和監控商品價格信息等服務, 上海、昆明等鐵路局相較傳統採 購渠道節支率達到17.6%;從下單 到貨物運抵的時間,也從平均8 天縮短為 3 天,有效降低倉儲成 本,提高了資金週轉率。

在宋春正看來,京東企業業務未來的發展潛力,來自於中型客戶。

若以傳統2B生意的眼光看,頭部的大型企業客戶顯然最吃香,客單價高、利潤高、業務穩定,投入產出率高,可以配置專屬的服務團隊;由於互聯網針對長尾“聚沙成塔”的特性,底部小微企業“買”的問題也正得到解決,其需求相對標準化,比如在採購層面,有京東企業業務建設的通用性平臺,以及相關場景化的產品與服務。

如今,“腰部”中型企業的需求反而不易滿足,既需要部分個性化,體量又不足以支持一個專門的項目,按照宋春正的說法,屬於“看得到、摸起來困難的群體”,一名從事供應鏈金融的從業者向《21CBR》記者表達了相似的看法:“以金融服務為例,小微企業可以找京東金融、螞蟻金服等平臺,大型企業擁有充足的授信額度,反而中型企業‘兩頭不靠’。”

在企業採購“陽光、高效”的賽道上,宋春正對京東企業業務2019年的目標,是加速發力中型客戶的市場,他相信這是一塊價值窪地,2019年的戰略重心之一,就是滿足“價格敏感、需求有個性、企業量級又不是特別大的中型客戶的需求”。

過去3年,京東企業業務在不斷關注中型客戶的需求,仔細調研了其在相關平臺的瀏覽和交易行為,最終確認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引流層面,建立了一支電話團隊,鎖定中型客戶進行定向邀請,繼而建立客戶經理制,實現信息系統的對接;在中型企業入駐後,分為兩個場景,標準化需求由會員制商城(尚未正式發佈)解決,採取付費會員制,商城提供其日常需要的經營性產品,走批量低價的路線,而有個性化需求的企業會提供點對點的專屬平臺,進行“封閉”的交易,兩種模式的結合,基本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當然,支撐這一切的背後,則是京東內部在技術、能力的沉澱和團隊的方法論實踐,已能兼顧、調和通用型與個性化的需求。在對企業市場多年的深耕與服務中,“京東企業業務”團隊發現在企業採購管理中,有八成左右的為通用性需求,京東企業業務的解決方案會以組件化的方式將共性需求做成“積木”,再整合資源(包括合作伙伴),通過數字化和智能技術的方式解決個性化需求。

宋春正強調,這種新的能力,外部需要大量合作伙伴的支持,內部則需要長時間摸索與試錯,“如果抱著做一個網紅產品的心態,是沒希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