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掙”來的,不是“攢”來的這句話蘊含的智慧和哲理

錢是“掙”來的,不是“攢”來的。這看似特別平常的一句話,卻蘊含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也可以說成是一種,操持家務和家庭理財、創業的理念。對於普通家庭和普通的人群來說,就是一個家庭、一個人怎樣過日子的,怎樣創業的“指導思想”。當然也包括怎樣教育孩子未來的創業和生活。家長有什麼樣的持家理念和“思想基礎”,就會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影響到孩子的心靈。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一定的“薰陶感染”式的作用。

錢是“掙”來的,不是“攢”來的這句話蘊含的智慧和哲理


就“掙錢”和“攢錢”而言。我們可能常常聽到父母或者年長的親戚朋友在晚輩或者自己的子女孩子面前經驗似地,諄諄教導。這期間,就“掙錢”和“攢錢”來說,父母長輩更多的還是教育或耳提面命不厭其煩地教授孩子或者晚輩怎樣“好好過日子,怎樣攢錢!”我是出身在農村,屬於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從懂事起就和貧窮打交道,當然也避免不了要承受落後的苦痛!我的故鄉的那個小山村,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才通上電。窮怕了的家鄉人,教育孩子學會“過日子,過苦日子、過緊日子”要學會“攢錢”!要一分錢學著掰開兩半花!

在那困難時期,學會“攢錢”是大人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思想和觀點。大人們經常羨慕和褒獎的是哪家的誰誰就是特別“會過日子”的典範!記得當時大人們常常舉例子說,哪家人從來不“亂花”錢!凡是到手裡的紙幣,只要是面額整數的(一元、五元、十元)從來不拿出來花銷,裝進類似於現在的“儲錢罐兒”的東西把錢“攢起來”。

錢是“掙”來的,不是“攢”來的這句話蘊含的智慧和哲理

那意思自然就是:此人家只花以“分”為單位的錢。不可否認,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大家都特別困難,能有一點兒“存款”,以備不時之需,無疑這種觀點是對的!那時,誰家如果有幾十元存款,在本村人的眼裡和心目中就是“大款了”!至少屬於“富裕”!誰家有了難處,能借出幾元錢就是不小的數字了。

那個歷史時期,那個困難的年代,居家過日子,注重節儉提倡“攢錢”毫無疑問是完全符合生活實際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人民生活空前提高!國力增強的同時,也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更加豐富多彩的創業機會。讓人們能有充分發揮自己才幹,充分運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去創造價值,去創造財富。為全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了財富。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了!

錢是“掙”來的,不是“攢”來的這句話蘊含的智慧和哲理


創業的年代,當然也就是老百姓通俗理解的“掙錢”的年代!那種“攢錢”的理念已經不可能在適合教育孩子了!顯然,錢,還是“掙”來的!不是“攢”來的!因此,教育孩子如何創業,如何“掙錢”而不是如何“攢錢”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觀點和理念。這也是偏遠山區的人們必須認識到位和徹底搞清楚的事情。再用過去的老一套、舊觀念去教育孩子,甚至於向孩子灌輸如何“攢錢”,就會大大限制和桎梏了孩子的理想和抱負!

財富還是創造來的!只有不斷創造財富也才能不斷積累財富,以至於今後的發展壯大。只有認識到努力“掙錢”,才能有“錢”可以去“攢”!創造本身就是不斷積累的過程,何須去“攢”呢!反之,如果不能“掙”來,去哪裡“攢”錢呢!

可見家庭教育也必須緊跟時代,充分體現與時俱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