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半年多世紀前,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在沒有飛機、軍艦的掩護下,實施了大規模的跨海登陸作戰,成功橫渡瓊州海峽,把國民黨所謂固若金湯的海南“伯陵防線”一舉摧毀,解放了全海南島。然而,解放全海南島是由一場鮮為人知的小規模潛渡登陸戰勝利而拉開的序幕,正是這個小規模的登陸成功,徹底改變了海南島的前途與命運,避免了第二個“臺灣島”在中國的出現。這個許多人包括當地人都不知曉的潛渡搶灘登陸點,就在今天的海南島儋州市白馬井鎮濱海大道外的超頭海灘上。

  後有軍事歷史專家評論道,超頭海灘的潛渡搶灘登陸成功,其歷史和軍事意義可與二戰歐洲戰場諾曼底登陸相媲美,有中國的“諾曼底登陸”之稱。半個多世紀前,解放大軍是如何利用漁船分批潛渡海南?為啥選在白馬井鎮超頭海灘實施潛渡?打響解放海南島的第一槍的戰鬥發生了些什麼情況?60多年後,這個有的登陸點還尋訪到嗎?為此,筆者蒐集史料、實地走訪,穿越時空,來到65年前……

  一、 “東北虎”變成“南海蛟龍”

  1949年12月,兩廣(廣東、廣西)戰役剛剛結束,四野司令部就給40軍軍長韓先楚等部隊下達了命令,立即開往雷州半島,準備與兄弟部隊共同跨海作戰,解放海南島。而蔣介石企圖憑藉瓊州海峽與舟山、金門、萬山諸島構成一道防衛臺灣的屏障,海南防禦總司令薛嶽仗著擁有10萬殘兵和美軍的軍艦、飛機,竟以自己的臭名命名為固若金湯的“伯陵防線”。

  為了登上海南島,茫茫的大海讓這隻從東北打到海邊的“東北虎”一下變成了“旱老虎”,一無船隻、二無經驗、三不熟悉海情,而且戰前準備只有3個月時間,因為每年過了清明,風向完全改變,不能依靠風向而渡海作戰。三個月之內,要讓“旱老虎”變成“水上蛟龍”,還要籌備到足夠的船隻,真是難上加難!然而,就是這種情況下,一支偉大的軍隊才能夠創造出如此的傳奇故事!(下圖為渡海誓師大會)

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登陸大軍出發前的誓師場面(圖片選自於網絡)

  就在解放大軍抓緊準備之時,國民黨薛嶽發現我軍動向後,一面加緊海岸設防,一面加緊“圍剿”五指山瓊崖縱隊,瓊崖縱隊的處境異常困難。1950年3月初,40軍軍長韓先楚根據敵情的變化和戰役準備的需要,決定先以小部隊潛渡過海,與瓊崖縱隊會合,裡應外合,實施大規模跨海登陸。此時,瓊崖縱隊司令員馮白駒發來電報建議,國民黨軍目前集中兵力向瓊崖縱隊西區進攻,儋縣海頭至白馬井之間近百里長的海岸線上,僅有一個步兵團防守,其中一個營還在加緊修築海頭至那大的公路。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組建先鋒營登陸營,在白馬井海岸登陸的計劃很快得到上級批准。

  3月5日19時黃昏,118師參謀長苟在松、352團團長羅紹海等親自率領799名壯士,接過繡有“渡海先鋒營”的戰旗,登上13艘木帆船,在儋縣20多名船工幫助下,載著千萬人的希望,從雷州半島徐聞北面的東坡燈樓角(現在的渡海車渡碼頭)揚帆起程,航海360餘里,飛渡瓊州海峽。

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圖片選自於網絡)

  二、蒼天相助 首支利箭射中海南

   載著八百壯士的船隊,在40軍首長和戰友們的眺望中漸漸地遠去,直到再也望不到基準船上的紅燈以後,才各自返回駐地。歸途中,首長和戰友們幾次停車望天空,掏出手絹試風向,全部人的心都系在海上航行的14只船上。40軍指揮所也不例外,長長的竹竿尖上綁著長條綢,隨時觀察風向,老天爺能不能幫助解放大軍就此一舉!

  上半夜,潛渡營接連發來了兩份電報,一次是“風向好,船速快”,二次是“前進二百里”,消息像一陣春風傳來,人們奔走相告,如果按現有的速度前進,拂曉前就可以勝利登陸。突然,潛渡營又發來了一份電報:“風停,船行很慢。”雖然對這種情況指揮部早有預計,但仍然不能不感緊張。俗語說。“有風行一天,無風行一年。”戰士們把稱為“活氣象臺”的老漁民請到指揮所來了,他望了望天空說:“風讓五指山擋住了!要起風得等到明天下半晚。”竹竿尖杆上的綢子開始還有些微微飄動,後來也完全停止了,事態十分嚴重,幾個軍首長焦急守候在地圖和電臺旁邊。

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載著英勇人民解放軍的小木船出發了(圖片選自於網絡) 

  第二天上午11時,據觀察報告:西南方向發現敵機。接著潛渡營發來電報:“發現敵機、敵船!”此後,指揮所和潛渡營的電信聯絡完全中斷了,幾次電詢瓊崖縱隊,答覆總是“情況不明”。

  一天又一天過去了,整整三天三夜仍杳無音信。是潛渡營電臺壞了?還是在海上遭遇了不測?潛渡營是一支英勇頑強、屢立戰功的英雄部隊。14只木帆船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船上工事、人員、火器配備相當強大,領航人員又是瓊縱的老同志,久經考驗,深諳海性,就是閉上眼睛都可以摸過海去。苟在松參謀長是經過爬雪山、走草地的長征幹部。團長羅紹福、營長陳永康、教導員張仲先,抗日戰爭時期都是抗敵英雄,島上又有瓊崖縱隊接應,海南人民的援助……想到這裡,大家確信潛渡營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登陸大軍搶灘陸地(圖片選自於網絡)

  三、拉開中國“諾曼底”大幕

3月8日,瓊縱的電臺傳來了潛渡營勝利登上五指山的捷報,勝利的消息霎時傳遍了全軍。

  原來先鋒營在登陸前,電臺被海水浸壞失去聯繫。潛渡營在風停以後,就和大海展開了搏鬥,鐵鍬、木杆、槍托、餅乾箱的木板都成了划船工具。雖然沒有風,船隊仍以每小時十華里的速度前進。今年已93歲的萬康明,就是當年船工之一,他回憶道:3月6日拂曉,船隊離白馬井鎮還有70多里時,大霧消散,前方冒出國民黨軍的一支帆船隊,4架敵機也在上空盤旋,見到敵船有很多小紅旗,我先鋒營也插上小紅旗;對方換成白旗,我船隊也換上同樣顏色的旗幟。敵機盤旋了幾圈,分辨不清情況,便飛走了。距離海岸線越來越近時,岸上的國民黨守軍發現是解放軍渡海部隊,於是慌亂開炮。才離開的敵機又折返,接連向海上的船隊投彈。先鋒營迅速組織還擊。頓時,海上岸上與空中,槍炮聲震耳欲聾。

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人民解放軍搶灘陣地(圖片選自於網絡)

  拚命搖櫓的萬康明猛覺得右邊大腿一陣刺痛,差點沒站穩。他知道自己中彈了,但堅持站立,加緊搖櫓。排長傅世俊見狀,大聲吩咐戰士照顧好萬康明,自己接力搖櫓。突然,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腹部,他卻緊握著櫓不放。快到岸時,傅世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倒在甲板上,他雙目圓睜,右手指向岸上的碉堡。排長的犧牲激勵了全體戰士,先鋒營一鼓作氣撕開了敵人的防線,迅速地登陸搶灘。

 先鋒營在登陸過程中,瓊崖縱隊也作了周密部署和強有力的配合,一部份阻擊從排浦、新州、王五方向來的增援之敵;另一部份潛伏在儋縣新地村,待渡海先鋒營打響戰鬥,從背後攻擊岸上敵軍。由於先鋒營和瓊縱戰士的內外夾攻,海岸守敵軍紛紛潰退。下午3時許,在超頭海灘成功登陸的先鋒營,與瓊縱接應部隊勝利會師。為防止外圍大批敵軍反撲,先鋒營隨瓊縱部隊當晚轉移到白沙縣阜龍鄉,隨後勝利登上了五指山。

  第一支利箭射中了!兄弟部隊也相繼以一個營的兵力,在海南島東側的鬥坡、鹿馬嶺一帶潛渡成功,國民黨苦心經營的“伯陵防線”終被一個又一個撕破。隨後,四野的解放大軍,裡應外合,大規模橫渡瓊州海峽,成功解放了海南島。

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有專家學者在研究史料後認為,“解放海南島這樣的大規模登陸作戰,是建立在先前幾批成功潛渡的基礎上,沒有前面的成功潛渡,就沒有後面的大規模登陸。”“超頭海灘的成功潛渡,打掉了我軍在金門失利的陰影,為我軍渡海登陸作戰提供了首次範例。”

 

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圖為首批登上海南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合影。(選自於網絡)

(1950年3月6日40軍渡海先鋒營與瓊崖縱隊一總隊在白馬井超頭海灘勝利會師。照片中人物(左起):40軍358團1營教導員張仲先、瓊縱司令部偵察科長郭壯強、40軍118師參謀長苟在松、瓊縱一總總隊長陳求光、118師358團團長羅紹福。該照片原件收藏在北京軍事博物館,由當年參加解放海南島隨軍記者拍攝。此照片是陳求光有生以來拍攝的第一張照片,但他卻是在30多年後才第一次看到這張珍貴的歷史照片。1985年張仲先將軍調任廣州軍區任政委,到北京軍事博物館發現這照片,特意翻拍後送給陳求光同志收藏。)

  四、十分艱難的紅色尋訪

  改變海南前途與命運的登陸點在哪裡?哪裡的地形地貌與現狀究竟是怎樣?筆者決定探訪並瞻仰這個鮮為人知的紅色聖地。

  筆者詢問了多個在濱海大道旁邊南頭村土生土長的朋友,他們根本不知道身邊還有一個解放海南的“登陸點”,更不清楚這是有十分歷史意義的紅色聖地。當我拿出手機上照片時,他們相互傳閱後都說神奇。我也只好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批評”道:“兄弟,你們不能忘本呀!不能讓先烈們的血白流啊!”

  為徹底搞清登陸點具體位置及路線,我特意買了雙長筒膠鞋,帶著家人們在白馬井鎮濱海大道上邊仔細尋找。寬敞的濱海大道與海岸線直線距離只有兩三百米,全部是防風樹林、灌木叢林、沼澤地、高大的仙人掌林所覆蓋,而登陸點紀念碑和烈士陵園就隱藏其中。外邊的大道上沒有任何路標路牌指示,也沒有簡易道路,更沒有一絲絲人為踩踏出的痕跡等,暗示你可以進入這片叢林,要想前去尋訪瞻仰,全靠自己的偵察潛質與本領。

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筆者十分艱難在灌木從叢中尋訪(原創圖片)

  我們終於在路邊發現有人行走踩踏過的痕跡,只得小心翼翼行進,真正體驗到“舉步維艱”的滋味,沒走多久便家人只好放棄,在樹木邊等我。我只好一人冒然前行,前行的路要麼是兩米高的蘆葦林或灌木林擋住去路;要麼就是一片野生仙人掌橫臥地面,一不小心就穿進你厚厚膠鞋;要麼就是厚厚的枯草,覆蓋著不知深淺的淤泥沼澤。最可怕是,偌大的一個灌木叢林只有我一人行走,寂靜得可怕,並且還要穿過一片亂墳崗,陰森森的土堆與孤零零的石碑,不時向路過荒野的人投來孤獨與淒涼的“招呼”,讓你不得不加快腳步,快速通過。

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登陸點被一片雜草灌木掩蓋(原創圖片)

  經過艱難的穿行,終於看到海邊的沙灘,再沿海灘行進幾十米,一座佔地近100平方米的嶄新陵園呈現在眼前,近1米高的漢白玉石圍欄,構成一個四四方方的精緻紀念場地。此時,我的家人也隨後趕到,原來她們在一位放牛老人的帶領下,抄近道來到來到陵園,如果沒有放牛老人的熱心幫助,家人完全不可能到達於此。於是,我急切問到“沒有老人帶路,我們怎麼回去呀?”我家人十分聰明回答道:“放心,我沿途都作了標記的。”這才放心下來。

  陵園漢白玉圍牆外矗立著一塊石碑,上書蒼勁有力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一一八師三五二團登陸先鋒營登陸點,海南省儋州市人民政府2000年4月28日立”紅色大字。旁邊一塊小石碑又書寫著“儋州市人民政府修繕。2015年8月”,原來這個登陸點及烈士陵園剛剛修繕不到半年。園內由兩部份組成,一部份是由解放軍渡海搶灘的石雕群像、浮雕石像、登陸簡況文字石刻組成;另一部份是烈士陵園,黑色的石碑上書寫著紅色大字“傅世俊烈士之墓”,下面的事蹟寫道傅世俊烈士的英勇事蹟。整個陵園及紀念石碑莊嚴、整潔,與前些年破舊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讓人十分欣慰。

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創圖片)

 

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登陸點處地勢平坦開闊,舉目望去,海天一色,寬闊平坦的海灘,緩緩伸入大海,海灘的盡頭是一片高大的樹林,是一片極好的登陸與隱蔽場所。整個陵園及紀念碑默默地面向大海,彷彿向後人述說當年的傳奇,述說著當年800壯士,靠14條漁船在海上借風疾行360多里,與風浪、飛機、軍艦周旋,與灘頭敵人激戰的傳奇故事。

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此次尋訪雖然十分艱辛與艱難,但內心世界受到極大震撼,特別是在樹林裡偶遇“重慶城”的鄰居朋友彭老師夫婦,他們也是在網上閱讀了“中國的諾曼底傳奇故事”文章後,決定親自尋訪體驗,同時查找最適合老人行走的路線,滿足他家老人的紅色情懷。後從微信上得知,彭老師家八旬老人帶上櫈子,步行來到陵園,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我也感到欣慰。

  解放海南島首個登陸點的功績已載入史冊,為之犧牲的烈士也長眠九泉、安然入睡,只有讓大海的波濤聲為其相伴相守。然而,這一平靜已被所謂的“東方迪拜”海南的填海工程所打破,載重卡車、打樁機的轟鳴聲擾亂了這一切。我斗膽猜測,長眠於此的先烈們也不會怪罪後人,他們的流血犧牲,不正是為今天過上好日子嗎!但我們後人起碼不能遺忘這片灑滿鮮血、充滿傳奇的土地,並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尋訪中國的“諾曼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