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深度剖析NBA養老金保障制度,1.4倍401K條款解讀

NBA是碗青春飯,但並非走過了無痕,養老金就是它留下的殘羹。這份殘羹雖不足以讓你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但對付溫飽足矣。除非像魔術師約翰遜那樣成就自己的商業王國,或者在別的領域有所建樹,否則他就得吃NBA發放的養老金度過後半生。

穩定的保障

在現有的NBA勞資協議框架下,一名球員只要打三個賽季就可以被納入聯盟的養老金計劃,他們每年可得到56988美元的養老金。而如果一名球員效力的時間超過了11個賽季,就有權得到最多的195000美元的養老金。

「老有所依」深度剖析NBA養老金保障制度,1.4倍401K條款解讀

不像喬丹,或許格林之流的球員,他們沒有那麼多的總冠軍戒指,也沒有奧運會冠軍。但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明星球員享有和喬丹一樣的待遇。當他62歲時,可以每年得到195000美元的養老金。“非常好,當然我不認為喬丹會介意這些。”對NBA球星來說,特別是高齡球員來說非常重要,儘管現在NBA球星動輒年薪千萬,但考慮到其職業生涯的逐步下滑,能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得到這樣一份養老金保障,還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一件事。

不僅僅是格林,其他一些邊緣球員也有機會拿到NBA養老金。在拉斯維加斯出生、哥曼主教高中出品的CJ-沃特森,在2006年NBA選秀會上落選。為了維持生計,2006-07賽季沃特森被迫在意大利的雷焦伊米利亞和希臘的塞薩洛尼基PAOK隊打短工謀生。2008年1月8日,勇士隊注意到了他,並連續給了他兩份10天的短合約,沃特森由此在聯盟站穩腳跟,並在公牛隊度過了他的第三個賽季。其實這裡有個疑點,那就是沃特森為什麼是在2011年的公牛而不是2010年的勇士度過這個養老金的最低觸發期呢?

因為NBA明文規定:只有一名球員的名字從開季到第二年2月2日一直都在聯盟的花名冊上,該賽季才會成為NBA養老金計劃的有效賽季,因此沃特森的職業生涯應從2008-09賽季正式開始計算。另外,前UCLV球員路易斯·阿蒙德森,在勇士隊度過了他的第五個NBA賽季,他有足夠的時間向下一個目標邁進。而阿蒙德森在UNLV反叛者隊的隊友喬爾·安東尼,已經代表熱火打完了四個NBA賽季。上賽季喬爾安東尼的年薪從82萬5497美元漲到了330萬美元,他說:“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有養老金在手了。但當你有一天退役,這筆錢會變得非常重要。

「老有所依」深度剖析NBA養老金保障制度,1.4倍401K條款解讀

除了養老金的最低和最高保障,NBA還投入了1.4倍的球員投放資金在401k計劃中(所謂401k計劃也稱401K條款,始創於20世紀80年代初,是一種由僱員、僱主共同繳費建立起來的完全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目前已逐漸取代傳統的社會保障體系,成為美國諸多僱主首選的社會保障計劃)。這已經非常優厚了,因為在美國的很多地方,僱主的投放金額往往還不超過僱員投放總量的50%。球員們可以向其大量投放資金,直到59歲時一次性收回。“我已經參與了這項計劃。“阿蒙德森說,他如今每年可以拿到222.5萬美金。“我選擇了最高比例,因為你從中可以1.4倍的獲利。我必須經營好我的收入,這點在停擺期顯得尤為重要。”

麥克-希金斯是一位來自拉斯維加斯的經紀人,他手中的客戶包括C.J沃特森、喬爾-安東尼和馬庫斯·班克斯等NBA球員。希金斯說他總是建議他的客戶多為未來打算。在希金斯看來,他旗下的這些客戶起先會對這筆養老金不以為然,但當他們收到養老金支票時,觀感一定會發生變化。“這些錢會顯得越來越重要。”希金斯說。“你在這個聯盟呆得越久,就會對穩定收入看得越重。"

當然,這些養老金和NBA球星們的鉅額工資相比,簡直就是九牛一毛。但“不怕掙得少,就怕死得早”,當你變成明日黃花,遲早會明白一份穩定的收入,對你的晚年生活來說意味著什麼。

艱苦的鬥爭史

看上去NBA的養老金非常豐厚,門檻也很低,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至少以前很廉價。雷·威廉姆斯的悲劇,充分說明了NBA養老金對於聯盟退役球員基本生活水準的保障力曾經有多麼薄弱。雷·威廉姆斯是前尼克斯隊隊長,鼎盛時期疑似和拉里伯德一樣優秀(兩人曾在總決賽上並肩作戰過)。有兩個賽季(1979-80,1981-82),威廉姆斯的場均得分達到20+。1982年4月17日,作為籃網隊的一員,威廉姆斯曾在與活塞隊的比賽中單場拿到52分。但就是這樣一位當年曾名動聯盟的“糖果雷”,退役後卻陷入無家可歸的窘境,只能委頓在汽車裡,活像個社會垃圾。問題在於,不是雷·威廉姆斯不自愛,事實上像吸毒、酗酒、賭博,包括投資失敗的所有自毀前程的負面行為,都和威廉姆斯沾不上邊,他甚至從未被警方逮捕過。也許有一件事是個例外,這隻能說威廉姆斯不夠好運,在得到“NBA傳奇人物基金會”的一筆撥款後,威廉姆斯把錢弄“丟”了。他得到了一家香檳屋的租約。但隨後那個業主意外死掉了,他的錢也打了水漂。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可信,但在1994年第一次宣告破產之後,威廉姆斯已經不能再維持NBA的生活方式了。而且,這裡不包括任何炫耀性消費或者奢侈性支出。接下來,從威廉姆斯1987年退役開始,威廉姆斯在23年裡一直都沒能找到一份足夠穩定的工作,他除了一輛92年產的別克和輛97年產的雪佛蘭(都不能用作抵押),已經一無所有。

這是誰的錯?要知道在雷·威廉姆斯打球的年代,NBA球員的平均年薪只不過在10萬美元左右。由於威廉姆斯只在NBA打了10個賽季,他無法領到養老金的頂薪,即使威廉姆斯花得再省,也無法靠當年的積蓄和今天的救濟金繼續生存下去了。如果不是後來紐約弗農山市長克林頓·楊給了他一份助理工作,威廉姆斯凍死餓死在街頭也不稀奇。

「老有所依」深度剖析NBA養老金保障制度,1.4倍401K條款解讀

再看看如今已經離開我們的喬治·麥肯。作為NBA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籃球巨星,麥肯晚景淒涼。由於身患糖尿病加腎衰竭,麥肯一家陷入到嚴重的財務危機中。要知道,晚年時的麥肯每月只能從聯盟那裡領到區區1700美元的養老金。而且麥肯打球所掙的錢也不多,在他退役前不過有3.5萬美元進賬。所以為子支付天文數字的醫藥費,麥肯不得不先後賣掉了自己心愛的總冠軍戒指、獎盃和各種紀念品。最後在麥肯離世後,他的家人甚至出不起喪葬費,還是奧尼爾無私贊助的。

事實上,NBA球員們一直都在為養老金待遇而努力抗爭著。1964年的NBA全明星罷賽,目的就是為退役球員爭取養老金。到了1965年,由“大O"奧斯卡羅伯特森等人發起的養老金計劃正式開始實施。但當時,該項養老金計劃的侷限性非常大,它的受益者只限於那些在1965年之後打球的球員,而且他們打球的時間必須至少在三個賽季以上。顯而易見,那是NBA對養老金倡議者們的報復。此後的23年,堅冰一直都沒有被打破,直到1988年,在鮑勃-庫西的極力遊說下,NBA才同意1965年之前打球的球員也可以拿到養老金,但他們在NBA效力的年限必須在五年以上。月養老金僅為211美元。這條規定非常不合理,因為早年的NBA待遇不高,很多非常出色的球星都只是打了三四個賽季就退役轉行。

像NBA骨灰球星約翰-埃澤斯基,因為他只有三個賽季的NBA經歷(普羅維登斯蒸汽機、巴爾的摩子彈、波士頓凱爾特人),所以他一分錢養老金也得不到。埃澤斯基和妻子在加州核桃溪市居住了20多年,平日只能靠每月1200美金微薄的社會保障金勉強度日。

「老有所依」深度剖析NBA養老金保障制度,1.4倍401K條款解讀

到了2005年,在1965年以前打球的老球星只剩下45人。為了讓這些人老有所依, NBRPA(NBA退役球員協會)總裁比爾-託謝夫從1998年開始就積極活動,耗資15萬美金之巨,他甚至特地到美國國會進行遊說,並得到過前NBA球員工會副主席朱萬-霍華德的響應,可惜最終都無功而返。直到九年後,麥肯的黯然辭世引發了連鎖地震,NBA終於在2007年同意把1965年以前打球球員的年養老金,從2400美元提高到3600美元。當埃澤斯基收到一張相當於20個月養老金總額的支票單時,這位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的二戰老兵禁不住老淚縱橫。

只有鬥爭才能換來權益,在NBA的養老金髮展史中,我們再次驗證了這一點。

海外美國球員的隱痛

也許有很多人還在為肯揚-馬丁會屈就身段到中國CBA打球感到詫異,但如果你知道馬丁在離開NBA之前已經打滿了11個賽季,就很清楚這個原因:他已有了最高的養老金保證,等於找好退路了。相比之下,同樣到海外打球的泰·勞森就殊為不智。他目前9年NBA生涯,僅差兩年的NBA經歷,或許勞森以後還有機會回到NBA,但就事論事,他當年的選擇確實不理智。

「老有所依」深度剖析NBA養老金保障制度,1.4倍401K條款解讀

其實對那些在海外打球、而且NBA經歷不超過三個賽季的美國球員來說,養老金已成為他們內心的隱痛。我們對1996黃金一代的明星似乎早已如數家珍,但你注意到馬庫斯-布朗了嗎?布朗在1996年選秀會第二輪17順位被開拓者隊選中,在NBA打了兩個賽季27場比賽後,幾經輾轉,在2004年布朗接受了莫斯科CSKA的邀請簽訂了一份多年合約,那使得布朗成為在歐洲掙得最多的美國球員。此後,布朗在歐洲獲得了難以計數的榮譽,號稱是在海外最偉大的美國球員。

隨著籃球逐漸國際化,全世界的很多球隊都在和NBA爭奪頂級巨星。他們為之付出天價工資,並幫助支付相關稅費,但他們一直不肯提供養老金。布朗不是僅有的因赴海外打球造成NBA比賽場次劇減的球員,但這樣的話,他就無法從NBA的養老金體系中受益。“那裡不像NBA,可以提供最底線的養老金。"

「老有所依」深度剖析NBA養老金保障制度,1.4倍401K條款解讀

根據歐洲籃聯的說法,像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的籃球聯賽,也會為他們的球員提供養老金。但歐洲的51個成員國,其籃球養老金制度實施起來非常複雜。“每個國家的國情、法律體系都不同,造成了他們彼此的個體差異非常大。有的很先進,有的很落後。”

像馬庫斯·布朗、阿列克斯埃克,只是在NBA打了兩個賽季,然後發現在歐洲有更多的出場時間,可以掙到更多的金錢,然後他們就離開了NBA。JR-布雷默自從2005年被夏洛特山貓隊裁掉後,他就一直在歐洲打球。2008年,布雷默從俄羅斯的柳別爾齊勝利隊可以掙到100萬美元的年薪,在俄羅斯球隊他的收入也不菲。儘管在NBA效力的兩個賽季,布雷默總共只拿到825497美元,但他還是想回來:“我只需要再打一個賽季就可以拿到養老金,也許我必須為此拒絕在海外拿到更多的年薪。”

「老有所依」深度剖析NBA養老金保障制度,1.4倍401K條款解讀

NBA對球員的醫療和退休金保障要大大領先於歐洲。"Edge體育國際創始人及執行官凱斯·科瑞特曾說。“我們曾經勸告過很多奔赴海外打球的美國球員,一定要計劃好自己的養老金、健康保險以及納稅計劃。"科瑞特說,他估計有70%的球員並沒有做好這一點。“不會有人替你打點這一切。”儘管如此,歐洲人還是不停地揮舞支票本來吸引NBA的自由球員。2008年,希臘的奧林匹亞科斯隊以2000萬美元的誘人價格簽下了前老鷹隊球員約什-柴德里斯;第二年夏天,他們又以兩年1220萬美元的代價簽到前掘金隊的克雷扎。事實是,這兩人都是放棄了NBA他們各自球隊提出的誘人報價。而對於那些NBA邊緣球員,聯盟不會給他們提出這種報價,所以到歐洲打球是非常合理的選擇。

在NBA退役球員蒂姆-巴塞特眼裡,無論如何,一名球員都應該欣然接受NBA的召喚,巴塞特曾在70年代和80年代分別效力於籃網和馬刺,總共打了四個賽季“如果我在NBA打了兩年或者兩年半,我一定會打第三年,即使我坐在板凳上。"58歲的巴塞特說,“那總比你一無所有強。”

喬治麥肯是NBA養老金制度的推動者,如果沒有他,會有很多老球星在生活貧困線上掙扎。而今,1965年前打球的“二等公民”已經不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