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學天才”許晨陽,歸國效力後又出國發展,令人嘆息

“中國數學天才”許晨陽,歸國效力後又出國發展,令人嘆息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綜合國力不斷向好發展,"人才迴流"的現象開始出現。這一信號令我們欣喜,它證明我們國家對於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這對於我國各方面的發展都是極為有利的。

但我們也不能不注意到:許多優秀的人才,在歸國幾年之後,又再次選擇出國發展,如北大美女科學家顏寧這足以令我們扼腕嘆息。

"中國數學天才"許晨陽也是這些歸國後再出國的人中的其中一個。

被數學吻過的孩子

1981年,在重慶市一個普通人家裡生下了一個男孩子,這個孩子就是許晨陽。

“中國數學天才”許晨陽,歸國效力後又出國發展,令人嘆息

許晨陽對於數學的天賦,在他小時候便有所展現。在別的孩子還在玩耍的時候,他四歲便會進行加減乘除高中時,他曾入選四川省數學代表隊,參加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冬令營,一舉奪得金牌

許晨陽也因此收穫到北京大學的青睞,18歲便特招進入北大。進入北大之後的許晨陽加倍刻苦,本科僅用三年便提前畢業,這是多麼高的天賦啊,在高手如雲的北大還可以如此耀眼。

許晨陽碩士階段仍舊選擇北京大學攻讀。在2004年畢業之後,為了汲取更多更前沿的知識以及開闊眼界,許晨陽選擇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普林斯頓大學順利畢業之後,他又前往

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

對於這樣一位天才,美國人自然不肯放手,對許晨陽開出優渥的條件,希望他放棄歸國的想法。但,當時的許晨陽歸心似箭。他懷著一顆熱忱之心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在任教北京大學六年之後,他選擇回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

“中國數學天才”許晨陽,歸國效力後又出國發展,令人嘆息

成就斐然的天才

這樣的一位天才,是憑藉什麼使美國對他如此優待呢?許晨陽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數學中的代數幾何方向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他還在國外的這段時期,許晨陽已經入選"青年千人計劃"。而他在北京大學的這六年之中,憑藉一己之力將北京大學的代數幾何研究水平提高了好幾個檔次

細數許晨陽獲得的榮譽,我們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這位數學天才的過人之處。2013年獲得求是青年學者獎和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4年便被評為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

“中國數學天才”許晨陽,歸國效力後又出國發展,令人嘆息

僅僅相隔短短兩年,2016年獲得拉馬努金獎,這個獎項是獎勵未滿45週歲,做出傑出科研工作的發展中國家的青年科學家。而許晨陽是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人

2017年,他獲選世界著名數學研究機構龐加萊研究所教席

2018年,許晨陽更是獲得了"科學突破獎"。這個獎項可以說是"科學界的奧斯卡"。單從獎金額度上來講,就連我們熟知的諾貝爾獎都不能與之相比。從上面一項項榮譽,我們就可以明白,許晨陽真的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

"人才外流"之思

這樣一位優秀的人才,為何在歸國六年後又再次選擇出國發展呢?這其中的緣由值得我們深思。其實,從許晨陽的一些話語中,我們也可以窺得一二。

“中國數學天才”許晨陽,歸國效力後又出國發展,令人嘆息

  • 國內學術界過於浮躁,很多學者不能專心致志搞科研
  • 由於國內的體制的特殊性,對於專家學者的論文發表數量以及頭銜過於重視,這就讓本來可以安安心心搞科研的學者不得不長袖善舞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資源。長此以往,我國科學界肯沉下心來搞科研的人自然會逐漸減少。

    另外,國內對於一個優秀學者的培養時間也不到位。國內注重論文的風氣,使得國內的學者只重數量不重質量,自然也研究不出什麼頂尖結果。其實,一個學者不一定要著作等身,有一個足以名留青史的研究成果也是非常值得驕傲的。

    • 我們對於學術不端的處罰力度不夠

    同一個研究方向判別學術不端其實非常容易,但國家對於這方面的處理力度往往不夠,經常是草草了之。這也就導致很容易傷了一些真正想搞科研的學者的心,漸漸的真正想要搞科研的人也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選擇放棄。最終,科研成果自然不會太好

    “中國數學天才”許晨陽,歸國效力後又出國發展,令人嘆息

  • 對於青年學者的支持力度遠遠不夠
  • 我國對於青年學者的支持力度遠遠比不上歐美國家。學校往往更願意將研究經費投入到已經功成名就的學者身上,因為這些人更穩妥、回報更大。

    相對而言青年學者自身,常常會因為缺乏資金等問題,導致實驗無法進行下去,自然也談不上實驗成果。還有的青年學者千辛萬苦做出來了實驗成果,但沒有人認可,因為他的名氣和資歷不如老學者。

    因此,對於"人才外流"的現象,我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要進行反思,反思一下我們教育科研體系中已經存在的問題。想一想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希望國外優秀學者來中國從事研究?如何為學者提供更為公平更為開放的研究平臺和資金支持?

    “中國數學天才”許晨陽,歸國效力後又出國發展,令人嘆息

    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些真正有才華的學者的能力就沒有辦法得到充分的施展,長此以往,他們自然會尋找更高的平臺,去追求更高的學術夢想。中國的人才缺口自然會大

    中國現在已經逐漸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心,綜合實力十分強大,但科技方面我們還是明顯地弱於歐美國家。雖然,我國對科學家的待遇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這還遠遠不夠

    現代社會,對於明星藝人的普遍關注度也要遠遠勝於科學家明星藝人的出場費也要遠遠高於辛苦工作的科學家,但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我們應該提高全社會對於科學的關注度,要保障好科學研究工作者的後勤保障,讓他們可以心無旁騖地搞建設,為祖國的美好未來添磚加瓦。

    “中國數學天才”許晨陽,歸國效力後又出國發展,令人嘆息

    如何創建一個乾淨公正的科研氛圍,避免再次出現翟天臨不知知網、論文讚美“師父師孃”等事件,這才是我們全社會都應該放在心上的大事,一件迫切需要得到改善的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