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父不進子房”,後面一句才是點睛之筆,但人們卻大都不知

讀史可明鑑,知古可鑑今。拂天光,照汗青,一步人生終不悔。歡迎關注汗青說文史,您的關注就是筆者最大的追求!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後面一句才是點睛之筆,但人們卻大都不知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其中醞釀著不同的文化和氛圍,比如:"酒文化"、"茶文化"、"棋文化"等等。同時中國也是一個複雜的國家,裡面包含著各種各樣、不同的規章制度。比如在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無規矩不成方圓",中國是一個有規矩制度的國家,不管是在大的國家之內還是小到家庭之間都必須要遵守。這些規矩有可能是由不同的人所制定的,有一定社會或者習俗要求,對中國的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作用。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後面一句才是點睛之筆,但人們卻大都不知

比如從國家這個大方面說起有這樣一個硬性規定:"士兵在向前作戰打仗時,不能後退,只能向前衝。" 這個規定不僅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始終如一,從來沒有改變過。戰士們只要上了戰場,不管前面等待他們的是什麼,都必須要捨棄生死,保衛祖國。如果他們向前衝的過程不幸去世了,還可以追封他為"英雄"、"烈士",但是要是在逃跑中被發現了,那麼就不僅僅是處罰的問題了。士兵個人的信譽和氣節都會受到影響,但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呢?

中國人的內在氣節佔據了主要原因。他們首先加入軍隊中、報效祖國,內心中就有著濃郁的愛國情結。如果他們還害怕死亡,就不會選擇參軍這個艱難的決定了。其次是他們也很難往後退,因為會有專門負責檢查的人進行監督。如果發現你在作戰的過程中不向前、反而往後退,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可能一槍就把你給槍斃了。因此向前衝可能還有生還的希望,但是向後退就註定死路一條。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後面一句才是點睛之筆,但人們卻大都不知

有了"大家"的穩定,"小家"才能穩定和睦的發展。因此除了國家方面,在每個小家裡以及民間也有這樣一條規定:"父不進子房"。這句話在現代社會中見得比較少,也逐漸被人們所忘卻。因為現代社會關係的發展、進步,長幼那種等級觀念沒有古代那麼嚴厲和封建。因此父親與子女的關係也變得逐漸緩和起來,但是在古代中這句話卻被每個人所熟記和遵守。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後面一句才是點睛之筆,但人們卻大都不知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作為父親、長輩,不要輕易進入子女的房間。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慮,為什麼父親不可以進入呢?這其實是與古代的子女教育有關。因為在古代時教育孩子主要是嚴格管教,若是進入了房間則就拉近了距離感,不利於管教孩子;並且等孩子長大了就有了自己的隱私,也是需要"避嫌"的。

在現代的我們如果父母有事和我們商量的話可以通過先敲門,如果孩子同意的話是完全可以進去,並不像古代這麼固步自封和不知變通。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時的子女關係有距離的原因,因為他們不能做到有效、及時的溝通。而且現在想想我們在看古代電視劇時,裡面幾乎沒有出現父親出現在子女的房間的情景,大部分都是把他們叫到大廳中進行談話。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後面一句才是點睛之筆,但人們卻大都不知

除了這句話這句話之外,他還有個下句,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他的下句是"官不入民宅",這句話的意思是官府的辦事官員不能夠隨便進入平民百姓的的家裡。這句話其實是跟儒學的發展有關係,他顯示了儒學中的尊卑等級關係。畢竟在古代時還是一個等級社會,君主與大臣之間的等級,官府人員和平民之間的等級等等。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後面一句才是點睛之筆,但人們卻大都不知

而且官員進入民宅也會造成不好的形象,一般來說官府的工作人員是不會無事找事的。那既然他來找了你說明你一定觸犯了相關的法律,如果讓其他的鄰居看見就容易造謠、三人成虎,這樣"跳進黃水也洗不清了"。如果官員真的有個人私事可以在下班之後或者是身穿私服進行訪問,這也是對平民的一種尊重。其次就是中國是個禮儀大國,官府進入私宅肯定少不掉主人的一定的招待。不管是簡單的粗茶淡飯,還是一些豪華菜餚,這些都需要主人進行破費,細心準備等等。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後面一句才是點睛之筆,但人們卻大都不知

這些制度發展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一直流傳至今、被人們口頭傳授,他們對中國的發展產生過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現代的我們需要客觀的對待,與時俱進,這樣才能更好的進步。除了這樣的規定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的規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