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農村大爺60年的老手藝,感嘆:600年的柳編歷史,做的不多了


#自拍我的故事# 我是彭方路,今年已經76歲了,我們柳編彭村柳編的歷史有600多年了,我從10多歲就開始跟著大人們做柳編,到現在60多年了,我年輕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做柳編,家裡都有地窨子,現在在我們村子還有我們五六個老人在做,年輕人都不做了,這可是祖輩傳下來的老手藝,得堅持下去呀,不能丟!要不然我們村子咋能叫“柳編彭”村呢,在以前村子的名字可就是因為我們先人的手藝而得名的啊!

這是我家的地窨子,也就是我柳編的地方。我們這兒的地窨子就是在地下挖出方形土坑,再立起柱腳,架上高出地面的支架,覆蓋土或草而成的穴式房屋,在外面看上去像個地窖。我家的地窨子高約兩米多,四四方方,不過四五平米大的地方,地窨子的上方有一個碗口大的洞通著室外,我就是憑藉這洞口的亮光做活。

看,這是我工作的情景,幾十年以來都是在這低矮、潮溼的地窨子裡做活的。編箢子、編簸籮都是我的強項,安全帽還編過呢!柳編包括選料、上色、浸泡、編織、燻蒸、晾曬等六個環節,不但是個技術活,也是個力氣活兒。


這就是地窨子上方的小窗口,我就是憑藉透進地窨子裡的光線幹活。

地窨子裡冬暖夏涼,你看大冬天,地窨子裡我只穿著稍微厚點的衣服幹活就行,地窨子就是天然的空調。

這是我家裡儲存的柳條,這都是我花錢買來的。柳條是杞柳的枝條,在普通人眼裡用處不大,這種柳條柔軟易彎、粗細均勻、色澤高雅,經過簡單處理,就可以編織成樸實自然、造型美觀、輕便耐用且實用的傢什。

在編制前,要把柳條浸泡,編制前根據需要編制的物件尺寸對柳條進行切割,聽費力氣的。柳編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一個完美的柳編工藝品,基礎如果打不好,使用壽命就會大大縮短還不美觀。

再把柳條編排開,固定。地窨子裡冬暖夏涼,保溼,這讓柳條鎖住水分,光滑柔韌,易於編制,適合我一年四季勞作。這個在外頭不能編,太脆容易斷,也彎不了。

我現在年齡大了,幹活慢了,年輕時一天能做倆,現在一天做上十個小時也就做一個大簸籮。

簸籮基本成型了 ,這是在往上套簸籮的邊牙子,這個地方挺費力氣的,不好做,得雙腳踩在簸籮裡。

簸籮基本成型,在經過後續加工,一個簸籮就完成了。

再用錐子把簸籮邊上固定住。

這是我編制好的成品,這種簸籮全部採用手工製作,主要技法有平編、紋編、勒編、砌編、纏邊五種。看看我的手藝咋樣啊,雖然編的慢點了,但是編的還是很好的。

你看我的手,雖然幹了幾十年,但是柳條太尖銳,經常不小心被劃破,在這潮溼的環境裡傷口不容易長好。

這是我柳編的所有工具。

我雖然76歲,我腿腳還行,每天騎自行車回家吃飯,家裡的老伴身體不好,我還得回去給老伴做飯。

這是我家的院子,家裡還種了幾畝地,今年的玉米大豐收啊!我現在家裡住著5口人,女兒、女婿和我們一起住,還有一個老人我養著,我們一家5口雖然經濟上不富裕,可是自給自足,生活的也算是其樂融融啊!

我喜歡乾淨,也熱愛生活,我喜歡養一些花花草草點綴我的房間,看看我的大陽臺上都是我養的花。

房間裡這些大簸籮都是我編的,一個大點的簸籮賣給收貨的人是70元一個,去掉買的柳條子錢,一個能掙30元錢。

這些箢子也是我編的,簸箕、籮筐,包括安全帽我都編過,都會做。

現在老伴和孩子們也都支持我做柳編,說實話,幹了大半輩子的營生不捨得丟啊!再過幾年,我們這些老人幹不動了,我們村子這一行當就沒了,柳編彭村就再也沒有柳編了。希望年輕人能夠學學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