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寧受婆家一斗氣,不受孃家一口氣”,為什麼這麼說?

俗語,是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生活的經驗所積累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運用到。通常這些語言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容易被大家所接受,這些俗語既反映了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俗語對於後來人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所以很多俗語一直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特別是在農村,更是留下了不少經典的俗語。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俗語:“寧受婆家一斗氣,不受孃家一口氣”啥意思,值得一看!

農村俗語:“寧受婆家一斗氣,不受孃家一口氣”,為什麼這麼說?


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寧可在婆家天天受氣,也不願意一回到家,就被自己的家人數落一句話!小編相信,一定會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在婆家受氣,就能忍受,到了自己的親人面前,就要這麼嬌氣呢?難道是跟孃家見面的次數少,感情變淡了嗎?顯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但這種說法也算是一種真情流露了,大家可以想一想,女人出嫁以後,要跟婆家裡各種並不熟悉的人生活在一起,即使萬事都很小心,但也不免會有摩擦。

農村俗語:“寧受婆家一斗氣,不受孃家一口氣”,為什麼這麼說?


再說了,過去的女人也沒有現在這麼自由,哪是你不想繼續過了就能離得了婚的呢,除了忍氣吞聲好像也沒有別的路可選了。但是回孃家就不一樣了,這可是從小長大的地方,大家都彼此很熟悉,什麼話能說什麼不能說,大家心裡都有數。真要是被家人說了責備的話那估計是要氣得跳起來的。其實這也容易想,“我在別人家受夠了氣,回趟家你們還不讓我舒舒服服的待會兒嗎”。小編分析的是不是很有道理呀!

農村俗語:“寧受婆家一斗氣,不受孃家一口氣”,為什麼這麼說?


在農村,左鄰右舍,房前屋後的女人們最常說的就是這話了。女人出嫁之後,婆家就是自己家了,從一個生活了幾十年的家庭走向另外一個家庭,平日裡有點爭吵也再正常不過了。對於孃家來說,老輩兒人說,嫁出去的姑娘就不是自家人了,相當於親戚了,一旦吵架了就讓人很難接受。但是這句話為啥只在農村的已婚女同胞口中傳播呢?因為她們確實覺得這話挺在理的。

農村俗語:“寧受婆家一斗氣,不受孃家一口氣”,為什麼這麼說?


在婆家,構建和諧的家庭關係是很重要的,受再大的委屈,很多時候,也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裡咽。除非是日子不想過了,才會大發雷霆。要顧忌丈夫的臉面,要和公公婆婆融洽相處,所以得端著。回孃家就不用這樣了,做真實的自己就好。好脾氣是很重要的,其實心態放平衡就是了,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許就不氣了。

農村俗語:“寧受婆家一斗氣,不受孃家一口氣”,為什麼這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