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燦爛,遺存眾多

宜賓

住建部


宜賓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燦爛,遺存眾多


一、城市概況

宜賓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4000年就有氏族部落在此繁衍生息,距今2400多年前已有僰人聚居,因其地處巴、蜀通向“滇僰”的交通要衝,故史稱“僰道”,僰道城即今宜賓舊城所在,宋時正式定名宜賓。從兩漢時的犍為郡開始,宜賓先後有1400餘年作為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宜賓文化燦爛,遺存眾多,境內保存有“五尺道”、“南夷道”、“石門道”、僰人懸棺及巖畫、李莊旋螺殿、同濟大學舊址、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江安夕佳山古民居、江安國立劇專舊址等一大批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1986年12月8日,國務院【國發(1986)104號文件】批准公佈宜賓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歷史沿革

宜賓是西南地區雲、貴、川、藏、渝最早設立縣以上行政機構――郡的城市之一。西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宜賓城已成為犍為郡郡治所在,此後,有1400多年時間宜賓長期為郡、州、路、府、專區、地區、省轄市治所駐地。

宜賓城從西漢高後六年(前182年)至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叫僰道城,其間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至隋大業三年(607年)稱外江城;從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起一直稱為宜賓,建城史至今(2014年)已有2196年。

三、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文化價值

(一)萬里長江第一城,山水交融、城塔輝映的人文薈萃之地;

(二)川南地區歷史上的政治、商貿、文化中心,川滇黔結合部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節點;

(三)文化抗戰聖地,中國抗戰時期教育、科研、文化薪火傳續的功勳城;

(四)中國酒都,中國傳統酒文化的代表性遺產地。

名城特色:

(一)“山水交融、城塔輝映”的長江上游城市的典型城址環境特徵。

(二)“三山相映、三江環繞、三塔鼎立”的山水格局特徵。

(三)突出水運、商貿功能佈局特色的濱江、商貿城市的空間格局。

(四)川南民居的建築風貌特色。

四、重要文物和歷史建築

宜賓文物古蹟眾多,已經公佈文物保護單位255處。通過對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已公佈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等資料的整理統計,市域範圍內總計有不可移動文物6280處(含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包括真武山古建築群、夕佳山民居、僰人懸棺葬(墓)、旋螺殿、中國營造學社舊址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包括趙一曼故居、僰人石寨古堡、丹霞洞摩崖造像及石刻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包括李莊天上宮、雲南會館、冠英街民居等。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47處。文物類型以古建築、古墓葬和近代現代重要史蹟和代表性建築為主。其中,古遺址類型125處,古墓葬4348處,佔69.24%;近代現代重要史蹟和代表性建築451處,主要分佈在翠屏區、宜賓縣。

宜賓市文物保護單位類型豐富,已公佈的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08處囊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不可移動文物的全部類型,包括古文化遺址4處、古墓葬12處、古建築60處、石窟寺和石刻21處、近代現代重要史蹟和代表性建築11處。

宜賓現存地下地上的歷史文化遺存,具有典型的歷史特徵和清晰的時代連續性,文化史蹟覆蓋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通過對宜賓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年代分析,不僅發現了一處朱羅紀早期的石碑恐龍化石群,還有三處漢代的黃傘崖墓群、七個洞崖墓群、周家咀墓古墓葬。以及位於唐代的花臺寺石刻造像,唐宋時期的大佛沱摩巖造像,晚唐至清的“丹山碧水”摩崖造像,始建於宋的僰人懸棺葬(墓)、舊州塔等,2處元明清時期的隆興石室墓群、鎮南塔,45處清以來的古建築、石刻等,12處近代建築和其他文化遺存,彰顯了宜賓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內涵。

宜賓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3(1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0(18)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7(16)處 。保護其他尚未未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登記不可移動文物6280(1226)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