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家人之間做好這六點,感情會越來越好


南師:家人之間做好這六點,感情會越來越好

南師:家人之間做好這六點,感情會越來越好


01

父母難相處,夫妻難相處,這些做不到,還想度眾生?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來學佛,我問他你的父母怎麼樣了?他說這不要管了。咦?父母都不要管了,好不孝順的東西,還跑來學佛?孝順都沒有做到,人道都沒有做好,還想成佛呀?


“哎呀,老師,我那個媽媽脾氣好古怪,好難相處。”對呀,父母難相處,夫妻難相處,這些做不到,還想度眾生?父母不是眾生啊?丈夫、妻子、兒女不是眾生啊?欺人乎! 欺天乎!自欺嘛! 自己的親人父母都沒有盡到孝心、愛心,對別人,對怨家,那就更不用說了。


注意!普賢菩薩是講修行的,如何去修呢?不要以為修行就是找個茅棚,找個清淨的地方,或者說我要閉關。閉關是享受,閉關從某一方面來講是世界上最大的偷懶,住在裡面,什麼事情都不做,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修行好辦。


不要以為修行就是找個茅棚,找個清淨的地方…大菩薩的入世修行才難,你要在人世間做個賢妻良母或者是做個盡責的好父親好丈夫,這就不容易了。這是擔負妻子兒女的痛苦,而且要咬緊牙根有苦都不說,一切如夢如幻,於此痛苦中,一心清淨,不起惡念,處處利他利人,這才是真修行。(《圓覺經略說》東方出版社)


02

做不到此心的和平,要想求家庭、社會、國家能夠和平,那是永遠不可能的


“於六和敬,起質直心。”六和敬是我們在團體中最重要的相處之道。


僧團不一定指出家,在家真正發心修持的也算是僧團。僧團相處有六和敬,就是六個條件,彼此和平相處,沒有鬧意見,互相尊重。這個敬就是“敬事一切,起除慢法”的敬。

我們從經驗知道,只要幾個人相處,乃至兩個人住在一起,就不得了,別人都是混蛋,只有自己是個好蛋。人與人相處能夠做到六和敬,然後再擴充到這個社會,就天下太平了。什麼叫“六和敬”?


第一是“身和共住”,是什麼意思?你可以解釋成不打架就是身和,沒有一個生病的,四大調和,每人都精神飽滿,無病無痛,彼此客客氣氣。身也包括面孔,沒有壞臉色給人看也是身和。中國的大廟子一進山門就看到彌勒菩薩的笑臉,學佛就先學拉開嘴巴笑,先學假笑也好,慢慢神經拉開了,看到人就笑,總比哭好看嘛!我最怕看到同學整個人繃在那兒,這是學佛的樣子嗎?一點都不能使人喜歡,我看了就討厭,笑臉總可以學吧?


學佛第一步先學中國的彌勒菩薩,肚子大包容大,臉在笑。這個都學不會就是身不和敬。身不和怎麼共住?身和還要注意衣冠整齊,生活整潔,自己生理行為每一點都要搞得乾乾淨淨,不使人家討厭我。最難的是,即使別人做不到,你也要容納他,能做到就不得了。

不但學佛,與同事之間也能夠做到才行。人與人之間就是相處不了,身不能和,因此就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


出家要生活在一起,第一就要學六和敬。居士也一樣,自己既然曉得缺點,就自己找一個山頭,孤峰頂上,氣吞諸方,不要說人來不到,就連鬼也來不到,那連八和敬都做得到,要發脾氣可以一個人對著樹發,那氣也出了,多舒服啊。這樣你也做不到!我那時一個人住峨嵋山頂,“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那個境界就是如此,連一和敬也不用。這六和敬真做到,天下就太平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做到了。


“身和共住”我們誰做到了?每個人身體都不調和,多愁多病之身,都要別人照應你,你照應不了別人。所以佛說多拿醫藥佈施,他生他世就無病無痛。我就有這種朋友,活了七八十歲,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傷風感冒,健康得不得了,也不學佛學道。不知道多值得羨慕。


六和敬第二是“口和無諍”不講傷害人的話,即使罵人也要有罵人的藝術,而且還要看對象。像我罵這位陸居士幾十年,他從來不生氣,再怎麼大聲罵他,還是一張笑臉,我真佩服他。他對我是口和無諍,這難囉!你觀察這世界上很多人的長處是值得學習的。在團體中有的人嘴就不和,本來很好聽的話,他講的就不好聽,真奇怪了。再不然,那嘴厲害的故意找些好聽的話說,但是那些話一聽就曉得,很討厭。


這口要和是要會講話,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人家的意見調和了,這是高度的道德修養,是很難的。但是這個口業也是修來的,你前生沒有修口業,口德不好,你越勸,人家越要打官司。有的人一來,罵個兩句,“搞什麼名堂!不成樣子!吵個屁!我請你們吃飯去”,別人就不吵了,毫無道理的幾句話,也就解決了。這就是他前生修口業,有威德。所以要修口德啊!這是其一。


其二,嘴巴上吵來吵去沒有什麼事,一句話空的嘛,卻抓得好緊,心裡生氣好幾天,不只把臉氣綠了,還氣烏了。尤其兩夫妻之間的爭吵,到我這兒來訴苦,我肚子裡都打好分數了,兩個都不是好東西,為什麼?口和就無爭論嘛!不過你們在勸夫妻不和的時候要注意,他們講另一半的不是,你可不要附和,他們回頭和好了,就會說起你這個中間人的不是了,這是實際的例子。口要和才無諍,這就是修行嘛!你不要以為是空話,你只會南無南無有什麼用?所以大家要反省,有幾個人是口和的?同我一樣,一開口就使人討厭就糟了。


第三是“意和同事”,我們處在團體生活要注意,嘴巴不和還容易,有時口裡說點假話,唉呀!我對不起,抱歉……可是肚子裡卻梗著,這會梗出癌症來的,真的喲!癌症就是與生悶氣有關的。非常內向的人,你打他都不放個屁的人,然後臉上發青發烏,在裡面生氣,將來百分百得肝癌。另一種是脾氣非常大的,也有肝癌的嫌疑。

中國人肝病特別多,肝癌特別多,就是喜歡在心裡頭生悶氣。因為這個民族很奇怪,表面上有個假面孔的,裝作沒事,心裡卻生悶氣。


意如何做到和?不但和,而且要能與人同事,能與人共同生活。家庭也是如此,你看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意見會相同嗎?絕對不會。現在講代溝就是意不和,意和就沒有代溝了。


第四是“戒和同修”,這個戒不但是戒律,也包括生活上的習慣。譬如愛乾淨的同不愛乾淨的,就不容易處在一起。像我是非常愛乾淨的,而且愛整齊,我的東西不喜歡別人亂動亂放,有同學拿了不好好放回去,我就心裡討厭,這就是一種戒不和。但是真碰到了,又能怎麼樣呢?真把我東西搞亂了,你斜眼一瞪,他笑一笑,也算了,你就要想,這東西最後是會壞、會沒有的,就沒有事了。


所以戒和才能夠在一起同修。戒和,照一般的解釋是大家的戒律一樣的好,這怎麼可能嘛?有人道德好,有人道德差一點。差一點好一點要能和最難,你看六和敬除了和還有敬,敬就是要尊重人家啊!這樣才能共同修行。


第五是“見和同解”,見就是意見觀念,人與人之間意見會不同。不要講別的,沒有一對夫妻的意見完全是相同的,但也因為兩人的面貌不同、個性不同,才能結婚,完全一樣是不能結婚的,結了婚會早死一個。吵吵鬧鬧的反而可以吵一輩子,吵完了又沒事了。這種情況我看得多了,如果一直吵架的老伴走了,剩下的一個沒有吵的對象也就差不多了。見和是見解相同,如何溝通來達到見和是很重要的修行。


第六是“利和同均”

,利不只是錢,連睡上下鋪的人之間也有利的問題,這是個比方。利害關係之間能夠和平相處是同均,平等平等。發揮起來也包括社會經濟問題,這六和敬在佛經中是應用在僧團的生活上,實際上你們想想看,擴充起來,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在其中。你們天天要寫佛法的文章,就不曉得發揮,把六和敬這麼偉大的佛法,只用到僧團中,太可惜了,這是佛的真正教育法,天下太平的大法。


現在考你們一下,“六和敬”從哪裡做起?……算了,我幫你們答吧!“六和敬”有兩層意義,要先從內心做起,身、口、意從個人自我做起,戒、見、利從行為擴大,由內而到外,人人自動自發,這是真民主,真自由,也是真佛法。這些大文章不去寫,一天到晚鑽牛角尖,做什麼學問?世界不能和平,主要問題不在政治制度或是學術文化,而是在每個人此心能不能和平。因為做不到此心的和平,此心不能了、不能度,要想求家庭、社會、國家、天下能夠和平,那是永遠不可能的。


這是人類文化的大問題,所謂人類文化,包括了一切宗教、教育、哲學、政治、社會、經濟、軍事等等,不只是博物館的古書,或是什麼歌舞才算文化,文化包括了整個人類的生活和習慣。如果六和敬能做到了,也許這個世界就能夠太平。但是很難,坦白地說,連所有的宗教團體,人與人之間相處,都做不到六和敬。如果有任何的團體可以做到六和敬,他們就值得我們頂禮膜拜,可以稱作是真正的僧伽。(《維摩詰的花雨滿天》東方出版社)


03

我們瞭解了“六和敬”的道理,可以說做人、做事、修行都在其中


所謂“六和敬”懂了以後,這才真正算是學佛的,不管你出家在家,家庭也用得上、社會也用得上,一個團體也用得上、一個國家民族也用得上。這六種精神——六和敬,比什麼責任、榮譽還要高明得多了!


所以一個僧團人與人之間,修行人相處在一起,六個條件: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六點特別特別注意!我們真正學佛,這個地方特別注意了。這不能夠說只要求一個出家人哦,我們每一個人要求自己,尤其是家庭、社會、團體、國家、天下都一樣,這是佛的文化。所以佛的教化一到中國,跟中國文化結合在一起,能夠普遍地變成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的主流,是有它的原因的。


所以一個修道的人,尤其是出家,一個團體聚在一起,第一是“戒和同修”,戒律是什麼?我昨天跟出家同學正有事講到,所謂一切的戒律就是明辨是非;明辨什麼是非?明辨道德行為的是非,這是戒律的精神。明辨——明白、辨別道德行為的真正的是非;是就應該做,非就不能做。那麼這就是戒的精神,所以戒很多了,有小乘戒、大乘戒,這個《楞嚴經》裡會討論到,我們姑且簡單地說。


所以人與人之間、團體之間相處,道德行為,注意哦!道德行為明辨是非,一個人是非的觀念太清楚了,不會和平相處的。尤其我們學宗教、學佛的人,學了三天佛,看看天下人都不是聖人,都是混帳!忘記了自己也是“帳混”之一。都拿一個聖賢的尺碼要求人家,他也不合規矩,那個也不合修行,搞了半天自己忘記了自己。所以是非利害分別得太清楚,犯了基本一個觀念:貪嗔痴;自然要求別人嚴格,對自己多原諒。——錯誤了!


“戒和同修”是要求自己,彼此都以道德的行為相處。“和”,和平、和愛相處。所以住在一起,共同為一個道德的行為來修持,這是一個僧團。就是我們普通做人也一樣,一個家庭也一樣。


“見和同解”,就更難了。見,就是思想觀念、見解。人與人之間相處,見解不相同,很痛苦的。

見解相同,就是說大家文化觀點、修持的觀點要彼此研究、溝通了、相同,和平、和愛地相處在一起,見解相同。見解不相同,譬如說我們看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為什麼處得不好?


所以宋代、宋朝一個名儒陸象山講過兩句名言,因為宋朝、唐朝都有在皇帝前面、中央政治有黨派的鬥爭、派系的鬥爭,所以陸象山很感慨,講了兩句名言,他說:“小人之爭在利害”。小人並不是說哪個個子小一點就是小人,或者地位低一點叫小人,就是普通人,所謂“升斗小民”;就是為了生活,利害關係才要爭。“君子(士大夫)之爭在意見”。所謂君子也並不是什麼了不起,就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意見反是多,君子之爭在於意見。思想不同,見解不同。


所以意見彼此不同所發生的爭論,比那個普通人利害之爭是一模一樣的可怕!所以人類的悲哀,不是利害之爭、就是意見的相諍。


所以修行人在一起,能夠做到見解相同,那麼就達到後面意識就溝通了,彼此都是高興的第六條,嘴裡沒有反感的言論,所以“口和無諍”了。學佛修到無諍的境界,“口和無諍”,那麼意識和平、合作,能夠互相相處,所以“身和(就)同住”


身體很和,第一無病痛,大家都是免除了病痛修行,情緒很穩定,那麼才是身和了。都很健康,很健康一個人,沒有神經病,也沒有宗教心理病。這個身和才能同住。


“利和同均”,出家大家在一起利益均等,那就是普通所謂講,現在標榜的美國的政治思想:民有、民治、民享了。真正出家人,過去叢林大廟子幾千人,起碼三五百人在一起,來自於四面八方。而且在過去我們看到的出家人,也不曉得他是哪裡人,他什麼出身也不知道,反正出家了,都在一起。都很有禮貌,吃飯哪、出來都是一點聲音都沒有,平常看不到。


過去我們所謂喜歡到大陸上看廟子,大的廟子進去了逛了半天,看不到一個影子,一個和尚也沒有看見。才曉得等到吃飯的時候吧,吃飯的時候雲板一響,就看到一個一個人排隊自然就出來了。我們那個年輕的時候就說:這些和尚哪裡鑽出來的啊?平時都看不到人。那麼幾百人出來,一點聲音都沒有。進了飯堂坐在那裡,規規矩矩坐著,不會像我們這樣站起來呀,或者把筷子拿到手上,調羹、碗敲敲啊,都沒有。吃完了飯,也沒有聲音,然後就進去了,看不見了。——利益均等,無爭的境界。


所以這六條叫“六和敬”。彼此和平相處,和愛、互相尊重地在一起。所以我經常發現佛教的偉大的精神、佛的教化,就懂了僧伽的六和敬。這個精神擴而充之,在家庭也一樣。我們幾個家庭能夠做到夫婦之間和敬?


實際上我們中國文化的禮貌,所以家庭夫婦之間相敬如賓就不容易做到哦!相敬如賓,講戀愛的時候、追的時候啊,那大家都把自己那個壞毛病都蓋起來了,等於彼此對客人一樣,賓就是客人嘛!再生氣呢也悶住了,“你好!我好!”對客人嘛!相敬如賓。結了婚以後就不是對客人了,就是對仇人了,那就板面孔啊!每個人玩自己的毛病,就不相敬如賓,要改一個字:

“相視(看到你)如仇”,如仇人一樣可怕了!也不能做到和敬。


所以即使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家庭的夫婦之間相敬如賓,也就是和敬的精神。所以特別講到比丘這個問題,特別介紹佛法的文化,這個六和敬,就在這一方面去學習、去了解,成佛就夠了。


佛教有一句話,“出家如初,成佛有餘”。“出家如初”,一個出家人、一個學佛的人,像第一個思想:“我要學佛了,我要出家了”,永遠保持那一下的真誠、誠懇;“成佛有餘”,一直到成佛就夠了。所以“出家如初”,就是開始那一念,成佛就有餘,還有多的。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瞭解了六和敬的道理,可以說成佛有餘。做人、做事、修行、成佛都在其中。(《楞嚴經講座》)


【以上文章來源於南懷瑾東方講堂 ,作者南懷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