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閱讀《長征》詳細知識整理彙總

王樹增1952年2月生於北京。當代著名的軍旅作家。著有長篇紀實文學《長征》《遠東朝鮮戰爭》《解放戰爭》《抗日戰爭》,長篇歷史隨筆《1901》《1911》等。他的作品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曹禺戲刷文學獎等。


名著閱讀《長征》詳細知識整理彙總


背景

《長征》創作於長征勝利70週年之際。2000年底,王樹增看到了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書——《人類1000年》。該書由西方各個領域的專家評選出公元1000年到2000年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件大事,其中一件是1934年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他認為,對於發生在70多年前的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國的青少年對它認識得還遠遠不夠。於是,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當代的中國人眼中的長征和西方人眼中的長征到底有多大差異。另外還有一個現象,就是近些年來,有不少外國青年重走長征路。這些物質條件非常優越的青年在這條路上尋找什麼呢?他說:“我相信這些外國青年走在紅軍長征的路上,是在朝拜和尋找某種精神。西方專家把它列入100件大事,我覺得根本的理由是,它前所未有地體現出了人類還有如此堅韌的精神、如此為了信仰的實現而前仆後繼的精神,在其規模上人類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遷徒,在其精神上體現了人類能夠不斷取得進步和發展的最為可貴的精神基礎,那就是永不言敗、勇往直前、前仆後繼。”

王樹增為寫《長征》,差不多翻閱了數千萬字的資料,僅筆記就做了二百多萬字,寫作時參閱的長征地圖幾乎都被“時間”磨破了。對於一個嚴肅的寫作者來說,這是一次漫長而艱苦的精神之旅。

王樹增創作了兩大系列的歷史文學作品:一是中國革命史系列,包括《遠東朝鮮戰爭》《長征》《解放戰爭》和《抗日戰爭》;還有一個是中國近代史系列,包括《1901》《1911》和(1921》。這些書都是寫給當代中國青年人看的,他希望年輕人通過自己的作品讀懂歷史。

王樹增說:“當代青年對中國民族歷史的解讀還遠遠不夠。一個民族把自己經歷的悲傷的或者歡樂的往事當作珍寶一樣捧在手裡,把它作為照耀未來民族前進的一盞燈。我們的青年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環境之中,無論如何不能丟失信念和信仰。中國人一直是生存信念最堅定、生命力最強的一個民族。”


名著閱讀《長征》詳細知識整理彙總


內容簡介

王樹增所著的《長征》以崇高的歷史責任感記述了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驚人壯舉,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生動、動情的長征紀實作品。作品以客觀、真實的態度敘述歷史,並以宏大、厚重的筆觸展開這一考驗人類意志的大規模轉移。紅軍轉移的浩大場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實而翔實的再現,令人震動和感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賦予了長征以嶄新的認知高度一一長征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最壯麗的英雄主義史詩,長征給予人類的精神財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沒的信念


內容分析


名著閱讀《長征》詳細知識整理彙總


長征的各階段

長征準備階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長征失利階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長征轉折階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堅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階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發展鞏固和南下受挫階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會師階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隊


四支隊伍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長汀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起縣),行程達二萬五千裡;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衝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最早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餘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餘里


名著閱讀《長征》詳細知識整理彙總

基本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日)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各方面軍領導人

紅一方面軍

總司令員:朱德;總政委:周恩來;總參謀長:劉伯承;總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

紅二方面軍

總指揮:賀龍;副總指揮:肖克;總政委:在弼時;副總政委:關嚮應;參謀長:李達。

紅四方面軍

軍政委員會主席:張國森;總指揮:徐向前;副總指揮:王樹聲;政委:

陳昌浩:政治部副主任:停鍾:參謀主任:舒玉章。


人物分析


名著閱讀《長征》詳細知識整理彙總

藝術特色


首先,作品堅守真實性的原則,是一部最客觀、最全面的反映長征的紀實文學。王樹增認為:“非虛構寫作,要求創作者即使在細節上也不能虛構,一切都是從檔案、史料、採訪、勘查中推演出來。”為此,他採用紀實文學的體裁,蒐集了大量資料,採訪了許多紅軍老戰士,還進行了實地調查,客觀真實的再現了長征中許多歷史事件,生動展示了中國工農紅軍在兩年的時間裡,行程兩萬五千裡,轉戰南北的艱苦卓絕的全貌。

其次,作品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以小見大,人物刻畫細緻入微。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來表現長征中的“人”,既有對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領袖濃墨重彩的描繪,也有對很多無名戰士細緻入微的刻畫。作者善於表現歷史事件中多的精彩細節,使歷史人物真正“活”起來。令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尤其是在那些普普通通的小戰士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許多以前被忽視或者被遮蔽的小人物和細節都得到了充分的呈現。例如用繃帶把奄奄一息的政委背出敵人包圍圈的黃欣,為了追上部隊女扮男裝潛入國軍的女戰士張吉蘭,無名小紅軍堅持肩扛油印機渡河等等。

最後,作者在創作中著力發掘偉大的長征精神。王樹增認為:“堅定的信仰,這是長征留給我們非常寶貴的精神遺產。”在長征途中,年輕戰士和官兵闖過了數不清的危關兇隘,跋涉了數不盡的險山惡水,忍受了飢餓、嚴寒、傷痛、死亡等個體生命幾乎難以承載的無情考驗,可他們卻憑著一股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憑著堅定的革命信念,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困難。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戰士們依然士氣高昂,苦中作樂,這就是長征精神。

《長征》既能讓讀者回顧到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更能感受到歷經苦難依然高揚的革命理想,認識到面臨艱險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體會到個人與民族命運融為一體的生命榮光。

【歡迎留言討論】佳鑫諾教育中小學培訓輔導機構隨時為您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