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坑道,被譽為地下"萬里長城",挖出土石可繞地球1圈半

上甘嶺戰役坑道鬥爭,是整個朝鮮戰場上坑道鬥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朝鮮戰場上的坑道工事是廣大指戰員在"持久作戰,積極防禦","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思想指導下,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的實際過程中逐步摸索出來的。

上甘嶺坑道,被譽為地下

上甘嶺坑道戰

1951年6月,志願軍轉入積極防禦,交戰雙方緊張對峙。緩過勁來的"聯合國軍"往朝鮮戰場搶運了龐大的補充兵員以及各種物資和裝備,各個技術兵種和重裝備全部展開。在"聯合國軍"強大的火力打擊下,志願軍工事易被摧毀,部隊傷亡很大。在這種情況下,為保存有生力量,志願軍有些部隊開始構築一些單人防炮洞,這種防炮洞同貓耳朵相似,因此被稱為"貓耳洞"。隨著敵人的火力越來越猛烈,志願軍的"貓耳洞"也越挖越深,相鄰的洞子也開始連接起來,形成"U"字形,即馬蹄形的坑道。

上甘嶺坑道,被譽為地下

儘管工事還很粗糙,但這種防炮洞和坑道很快就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顯現出了優點。經過1951年粉碎"聯合國軍"的秋季攻勢證明,它們對保存力量、打垮敵人的進攻具有難以忽視的作用。有了這種坑道,在敵人炮火急襲時,多數人進洞隱蔽,洞口只留下極少數監視人員。敵人火力轉移向縱深而步兵接近陣地時,洞口警戒人員發出信號,洞內人員就迅速躍出,進人表面陣地上的工事反擊敵人。這樣,使部隊的傷亡大大減少,既有效地削弱了敵人飛機大炮的作用,又能發揮志願軍近戰的長處。

上甘嶺坑道,被譽為地下

總結秋季防禦作戰中修築坑道的經驗後,1951年9月16日,志願軍司令部發出指示,要求全軍修築坑道。隨後,前線的朝中軍隊一起努力施工,以無比的毅力、驚人的智慧和忘我的辛勤勞動,半年之內,僅第一線各軍就修築起190公里長的坑道。1952年5月間,第一線防禦陣地的坑道工事基本完成,8月間第二線各軍防禦陣地上的坑道工事也基本完成。在橫貫朝鮮半島的250公里長的戰線上,形成了有20---30公里縱深的以坑道為中心的防禦體系。

上甘嶺坑道,被譽為地下

朝中部隊構築的坑道工事工程的規模極其龐大,大到很難用具體數字予以說明。據不完全統計,僅大小坑道總長就有1,250餘公里,這還不包括坑道倉庫、坑道汽車掩蔽部、機關坑道掩蔽部、防空洞等設施。而與依託坑道作戰相配套的戰壕與交通壕的總長,更達到了約6,240公里,相當於萬里長城的長度。各種工事挖出的土石體積約6,000萬立方米,以每一立方米為單位進行排列,可繞地球約一週半。在不到一年多的時間裡,密如蜘蛛網似的坑道工事、交通溝、戰壕,已經盤滿在貫通朝鮮半島的戰線上的群山之中,構成了一條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堅固的防線。志願軍指戰員們自豪地說:"這是我們保衛祖國,保衛世界和平的'地下長城'。"

上甘嶺坑道,被譽為地下

坑道在朝中軍隊的陣地防禦作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構築卻非常艱難,朝中軍隊的戰士們為此付出了難以想像的艱辛。朝中軍隊構築坑道工事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他們冒著敵軍飛機的轟炸掃射和炮火襲擊,邊抗擊敵人的小部隊襲擾,邊構築坑道工事。由於技術條件較差,物資供應困難,挖鑿坑道基本靠人工,志願軍有的部隊90%以上的人員,都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挖坑道工作中。

上甘嶺坑道,被譽為地下

在堅硬的岩石和凍土上挖坑道,挖鑿方法主要憑人力手工,掄錘打釺。鋼釺及其他作業器具因所需數量太大,損耗又快,供應不及。於是志願軍戰士們就自設鐵匠爐,拾彈片,撿破鐵,自己修理製造各種工具。鍊鐵沒有煤,戰士們就自燒木炭。沒有運輸工具,戰士們就自制小車,自己編土筐、搓草繩。沒有炸藥爆破,戰士們就冒著生命危險,拆卸敵人投下而未炸的炸彈,從中掏取炸藥。開挖坑道的作業技術缺乏,志願軍戰士們就開"諸葛會"發動群眾進行鑽研。同時,國內也開始不斷向朝鮮前線運來部分物資器材,派來一些技術人員進行指導。中國士兵們在朝鮮戰場上"白手起家",圍繞打坑道建立起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手工業,完成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土木工程作業。他們的頑強和聰明,不得不讓人敬佩。在戰火紛飛的現代戰爭中出現這樣的景象,不得不讓人嘖嘖稱奇。

上甘嶺坑道,被譽為地下

朝中軍隊陣地上丁丁當當的錘鑿聲和不時響起的莫名其妙的爆炸聲,讓"聯合國軍"納悶了半年多而不得其解。直到1952年初,他們才終於發現,朝中軍隊在搞的"秘密武器",原來是普遍構築坑道工事。由此,"聯合國軍"開始頻繁地以重炮進行轟擊,以重磅炸彈進行破壞,並大量施放毒氣。朝中軍隊的一些坑道,因為厚度不夠或坑道口不夠隱蔽而遭到破壞。有些坑道因為土質鬆軟,加上春季冰雪融化,出現了坍塌現象。

針對這些情況,志願軍司令部於1952年4月26日至5月1日召開第一線兵團及軍參謀長會議,對坑道構築從戰術上進一步研究改善,統一規格標準和內部的七防(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要求,使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更加鞏固和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