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掛名”整頓低於預期

“基金經理掛名問題存在多年,太普遍了,好在整改要求比預期中低。”滬上某公募基金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說。

根據近期監管要求,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最多管理10只產品,被動型產品的基金經理最多同時管理15只產品,如果新基金申報時“超標”,則會讓基金公司進行調整。對於大部分基金公司來說,根據這一上限進行調整基本沒有什麼難度,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門檻設置太低,起不到整改的約束作用。

嚴查“掛名”告一段落

7月23日晚間,多家基金公司產品部收到監管通知,要求新基金申報過程中,增加擬任基金經理與督察長承諾產品不存在“掛名”行為,已進入申報流程的產品需補充這一材料。除了新基金外,存在2名及以上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存量產品情況也需填報承諾函。一時間業內風聲鶴唳。

當時,業內流傳著各種“限制”版本,有的說一個基金經理可能最高帶3個產品,有的說是5個,還有的說是7個……不少業內人士擔憂如果一旦限制過嚴,可能會導致基金公司調整困難。

最新消息顯示,根據近期監管要求,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最多管理10只產品,被動型產品的基金經理最多同時管理15只產品,如果新基金申報時“超標”,則會讓基金公司進行調整。

“嚴查掛名總算告一段落”,上述公募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表示,目前這一限制較具現實可操作性,基金公司根據這一上限進行調整的難度相對沒有那麼大。

數據顯示,主動管理基金數量達到10只及10只以上的大多是固定收益基金經理。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大中型基金公司,規模靠前的基金公司似乎更易出現此類情況,還有一些發行較多債券型基金的銀行系公司也存在此類情況。此外,也有一些發行較多被動產品的基金公司存在一個基金經理管理超過15只指數基金的情況。

監管要求比預期低不少

但也有公募人士認為,最新的監管要求比預期有差距,很難起到約束作用。

深圳某公募基金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表示,基金是否好賣和基金經理有很大關係,大部分新發產品都會採取雙基金經理組合。在營銷期利用老基金經理宣傳,在建倉期老基金經理指導,過渡一段時間後,再由新基金經理來實際管理。但他也坦言,“老帶新”在具體操作中確實存在變形,比如有些老基金經理從不參與實際運作,真的只是“掛名”,更有甚者,實際操作人並不具備基金經理資格。

不少接受採訪的公募人士分析,隨著公募業務迅速擴張,產品數量越來越多,而基金經理數量並沒有同步增長,“一拖多”產品比比皆是,掛名管理後遺症凸顯。

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究竟有多嚴重?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7月23日,正式運作的公募基金數量5587只,在任基金經理數量2022人,人均管理基金數量2.76只。《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在2022位基金經理中,只管理1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有310人,佔比15.33%;管理2只的有287人,佔比14.19%; 管理3只的有232人,佔比11.47%; 管理4只的有218人,佔比10.78%;管理5只及以上的基金經理各自佔比均不足10%; 管理基金數量在10只以上的基金經理有335人,合計佔比16.57%。有13名基金經理名下管理的基金數量在20只以上,管理數量最多是某基金公司債券基金經理,其管理的債券與混合基金數量高達26只。

“一拖多現象嚴重,有指數基金、量化基金等非主動操作管理基金批量管理的情況,有混合基金股、債等不同資產分別配置基金經理管理的情況,也有掛名管理的情況。”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曾分析。

採訪中,不少公募人士認為,困擾多年的行業頑疾要想根除,監管一定要出重拳。“我覺得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最多管理10只產品的門檻太低了,個人認為5只比較合適,只有這樣,基金公司才不敢打擦邊球,基金經理才敢拒絕掛名,代銷機構才會拒絕合作。”深圳公募基金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