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肇慶市“七星巖”


肇慶七星巖風景區,山水俱佳、旖旎多姿,很像集“桂林之山,杭州之水”於一地,自古以來就有“峰險、石異、洞奇、廟古”之譽。 葉劍英元帥一九六一年四月,遊覽七星巖期間寫七絕一首:“借得西湖水一環,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

七星巖摩崖石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刻中篆、隸、楷、行、草各種字體俱全,包括自唐以後各朝代、時期的作品,也還有外國人的石刻作品。七星巖景區摩崖石刻有630餘幅,僅石室巖內外就有333幅。

龍巖洞 是七星巖開闢最早、景物最多的溶洞,穹隆高大、千姿百態、如夢如幻,石室洞中,存有大量各種文體石刻可以欣賞,還可以蕩水泛舟,體驗不同尋常的巖洞遊。

《端州石室記》刻於唐朝開元十五年,宋朝時,碑面已出現一個馬蹄狀損痕,又被稱之為“馬蹄碑”。 李北海是李邕的別稱,李邕是唐開元年間有名的文章家、書法家,晚年曾任北海太守。 李邕的《端州石室記》、馮敏昌的《七星巖五首》、黎簡的《南服隕石》為七星巖石刻詩詞三絕。

石峒古廟 是七星巖景區的景點之一,始建於初唐,明萬曆三年重建,廟中供奉的周氏神,民間稱為財神,主事農桑。廟外左側立著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牌。

敞天石洞 俗稱出米洞,洞內如廳堂,穹頂露出一個直徑約5米多的天窗,光線向洞內射照,會成奇特的景觀。 如果要拍攝到這景象,估計要把這些掛香點起,燃香造霧,才能出現光線照射的畫面效果。

臥佛含丹 為象形地貌,由阿坡巖和萬松崗約1公里長的巖山組成的“臥佛”,足朝南、頭向北,安詳的躺在星湖之上,眼耳口鼻、下巴、肩胸、手足、腳尖,側面剪影皆清晰可見。每年春分、秋分前後,晴天時傍晚6點左右,夕陽沿“臥佛”嘴部徐徐而落下,形成了“臥佛含丹”的自然景觀。 要看到這景象需俱備節氣適合、天氣晴朗、時間守候才可能。跟團到此匆匆一遊、天陰薄霧、時令也不對,無法拍到含丹的臥佛了。


肇慶古為端州,是端硯的原產地。 這個是展示在七星巖公園裡的端硯。 有句地方俗語說:缽底磨墨大硯。這是我見過最大的硯,可能還有更比這個大的硯的!

丹頂鶴園 有近50只丹頂鶴,紅色頭頂與黑白相搭的羽毛,身姿高雅端莊,玉樹臨風,輕盈踱步,樣子很紳士。可惜我沒有拍攝到它們的展翅起舞的倩影。

火烈鳥島 火烈鳥毛羽呈火紅色,嘴巴短頸很長腳很長,身姿矯健,熱情潑辣,喜歡群居,這130來只組成的大隊伍,結隊成群來回奔跑,特別豔麗拉風。 丹頂鶴與火烈鳥同在一島相鄰而居,的確有意思。

七星巖景區總面積達8.23平方公里,遊覽時有坐船、有坐電瓶車,如果時間寬裕,選擇部分景點徒步行走遊覽也不錯,青山綠水、亭臺小橋、堤花岸柳、輕風拂面、如在畫中,休閒、舒適、快意悠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