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軟件,最終走向何方?

2019年剛開年,互聯網社交軟件就開始了新的戰爭,微信改版、王欣弄了個“馬桶MT”,羅永浩弄了個聊天寶,今日頭條搞出了“多閃”。

社交軟件,最終走向何方?

其實,如今的社交軟件,創意是不值錢的,因為創意任何一個人都能想到,重要的是你能把這個創意實現到什麼程度?你能獲得多少用戶?除此之外,無論你想到了什麼花裡胡哨的點子,不能推廣下去,都等於放屁。

比如說羅永浩的子彈短信和聊天寶,無論它有多少“優點”,比如說“快”、“方便”、界面“乾淨”、可以“看新聞”、“語音+文字”,其實都沒有用,你打開之後,通訊錄空空如也,你能和鬼社交啊?而且這些創意,和微信相比,都不算個創意。

互聯網用戶溝通,並不稀罕到底快不快,也不在乎好看不好看,而是在乎用的人到底多不多,能不能找到自己想找的人。有的人需要尋找熟人,有的人需要尋找陌生人,你得找到用戶的真正需求。

微信之所以厲害,那是因為騰訊的用戶基數足夠大,QQ端的整體同步,就讓它一下子殺死了所有競爭對手。而且當年長期不上網的中老年人群,也在移動互聯網開始後,整體遷入了微信,建立了熟人社交的圈子,這就是無可匹敵的規模優勢。當年飛信和微信功能上的區別並不大,但飛信卻很快夭折了。中國的互聯網產業,一直存在一個“大樹底下,寸草不生”的狀況,形成規模優勢之後,足以靠用戶數量碾壓對手。

如今的互聯網上,其實已經培養出了好幾代用戶了,每一代用戶的需求都是不同的。

當年的社交網絡,其實是個伊甸園、烏托邦,大家上網和今天不一樣,不是為了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而是擺脫熟人之間的聯繫,到網絡上尋找一些“驚喜”,比如當年的BBS論壇、網絡社區、qq興趣群,大家都在追求一種“偶遇知己”的感覺。

後來在互聯網普及之後,這種神秘感和新鮮感就趨於麻木了,更多人的社交,是出於一種功利的目的,只想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比如工作、業務、家人閒聊,所以微信作為一種熟人社交的即時溝通工具應運而生。

社交軟件,最終走向何方?

但微信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社交工具,它的“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根本沒有完全分開,有時候我們的言論和分享,並不想讓全世界都知道,但微信的邏輯就是——強制讓你赤裸裸面對整個外部網絡。你沒有自己獨立、核心、私密的空間,你無法一邊胡吹海侃、詩與遠方,再一邊面對七姑八婆熟人兄弟的圍觀,這會產生許多的尷尬和無趣。其實已經脫離了社交的本意,也剝奪了很多自由的樂趣,這讓很多用戶在休閒娛樂的時刻,甚至要丟掉手機才能隔絕那種厭惡和焦慮。

它一出道就綁架了我們的生活,大批從未接觸互聯網的中老年人、父母叔爺、七姑八婆一哄而上,到處圍觀我們的生活,指點我們的人生,動不動發語音,發視頻,強迫他人點贊朋友圈,這他媽真不是我要的生活。自從有了這個微信,互聯網上一點點的神秘感和疏離感都不見了,你再也不能像在QQ群時代一樣,開心的時候胡說八道,不開心的時候一言不發。從前辦公的時候,明明是qq更方便,文件可以隨時保存編輯,大文件傳起來也更容易。然而有了這個破玩意兒,一幫掌握話語權的中年人就要用這個破玩意兒,搞得我們年輕人也不得不用。PC端登錄還他媽要手機掃描,真是神奇的操作,我們大部分工作都要PC完成,而中老年人根本不管你,他們只需要打開手機就開始bb,根本不知道工作中使用這破玩意兒的痛苦。領導在群裡@你,你不能不回,哪怕休假在家,也有人動不動一個微信語音過來,煩不勝煩,個人空間等於沒有。你他媽上個班,一會兒功夫就能被人拉10個群,一個月下來,鋪天蓋地全是群,還有人問你“為啥要屏蔽群消息”,你他媽說說我為啥要屏蔽群消息?有些明明一無所知的廢物,更喜歡利用這個東西裝作他人的人生導師,天天轉載朋友圈的辣雞造謠微商軟廣,一驚一乍,沒事還要強行讓你圍觀他成功的人生,他家孩子參加個幼兒園比賽都要大家投票點贊,真是去他媽的。當年互聯網的存在,其實是一個隔絕現實的桃花源和烏托邦,而不是現在這樣,領導、家長智障一樣質問你:“你年輕人怎麼不上網?”屁話,我年輕人不是這麼上網的,這是上刑。

其實老一代互聯網用戶和最年輕的一代互聯網用戶都不喜歡微信,但沒有辦法,大家都在用,用戶體量太大,我們無法成為異類。

我舉個例子,現在的00後學生是不太使用微信的,他們更習慣於在QQ空間分享他們的狀態,而不是微信朋友圈。而最早的一批互聯網原住民,只是把微信作為一個通訊工具和支付工具,他們屏蔽了所有的群,關閉了朋友圈,然後去另外的地方社交,比如我,更喜歡在知乎和人聊天扯淡。

社交軟件,最終走向何方?

如果未來要出現一個可以匹敵微信的社交工具,它必然是既要具備微信的優勢,又要擺脫微信令人厭煩的“騷擾”,重新獲得自由、寬鬆的溝通環境的工具。這時候,方便快捷或許反而不是最重要的,畢竟在這時代,誰都快,反而要比一比,能不能讓人的生活節奏慢下來,充實起來,掃除那些沒有必要的焦慮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