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四)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四)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四)


文翁:創辦公學第一人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四)


望著滿目青山,被任命為蜀郡太守的文翁感嘆:“這裡山清水秀,可惜文化沒落啊!”原來,秦統一中國後,“焚書坑儒”,推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愚民政策,扼殺了文化教育的發展。漢承“秦燔之餘”,直到文景之世,統治效力實際上僅能達到中原地區,地處偏遠的巴蜀與中原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極不平衡。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四)

文翁塑像


漢景帝末年,文翁被景帝劉啟派往成都。他看到這裡教育十分落後,人們不愛讀書,彷彿蠻夷一般,決心“治郡先治愚”,首先從發展教育入手,力爭在任內把蜀郡變成有文化、有涵養的文明樂土。


春秋時代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在曲阜開壇講學,那是私學。而由地方政府撥款,且面向平民招生,興辦官學的第一位教育家是文翁,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劃時代的。在成都市區,文翁用石頭建造了一幢校舍,這就是中國的第一所公立學校——蜀郡郡學,文翁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校長”了。後人把這所學校稱為“文翁石室”。據考證,文翁石室創立於公元前 141 年,距今已有 2160 年。


文翁石室第一“重師資”。文翁大力培養師資,派張叔等十餘人,到京都深入研習儒家經典,學成歸蜀,大都成為一代名師。第二“重學風”。不論學生的家庭貧富如何,只要聰明好學,有培養前途,均可入學,體現了“教育平等”。第三“重實踐”。文翁每次到縣巡視、考察,總是在學校裡挑選一些經書讀得好、品行端正的學生陪他一道去,讓這些學生挨家挨戶宣揚教化,在實踐中鍛鍊才幹。第四“重人才”。文翁用人“唯才”不“唯財”,只要有知識、有才能就委以重任。文翁還制定獎勵政策,“入學者免除徭役,以成績優良者補郡縣吏”。


文翁石室還重視文學。這裡走出了許多名流。文翁所授弟子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以文辭顯於世,遊宦京師,受到諸侯、公卿、大人的稱讚。後有王褒、嚴遵、揚雄等人文章冠於天下,都稱頌文翁之功績。班固在《漢書》中評論:“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經過文翁的不懈努力,各地相繼辦起了鄉學,蜀郡文風大盛。原來華夏文風最盛的是齊郡,此時,“蜀地文風比於齊魯”,人們便把齊與蜀並稱為華夏的兩大教化之邦。


“諸葛蜀人愛,文翁儒化成。”文翁的郡學開辦 17 年後,漢武帝劉徹決定推廣文太守的經驗,下令全國效仿文翁興辦學校。史稱文翁為“循吏第一”,是公學第一人。


四川人把文翁和李冰父子,並頌為“李冰治水,文翁化蜀”。成都人民為文翁立祠紀念,還有一條街道叫“文翁路”,“文翁石室”改名為“石室中學”。在文翁老家廬江郡故里,大家不忘文翁,立祠祭祀。在今天的舒城,有文翁小學、文翁中學,世人以此緬懷他的業績。


棠樾:忠孝節義牌坊群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四)


棠樾的標誌性建築是牌坊群。徽州歷史上有過一千多個牌坊,如今現存的還有百餘座,而棠樾牌坊群就是徽州極具代表性的牌坊彙集地。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四)


棠樾這個名字很特別,“棠”指的是棠梨樹,“樾”指的是兩樹交蔭之處, 合起來意為棠蔭之處,象徵著這裡枝繁葉茂,家族興旺。另《詩經·甘棠》篇有周賢臣召伯的故事。召伯推行文王政令,深入民間,在一棵甘棠樹下辦公,因而把“棠蔭”一詞喻為“德政”,棠樾的“樾”字,即指樹蔭而言。棠樾村自宋元以來已經有八百多年曆史。村裡的大姓鮑氏家族是一個以“孝悌”為核心倡導儒家學說的家族。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四)


南宋建炎年間,在徽州府任職的鮑榮,看中了棠樾之地,便在此建掌書園。到他的曾孫鮑居美一代,鮑家正式搬遷到棠樾。元明之際,棠樾村人開始大規模建設村子,進行水系改造,先後建大姆壩,挖掘山塘水庫。村子走向了秀美與昌盛,並且名人輩出,除兩淮鹽運使司鮑漱芳、工部尚書鮑象賢等達官巨賈之外, 文化名人也是比比皆是,有元代鴻儒鮑元康、鮑深,書畫家鮑楷、鮑元標、鮑又詩、鮑婁先,詩詞名家鮑有萊、鮑鴻等。


村子不大,但在今天竟然藏有許多國家級文物,可見其文化上的地位。村頭立有一牌匾,起首對聯“慈孝天下無雙裡,袞繡江南第一鄉”。這是乾隆所題, 幾個村落有這樣的禮遇和讚譽?


鮑氏宗祠名敦本堂,坐北朝南,銀杏為柱,樟木作梁。兩邊石磚牆,氣象莊嚴。敦本堂西側還有一座祠堂,顯得賢淑典雅,這是棠樾村的清懿堂女祠,是大鹽商鮑啟運創建的。“清懿堂”三字巨匾高懸在享堂照壁正中,另一塊“貞烈兩全”的橫匾,是晚清重臣曾國藩所書。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四)

棠樾村鮑家祠堂


自祠堂東望,便是聞名遐邇的牌坊群了。一排七座,立於村前官道之上,綿延數里。這些牌坊分別是鮑燦孝行坊、慈孝裡坊、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樂善好施坊、鮑文淵繼吳氏節孝坊、鮑逢昌孝子坊、鮑象賢尚書坊。這些牌坊,三座彰孝道,兩座樹貞節,一座因施善,一座表功勳,多選用當地“歙縣青”石材築就,堅實挺拔。兩旁田園風光旖旎,古意盎然。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四)


牌坊背後蘊藏著許多故事。鮑燦母親生病,他為母吮吸腳膿;鮑逢昌割股療母;兩淮鹽運使司鮑漱芳為修河堤供軍餉;工部尚書鮑象賢雲南平定叛亂,兩廣擊退倭寇立大功,獲得朝廷嘉獎。這些牌坊,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凸顯鮑氏家族的昌盛。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四)


慈孝裡坊背後的故事非常感人。據記載,元代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徽商鮑壽遜父子二人被亂軍所獲,要殺二人其中一人,並請他們自己決定誰死誰生。然而沒有想到的是,父子二人雙雙爭死,以求他生。這一舉動感天動地,就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後來,朝廷為旌表他們,賜建此牌坊。


鮑文淵繼妻吳氏29歲守寡,她對丈夫前室的孤子元標視如親生,將其撫養成才,盡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壽終。她的舉動感動了當地的官員,他們打破繼妻不準立牌坊的常規,破例為她建造了一座規模與其他相等的牌坊。


漫步棠樾,思緒悠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