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需注意,2020年樓市的5個變化,疫情高壓下最現實的購房邏輯

剛需注意,2020年樓市的5個變化,疫情高壓下最現實的購房邏輯


2020年會很難,但是沒想到開局就如此艱難。


作為購房者,第一次發現,房子和戶籍會變得那麼重要。


宣傳了三年的租售同權,選擇相信的人被現實狠狠地按在了地上摩擦再摩擦。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疫情高壓下哪些房產值得持有,又有哪些房產在關鍵時刻要做好割肉的準備。


這世上,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一切都在改變。


當潮水退去,我們才會發現都是誰在裸泳。如今什麼才是真正的資產,什麼才是真正的剛需,更多人會有一個更真實的認識。


剛需注意,2020年樓市的5個變化,疫情高壓下最現實的購房邏輯


1.


我們都知道,現實很殘酷。


但是,其中也蘊含著不少的機會。困難是暫時的,只要需求和市場一直都在,我們就必須學會面對現實的同時,接手改變。


最新的趨勢很難被改變,瞭解了走向,我們才能做出更好的應對。


非房產領域不擅長所以不敢亂下結論,翻車很快打臉很疼,儘自己可能提供幫助,除此以外就是儘量配合不添亂。


改變一: 部分房企因資金鍊破產,或者合併。


數據顯示,2020年房企的還債規模將超過6000億元。與此同時,員工工資要支出、貸款利息要歸還。


新型冠狀病毒的黑天鵝事件,給房地產行業再次敲響了警鐘:高負債高槓杆真的很危險!


房地產行業,收併購掀起新高潮。


剛需注意,2020年樓市的5個變化,疫情高壓下最現實的購房邏輯


改變二:貨幣放水、政策刺激。


每次危機過後,都會迎來強有力的刺激政策,這是必然,調控的目的是讓大多數的企業活下去。


2003年如此,2020年也不例外。


如今各個城市,從上到下各個部門都在密集的出臺政策,無論你承認不承認這是必然。


改變三:地方政策,將大面積鬆綁。


房住不炒,調控主思路是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從而防範和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


調控政策的執行者,從地方,到中央,再到如今因城施策必然將主導權交給地方。


2019年,很多地方已經硬扛著來自上層的壓力嘗試放鬆限購,如今2020年面對封鎖,樓市預冷機會沒有成交。


很多城市土拍取消並不是因為疫情,而是因為房企的預期在下降,這個時候不鬆綁,市場信心哪裡來。


所以,土地市場將會迎來新的機會。


改變四:房企融資需求加大,讓利政策更實在。


這波高潮,起於直播但是最終在恆大的推動下更加實際,對於真正有購房需求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機會。


房企缺錢,這是過去的常態。


高週轉之下,地主家也沒有餘糧。錢都進不來,但是該還的錢還是要還的。這個時候,很多房企賭不起更輸不起。


所以,如何回款保命是最根本的需求,政策下來之前,誰手裡面的資金越多誰就越安全,形式即使變的更差,發現了機會抄底的時候也需要子彈的。


改變五:購房高峰期,或早或晚。


但是,兩極分化將會更加嚴重,優質的房產會得到市場更全面的認可,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將會大大好轉。


土地市場啟動,中央層面的降準降息以及放水,地方層面的放鬆或取消樓市限制,那麼終究會迎來一場樓市的復甦。


因為鄭州,購房的需求其實一直都在。


而且整個疫情期間,眾多人對於房產的認識和認知更加結合實際,什麼樣的房子關鍵時刻能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服務,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反之亦然。


剛需注意,2020年樓市的5個變化,疫情高壓下最現實的購房邏輯


2.


疫情的考驗,以及地產行業的改變也將大家對於購房需求和好房子的評判標準更加細化。


標準一:開發商和物業很重要。


不管我曾經多少次強調物業的重要性,都沒有這一次大家的切身體會來得更為真實有效。


我並不奢望每個物業都能給業主配送蔬果肉禽,但最為基礎的人員保障、保潔和出入門禁管理至關重要。


同時,面對市場最殘酷的考驗,房企能否活下去至關重要,眾多不靠譜的小企業註定破產或者被兼併,對於購房者來說,爛尾就是最大的風險。


標準二:房屋性質決定了底線。


商品房還是安置房,住宅還是公寓,為什麼待遇會差這麼多?


以前,不少人認為小產權房或者安置房,乃至於買房還是租房,只要有房子住又有什麼區別呢。這次有沒有發現,人家村裡可以一刀切非本村村民不能進入,公寓居住的大量流動人不適合自住?


很多大道理說了再多,體驗一次很多人才發現,關鍵時候個體的作用真的很小的,你抗不過。


標準三:戶型通透和採光很重要。


面積的話,肯定都想住大的有足夠的活動空間,但是如果需要常住的時候你會發現,平時那些南北通透,開間朝南等等是真的很實用。


通風散氣,保持乾燥,有陽光,也是生活的一種剛需。


標準四:容積率低,安全和舒適更有保障。


自己種菜種花的同時,還能有效避免樓道、U型渠等交叉傳染,首選別墅類產品,樓上樓下,充足的活動空間,更安全的居住環境。


其次,低容積率,居住的人數就會少很多,好管理的同時,居住壓抑成都會好很多。


標準五:商業等配套依然剛需。


配套綜合體、商超,外賣可配送,是地段好不好的一大衡量標準。


標準六:車和車位,很重要。


公司通知開工,老家小縣城大巴車不通車,拼車就別想了,即使乘飛機坐高鐵怎麼出發,安全不安全?


更重要的是,站在外面本身就有不小的風險,而有車有車位,直接停到了樓下,上樓。


標準七:醫療資源,雙刃劍。


醫療資源距離近的,以前是宣傳的優勢。事實上這和地鐵有點像,可以比較近但是不能進挨著,不然關鍵時刻也是不安全因素。


標準八:交通是否方便。


包括公共交通和私家車的通達程度,私家車不能上路的時候,地鐵,公交和出租等作為應急,能否使用得了。


標準九:海外/異地置業。


少數人的選擇,投資兼顧自用,不用多說,到了一定程度的人都瞭解。


標準十:海外置業量力而為,慎用槓桿。


黑天鵝事件頻繁出現的當下,天災人禍真的說來就來,2020年一開始就在教會我們——活下去最重要。


現金流對於企業,對於家庭,對於個人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買房之前,給自己留點餘地。


3.


剛需注意,2020年樓市的5個變化,疫情高壓下最現實的購房邏輯


當然,最大的改變無疑是“延後”。


開發商延後上班,售樓部不知幾時可以對外,工地開工受到影響。大多數人的買房、賣房計劃都受到阻滯。


但,這些都是短暫的。


從房企們紛紛線上賣房,營銷創新等等我們反而看到了市場向好的一面。


包括,那些用心做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商,準備了這麼久被市場檢驗後獲得的認可感,是鄭州價格體系混亂的當下,一次認知迴歸。


最後,也希望大家能夠文末留言告訴我們:疫情過後,你的買房策略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