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花重金打造了千人共飲大酒甕,該甕卻曾淪落為鹹菜缸

現在,北京北海團城承光殿前有一座藍色琉璃瓦的石亭,此亭名為玉甕亭,亭中有漢白玉石座,座上安放著一件碩大的玉雕作品。

每天遊客來往無數,如果沒有導遊的介紹,相信很多人不會感覺得出這件玉雕作品的奇異之處,甚至感覺不出它是一件玉器,畢竟那黑不溜秋的顏色太不起眼了。而當有人說,這件玉雕作品是無價之寶,於2012年被《國家人文歷史》(原《文史參考》雜誌)評為九大鎮國重寶之一,很多人會感到不可思議。既然是鎮國重寶,怎麼就這麼隨隨便便地放在這個四面通風的亭子裡呢?難道就不怕賊惦記?不怕風侵雨蝕?

別急,只要您瞭解過這件寶物的製作歷史、功能、性能,以及它所經歷過的故事,前面這些疑問就會一掃而空。

這件寶物的名字叫“瀆山大玉海”,其腹內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詩三首及序文。

忽必烈花重金打造了千人共飲大酒甕,該甕卻曾淪落為鹹菜缸

序文說:“玉有白章,隨其形刻魚獸出沒于波濤之狀,大可貯酒三十餘石,蓋金元舊物也。曾置萬歲山廣寒殿內,後在西華門外真武廟中,道人做菜甕,見《輟耕錄》及《金鰲退食筆記》,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而系以詩。”

這段話的意思是:寶物是由黑底上面帶有白色花紋的玉製成,雕刻匠因地制宜、因料刻形,雕刻出各種各樣的魚獸出沒于波濤之中,容積可盛裝酒液三十餘石,屬於元朝舊物,曾安置在萬歲山廣寒殿內,後轉移到西華門外真武廟中,被無知的道人當作菜甕來使用,《輟耕錄》及《金鰲退食筆記》等書均有記載。我命人用千兩黃金作為交換,安置於承光殿中。

至於為什麼叫“瀆山大玉海”,乾隆皇帝也做了解釋:瀆山最初是放置在萬歲山的,因為萬歲山四面環水,故別稱為“瀆山”。

但是,萬歲山雖然在歷史上出現過不同的稱謂,卻從未被稱作過“瀆山”,即乾隆所說也只是一家之言,未必準確。

那麼,乾隆說這寶物可貯酒三十餘石、屬元朝舊物,又是否靠譜呢?《元史·世祖本紀》有明確記載:“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瀆山大玉海成,敕置廣寒殿。”必須說明一下,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在國號定為元之前,稱為蒙古帝國,而蒙古帝國是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於公元1206年建立的。後來改國號為元的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其於公元1260年即位大汗,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國號大元,忽必烈即被視為元朝的開國皇帝。

忽必烈氣魄雄大、志吞四海,其於公元1279年滅南宋,帝國疆域北到西伯利亞南部,越過貝加爾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包括庫頁島,總面積超過一千二百萬平方千米。

製作瀆山大玉海的初衷,就是用來盛酒、犒賞三軍將士的。

忽必烈花重金打造了千人共飲大酒甕,該甕卻曾淪落為鹹菜缸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後,興建大都,以金代的瓊華島為中心,將瓊華島改名萬歲山,于山的最高處建起廣寒殿(約在北海白塔的位置)。他準備在廣寒殿大宴群臣,為此,命數十名工匠花了五年時間將一塊整玉雕成一巨大酒甕,甕重達七千斤,可盛酒三十石,氣勢磅礴,一意彰顯元初版圖之遼闊、國力之強盛。

三十餘石酒,大約相當於三千六百瓶一斤裝的酒!即一甕酒就可供幾千人同時享用,這氣勢可謂震古爍今!“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真是豪邁至極,也奢靡至極。奢靡豪邁的蒙元帝國長醉百年,其主宰中原的歷史從頭至尾,也不過堪百年,最後慘遭雄主朱元璋驅逐,退回漠北。

作為教育國人奢侈亡國的鮮活例證,廣寒殿和大玉海都被朱元璋保留了下來。

朱元璋倡導勤儉治國,則用來貯酒的大玉海就一無用處,漸漸被人們所遺忘。兩百多年後,即萬曆七年(1579年),廣寒殿發生火災,整座宮殿化為焦土。製作材質為玉石的大玉海,自然水火不侵,被搬到了皇家的御用監。

不過,時至今日,我們還可以在“瀆山大玉海”的表面上看到許多被大火燒過之後留下的斑駁黑點。御用監是專門製作宮廷器玩的地方,監內有一座真武廟。明亡清興,御用監被廢掉,真武廟卻還保存著,大玉海就一直安放在真武廟的殿前。後世道人不知這狼秅大傢伙的來歷和用途,覺得它閒著也是閒著,不如用來醃製鹹菜。

於是,舉世無雙的皇家寶物淪落成了一個鹹菜缸!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朝廷重修真武廟,輔臣高士奇驚奇地發現了這一珍寶,稟報康熙帝。鑑於這一寶物太過笨重,又並無別的用途,康熙只是命人將之移到廟內的大士像前,洗白其鹹菜缸的身份,尊為鎮廟重器,僅此而已。廟中道人根據鹹菜缸的大缽形象,親切地稱其為大玉缽。真武廟從此也被改名為玉缽庵。

二十四年後,清朝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清高宗乾隆帝即位。乾隆帝是個純粹的文物愛好者,心思與其祖康熙不同,他於乾隆十年(1745年)知道玉缽庵有這樣一件蓋世大寶貝後,“命以千金”將之從庵中贖出,置今北海團城承光殿的玉甕亭中。

寶貝入亭之日,乾隆詩興大發,在玉海腹內碾刻了自賦“玉甕歌”三首。

忽必烈花重金打造了千人共飲大酒甕,該甕卻曾淪落為鹹菜缸

四十多位臣下,誠惶誠恐,趕緊奉和賦詩。大臣詩作,全刻在玉海外的亭柱上。

不管乾隆和其臣下的詩作寫得如何天花亂墜,瀆山大玉海仍只是以其古樸、笨重的面目示人,不為外人所注目。

正因如此,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日本侵佔華北,古樸、笨重的瀆山大玉海騙過了侵略者的眼睛,成功地躲過了劫難。

那麼,這一大塊古樸、笨重的玉石,到底屬於什麼品種呢?2004年5月27日,亞洲珠寶聯合會組織北京大學崔文元教授、楊福緒教授和中國地質大學閻蔚萱教授等二十多位國家級專家組成一個鑑定委員會,集中在北京北海公園團城破解這一個長達七百多年的謎團,揭開瀆山大玉海玉質的神秘面紗。

鑑定會上,亞洲珠寶聯合會會長、著名寶玉石專家李勁松介紹了情況,提出“大玉海是獨山玉作品,南陽獨山玉的礦物岩石成分為黝簾石化斜長石,獨山玉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即有出土,距今約有六千年”。

專家們對大玉海仔細觀察研究,再與南陽方面拿出的七八塊標本反覆比對,認為元代製作瀆山大玉海所用玉材與獨山玉相同,最後一致認定瀆山大玉海是由獨山玉製成的。七百多年的謎團解開了。

鑑定結果被媒體公之於世,“瀆山”一詞也得出了新解:“瀆山”二字,通假“獨山”。獨山在河南南陽市北郊,是中國傳統的玉材產地。獨山玉,又稱獨玉、南陽玉,是中國獨有的玉種。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元史》,京東滿100減50,噹噹5折搶購!


忽必烈花重金打造了千人共飲大酒甕,該甕卻曾淪落為鹹菜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