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無論是過著“逐水草而遷徙”遊牧生活的蒙古族,或是信仰著伊斯蘭教的回族,又或是先祖可追溯到蚩尤部落的苗族等等,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共同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在五十六個民族之中,只用一個海洋民族,這便是聚居於廣西防城港市東興市“京族三島”的京族。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京族是越南的主體民族,和我國的漢族一樣,佔了全國人口的絕大部分,高達86%。而在中國的京族,也與越南有割不斷的聯繫,他們是從古駱越部落逐步發展而來,根據史料記載,京族的先祖們大約是在公元16世紀初其陸續由越南塗山等地遷移來華,最先到達巫山島和江平鎮寨頭村附近,後來又逐漸向澫尾、山心等地遷徙,最後京族最為聚集的三個島嶼:巫頭、萬尾、山心便合稱為“京族三島”,而防城港市京島風景區,也就成了瞭解京族的最佳去處。

獨絃琴,京族舉世無雙的樂器

都說少數民族能歌善舞,京族自然也不例外,不過京族的琴可與其他地方不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於只有一根琴絃。有人可能會好奇,一根琴絃怎麼彈奏呢?相傳在很久以前,獨絃琴琴身的一端安裝有固定琴絃用的楔子,另一端則用厚竹片鑿洞做搖桿,搖桿可以調整音階,中間則用麻繩或竹篾作為琴絃,然後再用貝殼或竹片撥之,同時擺動搖桿,即可發出動人的旋律,那個時候獨絃琴比較簡單,主要是用於自唱的時候的伴奏。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不過,現代的獨絃琴有了極大的進步,不僅造型更加優美,還有了自己的樂譜,最重要的是將琴絃換成了鋼絲絃,使得音色更加厚實,而音域也更加寬廣了。不過,獨絃琴需要極高的技巧,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和訓練,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了一下彈撥,確實比較難,非短時間能功成的。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京族博物館,感受京族的民俗與歷史

想要在短時間內初步瞭解一個地方和民族,逛博物館絕對是一個不二選擇,2009年7月29日開業的東興京族博物館暨東興京族生態博物館,不僅彌補了東興市沒有民族博物館的空白,也提供了一個瞭解京族的好去處,更肩負起了保護與傳承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在這佔地3000平方米的博物館裡,除了獨絃琴,還集中展示了關於京族民族服飾、民俗文字、居住環境、民間信仰、生產生活工具等各種物件和藏品,無論是熱鬧非凡的”哈節“,或是香脆爽口的”風吹餅“,還是極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又或是京族僅剩下幾十位老人才懂的最傳統的文字”字喃“等等,在這裡都有體現,都反映了京族生產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成為京族對外展現傳統文化魅力的窗口,還吸引了很多遊客前往,甚至不少越南人都慕名前來一觀。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在婚嫁方面,京族青年男女也具有獨具特色的戀愛方式。他們往往以歌聲以歌聲來結識朋友、物色佳偶並交流感情,在過去,還有一種叫做“對屐成親”的特殊訂親習俗。什麼是“對屐成親”呢?就是男方娉請媒人到心儀的女方家說媒,由媒人隨機拿男方穿的一隻鞋,再由女方家長任意拿出女方穿的一隻鞋,如果兩隻鞋子剛好湊成一對(即兩隻鞋一左一右),那麼就是上天註定的姻緣,親事也就成了,否則就是沒有緣分。不過這種婚俗已經不再流行,男女青年之間還是靠自由戀愛。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此外,京族作為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魚就成了他們主要的經濟生活之一,在博物館裡,自然少不了各種漁具的陳列。在整個京族漁獵生產中,最具特色的傳統設施叫做“漁箔”,漁箔是什麼呢?就是在地勢傾斜且水流較急的灘地裂溝兩旁分兩行插上木樁,木樁之間用細竹條、竹蔑或山藤編成結實的“籬笆”柵欄,形成狀如漏斗“籬溝”,然後再編織3個由大到小的“魚室”,魚室雖彼此相通,卻設置有隻能進不能出的“籠須”。漲潮時,潮水帶著魚蝦淹沒了漁箔,退潮時,魚蝦就被困於魚室只等收穫,這種捕魚方式已經有了200多年的傳統。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除了工具,以打漁來說,“網”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京族的網門類很多,拉網、刺網、塞網等等,有些門類下面還有很多其他小類,比如刺網就可以分為定刺、流刺、旋刺等多種小類。除此之外,還有針對特定捕撈對象的專用網,比如鯊魚網、墨魚網等,光一個網就門類如此之多、分工之細,表現出京族發達的漁業文化與獨特的漁業風情。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當然,這裡還有我們熟知的高蹺漁夫蠟像,這種類似踩高蹺雜技表演般的捕魚法捕魚方式,確實是令人大開眼界。不過,蠟像是不太直觀的,那麼有地方可以看到真實的高蹺漁夫嗎?當然有,就在離博物館不遠處的金灘上。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金灘,觀賞瀕臨失傳的高蹺漁夫

位於東興市萬尾島上的金灘,是一個前後長達10公里的海灘,不僅沙土較細,而且浪平坡緩,加之被無汙染的海水環繞,生長著許許多多的海洋生物,不僅有著各種魚類,在海水退潮之後,更有“橫行霸道”的螃蟹和“嶄露頭角”的沙蟲等等,確實是一個天然的海產捕撈地。

高蹺漁夫便是在這裡,在下海之前,漁民們先要將高蹺綁在自己的腿上,別看起來輕鬆,其實需要很高的技巧,捕魚不是短時間就完成的工作,要是綁得太緊肯定不舒服,綁得太鬆又不便於在水裡行走,因此在綁好之後,漁民都會在岸上稍作調試,以便達到最佳的狀態。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調試完畢之後,漁民們就會順著海岸線行走,密切注意海水中的獵物,以找尋一處海產豐富之地。斯里蘭卡也有高蹺漁夫,不過他們是在一個固定的木杆上垂釣,設備更為簡陋,效率也更低,而京族的高蹺捕魚則是用活動的漁網,技術更為先進。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選好位置之後,漁夫便會順著海水進行撈捕,這一帶的魚蝦一般都在一米深左右的淺海活動,如果沒有高蹺相助,一來在水中使不上力,二來還有被浪捲走的危險,高蹺不僅升高了人的距離,還像兩根穩定器一樣將人固定住,在那個科技並不發達的年代,京族人就已經探索出踩高捕魚撈蝦的經驗,形成了這種別具一格的傳統勞作方式。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在沙灘上,還可以看到頭戴金色葵葉帽、身穿綵衣的京族婦女正在沙灘上撈捕其他海產品,主要就是剛剛提到的沙蟲和螃蟹。沙蟲又稱光裸星蟲,它們生活在沿海灘塗一帶沙泥底質的海域,平時以吞食沙粒等為生,退潮時潛伏在沙泥洞中,漲潮時則鑽出,故名“沙蟲”。洗去腸內沙粒之後,全條蟲都可食用,營養價值豐富,包括8種必需氨基酸和11種非必需氨基酸,活體收購價一般在26-34元/公斤,幹品售價甚至高達500元/公斤,對漁民來說確實是至寶。此外,海灘上還有一種俗稱“沙馬”的風蟹,同樣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甚至還有“一隻沙馬一隻雞”的俗語,也是漁民們心儀的獵物。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夕陽西下,照得金灘一片金黃,在感慨金灘名副其實之外,還忍不住細想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隨著現代化捕魚作業的發展,高蹺捕魚已經慢慢消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只有很少人還會這項傳統技藝,更多的只是表演性質,獨絃琴也是如此,而京族最傳統的文字”字喃“,更是僅剩下幾十位老人才懂,這些傳統文化一旦消失,只能留存於博物館之中,因此對於他們的保護更是迫在眉睫,希望能將其繼承併發揚下去,讓其始終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燦爛的一環。

從越南遷徙到防城港的古老民族,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卻面臨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