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現“戀物情結”,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做好這3點是關鍵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小孩子不管是上幼兒園、出去玩耍、還是睡覺的時候都有一個洋娃娃陪伴著他們。如果強行把洋娃娃和這些孩子分開,他們就會產生一些焦急、憂慮的負面情緒。只有洋娃娃重新回到他們身邊時,他們才會感到一絲安慰,情緒才能逐漸變得穩定。

對於這種情況,許多家長都試圖阻止和根除孩子的這種行為,但孩子們對於家長的教導常常會產生激烈的反應!

其實孩子之所以出現以上這些情況,是因為在這個年齡段孩子都會有一種戀物情結。


寶寶出現“戀物情結”,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做好這3點是關鍵


“戀物期”

通過研究發現,孩子們迷戀事物的行為大部分在2-6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接受外界刺激時,往往會產生一種不安的表現。因此,長時間陪伴他們的各種玩偶就會成為他們的寄託,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他們需要陪伴的心理需求。

這些普通的玩具在我們眼中可能只是一個玩具。但是對他們來說,在長期的相處過程中,玩具已經成為他們最好的朋友。


寶寶出現“戀物情結”,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做好這3點是關鍵


孩子的戀物行為本身不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因為這些熟悉的物體可以幫助孩子從依賴逐漸的走向獨立,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個支持。但是如果戀物的行為影響孩子未來發展時,家長可能就需要進行一定的干預引導了。

其實對於戀物這種行為本身對孩子不會產生特別嚴重的影響。因為孩子戀物的行為也證明著他們正逐漸的走向獨立。但是過於戀物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所導致的。如果孩子長期對某一物體產生依戀,那麼對他們的獨立意識培養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寶寶出現“戀物情結”,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做好這3點是關鍵


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成長,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們日後的人際交往與學習生活。 如果孩子出現過於戀物的情況,家長就要採取一定的措施了。

怎麼緩解孩子戀物情結?

1、給予孩子關懷

孩子的戀物情節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大多產生與母嬰關係之中。大多數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是會刻意的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而在此時,孩子如果不能和父母進行親密接觸,就會把對父母的愛意轉移到一些具象的物體之中。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一個親吻。 在空餘時間之內,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外出遊玩,進行野餐或者遠足。

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充足的愛後,孩子就會將寄託在物品上的愛意逐漸的再次轉移到父母身上。


寶寶出現“戀物情結”,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做好這3點是關鍵


2、轉移注意力

年幼的孩子很容易對一個物體產生依戀,因此家長可以給孩子多準備幾種玩具。通過不同種類的玩具,讓孩子們感受到來自不同玩具的不同觸感。比如積木塊是硬的,泰迪熊是柔軟的。

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的好奇心被其他物體所吸引,要比父母不斷的說教更加管用。


寶寶出現“戀物情結”,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做好這3點是關鍵


3、不強迫孩子

世界上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因此對於孩子的一些事情,家長不要過於強迫。面對孩子戀物的情節,家長不要隨意將孩子依戀的物品藏起或扔掉。這樣做不僅不會改正孩子的習慣,而且還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嚴重情況下還會對孩子的內心產生不可預估的負面影響。

如果孩子在短期時間內無法更改對物品的依戀,那麼家長可以採用放鬆政策。俗話說的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教育這條長征路上,父母一定要擁有足夠的耐心。


寶寶出現“戀物情結”,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做好這3點是關鍵


產生戀物情結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如果家長使用不正確的教育方法來處理孩子的戀物情節,那麼有可能會使孩子在幼兒時期產生挫敗感,留下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因此對於孩子的戀物情節,家長一定不要用強硬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可以試著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擁有安全感。


寶寶出現“戀物情結”,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做好這3點是關鍵


楠哥推薦2本能給予孩子安全感的繪本——《上床囉:寶寶晚安故事》與《小房子系列》益智早教故事。這2套繪本中的故事多以溫馨有愛的話題為主,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充滿安全感。《小房子系列》繪本的圖片溫暖精美,給孩子溫暖的視覺衝擊。

寶寶出現“戀物情結”,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做好這3點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