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中期的廣東生活,廣州傳統街巷,佛山大瀝人民公社


【廣州街頭,銷售鮮花的小商販;拍攝於1976年。攝影:邁克爾·蘭克】廣州氣候溼潤、地處亞熱帶,適合鮮花種植。史料記載:一千年以前,泮塘地區就有數座皇家園林。今清平路地區,曾有大規模的花田。除內銷外,花木還出口東南亞。

【廣州火車站,第一站臺的旅遊團;拍攝於1976年。攝影:邁克爾·蘭克】廣州處於中國的開放前沿,即使在閉關鎖國時期,其仍然開放。漢朝開始,廣州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朝年間,廣州已成為海上貿易的重要基地。近代,為重要通商口岸。

【廣州中山三路,銷售蔬菜的商販;拍攝於1976年。攝影:邁克爾·蘭克】中山三路位置在越秀區。清朝年間,此地為正東門大街;二十年代,修成馬路,命名為大東路。民國三十七年,改為今名。八十年代中期,因擴寬路面,該地區被改建。

【廣州沙面,沙面小學的操場;拍攝於1976年。攝影:邁克爾·蘭克】1947年,沙面復興路小學創辦開學。1956年,復興路小學、沙面小學合併,成為沙面小學。八十年代中期,老校舍曾經重建。2012年,併入冼基東小學。

【廣州珠江沿岸,海珠區傳統的漁村風景;拍攝於1976年。攝影:邁克爾·蘭克】舊時的珠江沿岸,以船為家的水上居民比較常見。海珠區內的河涌密佈,水上交通十分方便。六十年代前後,水上居民逐漸被政府安置到岸上,不少人自此成為陸上居民。

【廣東佛山,大瀝人民公社規劃圖;拍攝於1974年。攝影:湯姆·康斯特】大瀝鎮位置在佛山市南海區的東部,其連接著廣、佛這二個市的中心城區。今大瀝鎮地區最早叫清風市,唐朝年間,演變為大曆之名。清朝道光年間,將大曆改大瀝,沿用至今。


【廣東佛山,大瀝人民公社風景;拍攝於1974年。攝影:湯姆·康斯特】明朝永樂六年,原大瀝街道被稱為大瀝圩。民國年間,設立大瀝鄉。1957年,設立大瀝區;1958年,大瀝人民公社成立。八十年代,設大瀝鎮。九十年代,設大瀝街道。

【廣東佛山,大瀝人民公社的勞動者;拍攝於1974年。攝影:湯姆·康斯特】2004年年底,原大瀝街道、黃岐街道、鹽步街道組成大瀝鎮。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的地勢平坦,屬河網區;交通四通八達。大瀝屬於工業強鎮,支柱產業是鋁型材加工業。

【廣東佛山市禪城區,佛山祖廟門前;拍攝於1974年。攝影:湯姆·康斯特】佛山祖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供奉真武大帝。明朝洪武五年,曾經重修該廟。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大修佛山祖廟;形成了現在的祖廟建築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