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不吃奶瓶又遇到厭奶期,應該怎麼辦?


當寶寶不吃奶瓶又遇到厭奶期,應該怎麼辦?

​馬醫生說:

母乳餵養線上諮詢可以消除地域、時間的限制,讓母乳媽媽無論在哪裡,如果遇到困難,都可以得到專業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在親自嘗試了一段時間後,我的線上諮詢收到了很滿意的效果。

當寶寶不吃奶瓶又遇到厭奶期,應該怎麼辦?

在諮詢過程中,我常常聽到身邊有媽媽說:“我的寶寶不吃奶瓶怎麼辦?我就要上班了,急死人了!”還有媽媽說:“我的寶寶最近好像厭奶了,以前他能吃好久,現在幾分鐘就不吃了……”

寶寶不吃奶瓶,對即將上班且一直是純母乳親喂的媽媽來說,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很多媽媽們在寶寶4-6個月就要上班了,而這個月齡的寶寶除了要面對餵養方式的改變——由完全親喂轉變為部分瓶喂,還可能面對另一個特別的時期——厭奶期。

當拒絕奶瓶再遇到厭奶期,對很多媽媽來說,簡直就如同噩夢一般……

1月2日,我接到了一個媽媽一週陪伴的諮詢請求。媽媽說寶寶四個多月,半個月後自己就要上班了,但寶寶在上個月的某一天開始不吃奶瓶。媽媽和家人嘗試更換奶瓶,給瓶子裝吸管,寶寶也只是玩奶瓶,餓的時候只接受親喂。

媽媽擔心方法不正確對寶寶的心理造成傷害,便求助於我們線上諮詢團隊,希望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收集了信息後,我和媽媽約定視頻溝通的時間,媽媽是個性格爽快、心思細膩的北方姑娘,除了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也非常在意寶寶的心理健康。

她表示自己不會在寶寶拒絕的時候強迫寶寶,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瞭解了寶寶更詳細的情況後,我分析了寶寶可能拒絕奶瓶的原因,並從技術和心理兩方面給媽媽提供了建議。

很多時候,媽媽只看到了寶寶拒絕奶瓶這個行為,卻忽略了其中的原因。日常餵養方式或者習慣的小細節,還有寶寶的心理感受都是影響寶寶拒絕奶瓶的因素。雖然媽媽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了,但還是建議除了保證正確的瓶喂方式和背奶相關技巧以外,更加註重寶寶的內心感受。

陪伴的前幾天,我把重點放在如何讓寶寶更好地接受瓶喂。主要從技術和心理兩個方面給媽媽提出建議,如正確的瓶喂方式和儲存乳汁的方式,選擇合適的時機嘗試奶瓶,多站在寶寶的角度去感受她的內心。

馬醫生點評:

關於奶瓶餵養的正確方式最主要就是要讓瓶喂的流速跟吸吮方式接近親喂。


在這幾天,媽媽也一直有努力嘗試。可是到了第四天,媽媽告訴我寶寶好像厭奶了,之前親喂可以吃兩側,現在吃一側就不願意了。之前餓的時候會哭,現在都不怎麼哭了,家裡人非常著急,擔心影響寶寶的生長髮育。

我首先安撫了媽媽的情緒,然後重新收集目前相關的餵養信息,並給寶寶畫了生長曲線。我發現寶寶的曲線非常好,即使最近幾日吃奶量有所減少,最新的體重數據也並沒有影響到發展趨勢,而且寶寶的很多表現都說明她可能是在經歷第四次大腦飛躍期,因此在第二次視頻時,我主要和媽媽講解了飛躍期的表現與寶寶吃奶之間的關係和影響,並建議媽媽放下寶寶之前的表現和節奏,按照她目前的節奏和需求餵養,這樣自己也可以輕鬆一點。

馬醫生點評:

希望大家知道,飛躍期可能只是一段寶寶表現有些不同以往的時期,家長不一定非要明確寶寶是否在飛躍期,在第幾個飛躍期,只要知道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很多不同的變化,對寶寶的某段特殊時期泰然處之就好。

陪伴的最後兩天,媽媽很開心地告訴我,自己沒有再額外吸奶了,就是跟著寶寶的節奏來,寶寶並沒有抗拒吃奶,大小便也很好,想吃奶的時候也不再哭鬧了,也能用奶瓶慢慢喝一部分奶,她再也不會像之前那樣,擔心寶寶的餵養情況了。

周陪伴順利結束,媽媽上班後跟我反饋,雖然寶寶白天在家不能把她吸出來的母乳全部喝完,但至少願意吃奶瓶,不會等著媽媽回去親喂,有這個結果,她已經很滿足了。

看到媽媽的反饋,我也相信她和寶寶會配合得越來越好。因為在專業的支持和陪伴下,這個媽媽的心態調整得非常好,也很尊重寶寶的情緒,會主動嘗試各種方法來引起寶寶對奶瓶或吃奶的興趣。

這也是我想分享這個案例的初衷,好比我們小時候想按照我們的想法做一件事,父母不允許,非要我們按照他們的意願去做,我們不聽話,抗拒、叛逆。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寶寶,不知不覺中,也很容易認為寶寶拒絕奶瓶、厭奶,就是不“聽話”,沒有按照我們想要的餵養方式來。

但實際上,這只是我們的思想強加在寶寶身上,忽略了吃奶是寶寶的本能,忽略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的里程碑,忽略了他們原本的生長規律。

當然,如果寶寶在餵養過程中出現了和之前明顯不同的表現時,還是要及時尋求母乳指導或泌乳顧問的幫助,通過專業的分析和評估,及時解決母乳餵養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 END ☆

圖片來源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