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清的美食

臨清素有"小天津"的美名,飲食薈萃,小吃集錦。因其地處京杭大運河要塞,是北上進京、南下蘇杭的必經之地,作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500年之久。商業的繁榮,流動人口的聚集,令臨清的餐飲風味融會八方。進入現代後,臨清人民在傳統美食製作工藝上更進一步,將美食發揚光大。

臨清的蓼花——虛蛋

山東臨清的美食

蓼花是臨清特產,是以上等江米為主要原料的糕點。其因膨脹而大如不規則的乒乓球,看起來五顏六色,吃起來穌甜可口。1斤重的蓼花,裝在袋子裡顯得非常多(俗稱"脹堆"),很受兒童的喜愛。

清真八大碗

臨清清真八大碗包括燒肉、燉肉、圈巧閣、松花羊肉、清氽丸子、黃燜雞、黃燜肉、肉雜拌,是回族同胞結合當地飲食習慣而形成的獨具臨清特色的清真飯菜,是臨清回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晶。

山東臨清的美食

濟美進京腐乳

臨清進京腐乳。系臨清濟美醬園的傳統產品,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據傳,清乾隆帝乘船沿運河南下,曾在臨清鳳凰嶺下船,地方-把濟美醬園製做的紅豆腐乳獻上,深得常識,當下硃批紅豆腐乳為進朝貢品。民國初期,濟美醬園與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濟寧的"玉堂"齊名,被譽為江北四大醬園。

山東臨清的美食

運河什香面

運河什錦麵由金瓶梅宴中的溫面和本地民間小吃撈麵綜合改進、演變創新而來。什香面(十香面)故名意思就是十種菜系,烹飪製作工藝流程講究,菜碼品種多,名為十樣菜。其實,菜料達十八樣以上,且隨季節變換蔬菜。

山東臨清的美食

4、桃園烤雞、醬牛蹄

臨清醬牛蹄是山東傳統名吃,魯菜經典。為臨清回族王氏所創清真菜品,牛蹄選用上等整隻牛蹄,秘料醃製,輔以桂皮、白芷等十八種香料,慢火燉煮八小時精心製作而成。牛蹄在慢火燉煮中保留了豐富的膠原蛋白,脂肪含量極低,並且不含膽固醇,能夠美容養顏,使皮膚更富有彈性和韌性,延緩皮膚的衰老。且具有強筋壯骨之功效,對腰膝痠軟、身體瘦弱者有很好的食療作用。桃園醬牛蹄有兩種吃法:熱吃鹹香軟糯,涼吃筋道爽口,老少皆宜。


山東臨清的美食

臨清烤雞是山東傳統名吃,以傳統烤雞為基礎,山東臨清人將烤雞發揚光大,其中回族王氏秘製烤雞最為出名。烤雞外皮酥脆,肉質香嫩,是臨清人宴席、餐桌不可或缺的佳餚。

5、八寶布袋雞

臨清八寶布袋雞創始於清同治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八寶布袋雞盛在盤子裡活像個趴著的殷紅色的整雞,吃起來爛、香酥,既有雞肉的異香,又有山珍海味的鮮美,是宴席上的佳餚。八寶布袋雞與河南滑縣的道口雞記德州的扒雞同屬運河沿岸的熟食雞。

山東臨清的美食


6、劉垓子白仁

劉垓子白仁是臨清劉垓子鎮出產的特色食品,這白仁就是花生仁。白仁在製作工藝上十分講究,衡量其好壞的標準一是要求色澤白亮,二是要求香酥可口,而臨清劉垓子鎮的白仁正是完全達到了以上要求,製作工藝大體分為四道,去皮、浸鹽、涼曬、油炸,去皮的過程,色澤白亮,香酥可口。

山東臨清的美食

武德奎肉餅

武德奎肉餅是臨清一款肉餅,主料豬肉、京瓜、蔥絲、黃姜、板油、雞蛋、甜醬等。講究一層肉一層雞蛋。特點是內滑嫩,外酥香,肥而不膩,色澤油亮,吃起來外焦裡嫩,鮮美可口,色、香、味、形俱佳。

山東臨清的美食


尹閣下凡肉

"下凡肉",實際上是豬下貨的巧做巧吃。這是臨清運河南岸李廷早家的四代祖傳手藝,因其風味獨特,物美價廉,人們相爭購買,後來大家名副其實地叫它是"下飯肉"。這"下飯肉"再配著壓槓鍋餅同吃,其味道越嚼越香,越品越濃。

山東臨清的美食

金郝莊鬼子雞

"鬼子雞"原名"金氏燻雞",由金郝莊鄉金西村的金裕慶先生始創於清末光緒年間,現已有百餘年曆史其製作工藝相當獨特,煮熟後用杉木細細熏製。上桌時,稱得上色香味俱佳。

山東臨清的美食

羊肉燒麥

燒賣是臨清的傳統名吃,是一種介於包子和餃子兩者之間,經特殊方法蒸制而成的包餡麵食。燒賣形如石榴,皮薄柔軟,隔皮見餡,餡香鮮嫩,不腥、不羶、不膩。臨清的"小籠燒麥"是受人們歡迎的精美麵食。一籠燒麥如蓮花瓣式排列,在外型上成石榴嘴形,既有別於北京"一條龍"的"大麥穗"燒麥,也和天津"荷葉皮"燒麥不同,餡有羊肉、牛肉、肉三鮮、蟹肉之分。現大多以羊肉為餡,但不腥不羶,再蘸以雙醋、香油,令人百吃不厭。

山東臨清的美食


山東臨清的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