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拜年》

拜 年


於延法


過了臘八就是年。轉眼臘月過半,年的氣息漸漸濃了起來。

年其實分三個階段:第一個環節是忙年,進入臘月就開始準備過年的若干事項,諸如殺雞、割肉、買魚、磨面;扯布做新衣服;買對子、請家長軸子、寫牌位,柴米油鹽、燈油炭火、香蠟紙燭,還有拜年用的一干物品,都得準備妥當。到了除夕,人們見面就要拱手施禮,相問:年忙的咋樣了?或者年忙完了麼?其實這都是一句客套話。事大事小到跟前就了。年一直忙到除夕夜裡,包好了年餃子,備好了年夜飯,把上供的東西準備齊了,就等著新年鐘聲敲響,這才算忙完了年。第二個環節是從除夕這天就開始的,上午貼對子,掛燈籠,到祖墳請老的,回來後燒香上供,扶侍祖上牌位;除夕夜裡守歲,一直到年初一的中午,年就跑遠了,這年也就過去了。第三個環節是拜年,拜年其實也是在除夕那天就開始了,人們見面相互作揖,問個好,拜個早年。這三個環節沒有具體的時間分隔,都是相互交替,環環相扣的。

散文《拜年》


小時候拜年都是跟著大人,扯著大人衣角,或者跟在大人的身後,從東家到西家,滿大街地去給本族長輩或要好的鄰居,磕頭問安,相祝安好。拜年可是有講究的,裡面的道道很多,因此人們也就特別地注意。

記得小時候跟著爹去拜年,先去的大伯母家,然後又去的二大爺家,五叔家,接著去三奶奶家,再去四奶奶家,隨後才能去拜遠支份的近親家族,再後來就去左鄰右舍,關係不錯的朋友家。每到一家,父親便攜了我們同去的晚輩,給先祖磕頭,都是磕三個頭,然後再給長輩們磕頭,只能磕一個頭。磕完了平身,長輩們都會誇讚兩句:這孩子真懂事。便拿了糖果瓜子賞賜給我們。有一回去給三奶奶拜年,三奶奶還沒起呢,坐在被窩裡,聽到我們去給她老人家拜年,心裡喜得上,就說:小二啊,你等著,三奶奶起來,開錢櫃,給你開代歲(給壓歲錢)。我爹說:嬸子,不用,小孩們太小,不會花錢,您留著用吧。三奶奶笑著,真的打開他的梳妝盒子,喜滋滋地拿出兩毛錢,說:二孩,拿著,三奶奶給你的,明年上學買鉛筆和本子。我抬頭看看爹,我爹拍拍我的肩膀,說道:三奶奶給你的,拿著吧,要好好上學,謝謝三奶奶啊。我扭捏地接過三奶奶的兩毛錢,鄭重點點頭,又給三奶奶掬了一躬,同時說道:謝謝三奶奶。我就轉身退到了爹的身後。

散文《拜年》


在路上我問爹:為什麼對著牌位磕三個頭,而給活著的老人只能磕一個頭呢?爹說:這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神三鬼四,逝去的長輩昇天後成神了,所以磕三個頭;但剛去世的人還沒升仙,還屬鬼,得磕四個頭,況且四與死同音;給健在的老人,只能磕一個頭,以表示尊重,還有磕多了頭要折活人的陽壽,所以只能給健在的長輩磕一個頭。那為什麼有的人家不貼對子,還關著大門呢?爹對我說:是那家裡三年內有人去世,過年期間,這家人家不能掛紅貼喜,也不能到別人家裡串門走動,要在自己家裡守著祖上牌位,這也叫守孝;關上大門,意思是避免鄰居們來家裡串門拜年,以恐沾染晦氣。當然家裡有老人去世的後生,也要到近支家族拜年,但得在除夕之前,免得上了年紀的人不高興。

散文《拜年》


年初一這天,好多人家裡八仙桌前的地面上,都方方正正地擺上一個蒲團,後來換成了紅氈或沙發墊,也有的鋪個裝化肥的尼龍袋子。來者是本家晚輩,或要好的朋友,主人就陪著一起給先祖磕三個頭,再給家裡的長輩逐一磕頭。要是普通的鄰居來拜年,主人則急忙擋駕,連聲說:免了免了,或者說:年跑遠了。我們小孩子拜年,都是跟在大人後面,學著大人的樣子,規規矩矩地磕頭,好得到主人的誇獎,領到主人賞給的瓜子糖果。領完賞就急急地拽著大人的衣服往外走。要是得到哪家給兩個炮仗或者二踢腳,那是小孩子們最高興地事。

散文《拜年》


農村裡拜年,大年初一隻給本家或街坊鄰居們拜年。就是離得再近,只要是親戚,也要等到初二或以後再去。給老丈人家拜年,要是新女婿,那就特別地講究,年前要準備上十色大禮,雙雞雙魚,一塊帶肋骨的禮條,怎麼也得十斤以上,菸酒茶葉、水果點心、還有奶;但不能少的是粉絲、山藥把、豬肘子、紅羽紅冠的大公雞以及活蹦亂跳的紅鯉魚,這些可都是成雙成對的。但老丈人家回禮的時候,也是每樣只留一份,給新姑爺回去一份。新姑爺到了老丈人家,首先要給丈母孃家的先祖磕頭,然後再給家裡長輩磕頭,主家陪客都隨著新客一起磕頭。有的新女婿在年前都練好一陣子,到了丈母孃家還鬧出笑話,讓人忍俊不禁。有時候新女婿的小舅子或小姨子在背後故意搗亂,想出新姑爺的醜,鬧個笑話,增加喜慶的氣氛,這事也時常有過。在家裡拜完年之後,就由新姑爺的舅子哥們,或前來陪客的叔叔輩領著,到本族近親家中一一拜年。回來後就要正襟危坐當貴客,坐在主賓位置,享受人生第一次最高規格的待遇。招待新女婿的宴席,除了年輕的嶽叔父之外,岳父及其他長輩都另坐一席,以免新女婿拘束不安,影響宴席氣氛。來陪客的大都是見過世面,能說會道,有點酒量的本家後生,所以沒有幾個新女婿,不是喝得小臉彤紅,精神煥發,神采飛揚的。

散文《拜年》


上姥姥家拜年,那可是小孩子們最高興的事。大年初二一大早,孩子們就慌慌地起床,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小女孩還要梳個漂亮的髮型,帶上好看的頭飾,臉上抹上香香,打扮得漂漂亮亮,招人喜愛。然後就不停地催促爸爸媽媽:什麼時候走呀,媽媽快點,我要上姥姥家給姥姥姥爺拜年去。媽媽急慌慌地準備著,催促男人。回孃家的心情也是急切和興奮的。媽媽對孩子們交代到姥姥家要怎麼怎麼做,孩子們高興地回答:知道啦,媽媽爸爸快走吧,俺都等不急了。媽媽用手指輕輕戳了下孩子臉上的小酒窩:小屁孩,你個鬼精靈,你是惦記著姥姥和你舅舅、舅媽的紅包吧。孩子扮了個鬼臉,就跑出去催爸爸了。


這都是過去拜年的情景了。這不是封建迷信,是傳承孝道,弘揚家風的良好美德。是看一個家庭,一個村莊社會風氣如何的具體表現。社會在發展,文明在進步,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節奏的加速,拜年的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由於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由過去的登門拜年,轉變成了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現在的QQ和微信更是方便,無論相距多遠,都能如近在咫尺,就差點不能握手和擁抱。

散文《拜年》


這不,在南京的外孫,每天晚上都打開QQ,跟我聊天。昨天晚上問我:姥爺,你吃飯了嗎?他說:放了假我就回去,回你那兒過年,給你和姥姥磕頭去。

大哥在上海,由於身體原因不能回來,三弟在大連侄女那兒,也打算不再回家,還有在內蒙古的叔伯哥,都相距遙遠。那我們就與時俱進,也時尚時尚,到過年的時候打開視頻,來個千里拜年,祝家人們,祝所有的親朋好友們,春節快樂,身體健康,平安幸福,萬事如意!

.titl���8-\u0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