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不再關注別人的評價之後,自己變得更幸福了

幾年前,老媽曾哭著問我:“你說,我活著是為誰呢?”

憑著對媽媽的瞭解,我知道這個問題並不像表面上那麼簡單,但是仍然毫不客氣給出答案:“當然是為了自己!”

這是她最最不喜歡、最最不認可的一個回答。

“我是個沒用的人,誰也不需要,活著還有啥勁頭?”

“媽,您能不能理直氣壯地為自己活一會兒?”

媽心裡一直有一個大洞,我知道,是時候該幫她填上了。


老媽:不再關注別人的評價之後,自己變得更幸福了


​在為他人的奉獻裡,迷失自我

為母則剛。

女人,在婚姻和家庭中,奉獻犧牲似乎成了天經地義。特別是老媽那一輩的家庭主婦,她們在日復一日的操勞中,徹底迷失了自己。

老媽,堅定奉行犧牲主義。她這一輩子時時刻刻、事事處處都要為別人而活,為子女、為老公、為這個家。也可以延伸一下,她也曾為她的父母兄弟而活。

在家裡、在親人間,在社會上,自我定位一直是燃燒自己,無私奉獻的角色。

我姥姥和舅媽去世都很早,扔下姥爺、舅舅,以及舅舅的兩個兒子,湊成4條大大小小的光棍。

舅舅一家,我們一家,9口人一年四季的衣服鞋襪,被褥,全部是媽媽一個人手工縫製。

我們家,老爸在外地工作,對家裡的大小事務從不掛心,也很少伸手。

白天,媽媽一個人去地裡幹農活,晚上點燈熬夜,縫縫補補。

可恨的是,除了她親生的閨女知道心疼幫忙以外,她沒有換來任何人一聲感激。

每年清明節,她給自己親媽和嫂子上墳的時候,總是痛哭流涕:你們好狠的心啊,自己一撒手走了,把一大攤子全甩給了我……

哭歸哭,哭完了,依然夜以繼日地操勞。

年輕的時候,老媽是一個愛說愛唱又超級能幹的姑娘,自己也有文化,寫的一手好字。村裡要培養她入黨,還要讓她當婦女隊長。可是家裡的兩個男人,我的姥爺,我的父親,全都吹鬍子瞪眼,堅決不同意,她只好重新迴歸家庭。

農村分地以後,農活越來越重,姥爺舅舅也很少幫忙,而各式衣服還得她一個人做。實在來不及了,媽就把我和姐姐上一年沒穿爛的的棉褲棉襖,送給我的表哥表弟穿。我們姐倆凍一凍,畢竟是親生的,她哄一鬨,心裡不會太愧疚。舅舅家的哥倆,沒有親媽,不能有一點虧待。而他們平時上樹掏鳥,下河摸魚,所有的衣服都只能堅持一季。

能不能不管?

每次,姥爺舅舅對我家的事漠不關心,對媽媽千般指責,把老媽氣哭的時候,我們都這樣生氣地質問她。十幾年下來,我們看著她哭哭啼啼,早就不耐煩了。

能不能不管他們了?他們已經長大了,老爺已經去世了,為什麼照顧他們的責任還這麼穩穩地壓在他們的姑姑、我的媽媽肩膀上。甚至,我表哥娶了媳婦,媳婦懷孕生小孩,也都是老媽在操心著。

到最後,她妥妥成了“萬人嫌”,你說可笑不可笑。

但是,對於老媽來說,撒開手,心理上卻有著萬難跨越的鴻溝。

一是男孩們長再大,也不捨得他們受苦。二是一家人變生分,怕人家笑話。

唾沫能淹死人,特別能淹死老媽這樣,主動把自己置身於群眾監督之下,時時刻刻關注別人評價的人。

老媽:不再關注別人的評價之後,自己變得更幸福了

在他人的評價裡,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要麼庸俗,要麼孤獨。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老媽最怕人家笑話。

小時候,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媽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和評價之中。鄉情民約鼓勵的,她就拼命去做,大家反對牴觸的,她就旗幟鮮明地擯棄。

舉個例子吧,這樣的例子真是多得不勝枚舉。

我們是農民,媽媽對土地傾注的熱情,付出的辛勞應該是在村裡首屈一指的,許多男人都幹不來的重活、巧活,媽媽都能咬牙做好,這為她贏得了全村人的稱讚。

這份稱讚,成了她這個樸實農婦最華麗的羽毛,甚至因此有了偶像包袱。

明明生病了,明明疲憊至極,明明幾顆草對已經長起來的玉米沒有多大影響,但是媽媽一定要掙扎著再鋤一遍草。

為什麼?因為這塊地就在大道邊上,讓別人看見,會笑話……


老媽:不再關注別人的評價之後,自己變得更幸福了

等到進城生活,這種執念則表現為她對自己的衣著、行為的關注。

天氣熱了,在家裡開開心心換好涼鞋,出來就目標專注地看大街上的腳。

如果看到大家都在穿涼鞋,就踏實,可以坦然上街,買東西。一旦看到大家都沒穿,立刻焦慮不安,埋怨我們瞎出主意,恨不得連腳帶鞋一起藏兜裡。嚴重的時候,立馬耷拉著臉,啥也不幹了,回家換鞋。

鞋子好看、舒服、涼快、貴,都頂不上一句話:哪有人穿?

一件衣服,是不是買對了,除了要合身,還要看大街上同款多不多,穿的人多了就是好,沒見過別人穿,就是怪,就堅決不穿。

家人聚餐,媽媽下廚,炒出來的菜基本都挺好吃。讓我受不了的是,她總忍不住一會兒一問:“好吃嗎?我炒的這菜怎麼樣?”我總得一遍遍肯定,好吃,香,我愛吃!但是,一會還問……我當年也曾偶爾帶小姐妹同學來家裡吃飯,媽媽自己乾脆就顧不上吃,歪著腦袋盯著人家吃,邊看邊問:好吃嗎?惹的我暗暗生氣,以後儘量不帶外人來家了。

更過分的是,一定要按照別人的評價體系對我們進行約束,引來我們姐妹近乎崩潰的激烈反彈。

比如,我媽對我說:“今天你二嬸說,你每天就知道看書,光會學習好,以後可咋嫁人啊。你能不能也跟別的孩子一樣出去玩會,別老看書了?”“你四姥姥說,你見面跟人打招呼像個傻子似的,木著一張臉,下回你能不能活潑點?”

每次我都炸毛:“我看書跟她有一毛錢的關係嗎?她兒子不傻,每次都考不了50分!“

”規規矩矩喊她姥姥,她說我是傻子?好,下次看見她我好好諷刺她幾句,證明一下我的智商!”

老媽立刻劈頭蓋臉一頓臭罵,造成的直接後果是,從此每年我都拒絕跟著她,給這些八竿子打不著,又整天閒言碎語的姥姥嬸子舅媽們拜年。

那時候不明白,您一個當媽的,別人當面挖苦諷刺自己的孩子,雞蛋裡挑骨頭,自己不但不敢反駁,還把心裡不舒服的勁頭全部發洩到孩子身上,這樣做真的對嗎?

幸虧,幸虧我們姐妹都是自我意識極強的主兒,沒有被這些“鹹吃蘿蔔淡操心”的親戚們左右了自己的人生。

老媽在管教我們的時候最愛說:“女孩家家的咋能這樣?不怕人家笑話你?”“別這樣,大夥笑話!”即便是我們早已經長大,各自成家,她也會說:“管不好自己孩子,不怕人家笑話?”

在她眼裡,公理重要,善良重要,但都比不過別人的評判更重要。

馬克·鮑爾萊因說過,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0%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老媽心裡,絕對住著一個自卑又充滿渴望的小女孩,渴望別人的表揚。一旦面對別人的批評,立刻就慌了神。

老媽:不再關注別人的評價之後,自己變得更幸福了

圖文無關

幼年的經歷,留下深刻的創傷

心理諮詢師作家武志紅曾經說過:假若你很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這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你成長的歷程中形成的。

媽媽,真的是一個可憐的姑娘。

12歲,自己媽媽就因病去世,大姐早就嫁人去了遙遠的內蒙定居,小姐姐為了追求個人前途,擺脫家庭束縛,也毅然登上了北去的列車,投奔內蒙的姐姐姐夫去了。

12歲的小女孩,拿著分不清前後片的舊棉衣片,一邊哭一邊求著嬸子大娘們幫忙教教她,因為學得慢,被人嫌棄,被人笑話。

以後,縱然學會了所有的手工活,也沒有一個人真誠的誇上一句。是啊,世俗社會,誇孩子,誰不是看在孩子媽媽的面子上?

她這個沒有媽的孩子,心裡對他人肯定的渴望,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她的生活經歷告訴她,必須要足夠聽話懂事,及時打理好家裡的內務,爸爸哥哥才會喜歡她;

必須要足夠能幹足夠努力,周圍人才會喜歡她;

必須要心靈手巧,承擔起所有的家務,丈夫才會喜歡她。

而她,當大家都喜歡自己了,才會終於喜歡她自己那麼一點。

她咬牙變得優秀。

手工針線一流,裁剪、織毛衣、踩縫紉機樣樣精通。地裡農活一流,通情知禮一流,唱歌居然也是一流。找了個老公,是吃公家飯的大帥哥!

可是,依然沒有人誇她。只有她借給人家錢的時候,為別人的事跑前跑後出力的時候,才有人稱讚她,把她捧上天。

這種建立在他人之上的自信,自然不是真正的自信,也不能填滿她心裡的空洞。只要有個權威人物批評她,馬上就忍不住要懷疑自己。

所以,當年的她,面對她嬸子大媽這些長輩們的閒言碎語,她真的沒有能力挺身出來,保護自己的孩子。


老媽:不再關注別人的評價之後,自己變得更幸福了

為自己而活,才能感受真正的幸福

奇葩說詹青雲曾經說過:“我們這一生中那麼多沒有得到的好人、好事、好東西,你怎麼解脫?真正的解脫是你想明白了,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好東西都該屬於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幸福的尺度。”

自小失去母親,是難以彌補的。

可是,老年的老媽,卻有資格得到自己的幸福。

老媽年幼的創傷,有人願意用愛來醫治,那就是我們姐妹。

她曾經為了家、為了我們,那麼辛苦付出,我們姐妹都受其恩惠,得以過上了幸福生活。

得不到那些嬸子們的誇獎,我們可以補上啊!心裡住著的那個委委屈屈的小女孩,我們負責哄啊!

我們家裡有一個群,逢年過節,大家都要發紅包,各家有什麼開心事也都要在群裡向老媽彙報。樂樂呵呵的同時,誰都不忘感謝老媽的養育之恩。

誇!誇她教育有方,生了這麼優秀的我們。

誇!誇她勤儉持家,是旺財的老寶貝疙瘩。

誇!誇她活的通透,不斤斤計較,人緣巨好,總有左鄰右舍給她送好吃的。

誇!誇她老當益壯,自己種花,跳舞,活的有滋有味。

誇她的髮型利索,誇她的屋子乾淨,誇她說的話有水平,誇她辦事大氣……

大姐每年都帶她去海南、蘇州、上海各地旅遊;

我日常陪伴在左右,為了博她一笑,還要充當司機,拉著她的老姐妹們一起去公園,去博覽會,去批發市場……

她生氣了,小妹就像溫柔的小天使,細聲慢語好言安慰。

老媽偶爾提起以前的事兒,依然意難平的時候,總有人無比羨慕的說:誰能比得上你有福氣?這仨閨女多讓人羨慕啊!

她一臉的笑意,滿心的得意。

慢慢來吧,老媽。

誰不是帶著創傷長大?

只要想明白,別人的評價遠遠不抵自己開心來得重要,這就是幸福生活的開始。


老媽:不再關注別人的評價之後,自己變得更幸福了

為自己而活的暢快人生,雖然來的晚了一些,畢竟是來了!

和她一起遛彎的老姐妹,總是算著自己的時間合適,老媽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你怎麼不考慮一下我的感受呢?我也有自己的安排,不能光等著你的調遣!

大姐希望她能去她的工廠宿舍住著,方便照顧。老媽堅決不同意:我在家裡有好多朋友呢,幹嘛去你那裡孤單著?吃的再好,也不如大家過的熱鬧舒心。

以前的自卑,正在慢慢遠離。

是的,老媽,管他呢!自己開心就好。

那個早早失去親媽呵護的小女孩,你已經足夠優秀了!

這個世上,沒有人會比你更瞭解自己,更知道怎樣做才使你最開心。

這個世上,沒有人對你的一切更有發言權,也沒有誰擁有天生的資格來評價你。


老媽:不再關注別人的評價之後,自己變得更幸福了

就請好好地體驗自己的情緒,找到最讓自己開心的,也是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開心地活下去吧。

什麼優秀不優秀,自信不自信,都沒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你今天是否照顧好了自己?是否從日常生活中獲得了樂趣?是否得到了溫暖的愛和理解,又把這份愛,慈祥地傳播出去?

好好愛自己,老媽,我們將更愛你!

你肯定也會更加自由、開心。


老媽:不再關注別人的評價之後,自己變得更幸福了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