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密閉空間裡的焦慮情緒,到底有多可怕

近日,一條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而被壓制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熱議。

據報道,3月6日,從曼谷飛往上海的航班TG644抵達目的地後,由於等待了7小時左右進行檢查,機上的一名女乘客表現出了極為不滿的態度,並向女乘務員咳嗽。

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密閉空間裡的焦慮情緒,到底有多可怕

工作人員遂立即將她壓制在座位上,並告知其他乘客保持安靜,耐心等待疫情消毒檢查進程完成。

據泰國媒體報道,之後該乘客鎮定下來,並同意坐下繼續等待檢查,沒有再引發更大的肢體衝突。

縱觀評論區,網友對該女士和空乘人員的做法各持不同意見,但其中有一個評論卻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可,那便是飛機是個密閉空間,在這樣的空間裡待上7小時,其實是很難受的。

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密閉空間裡的焦慮情緒,到底有多可怕

也有很多有同感的網友,呼籲大家理解一下這位女乘客的反應。

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密閉空間裡的焦慮情緒,到底有多可怕

評論裡面提到了一個名詞,其實在心理學上,真的有一種現象,叫“幽閉空間恐懼症”,主要表現於在緊閉的空間裡所產生的恐懼,經常伴有心慌、眩暈、呼吸困難等症狀

先不論這位女乘客是否真的有這方面的問題,單就飛機落地後,乘客們在緊閉的機艙內等待7小時這件事情來說,確實對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密閉空間裡的焦慮情緒,到底有多可怕

1.焦慮的由來

其實這種心理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

如我們被困在電梯間裡,就會覺得緊張和害怕,過後會有好一陣不敢自己乘坐電梯。

小時候,父母因為孩子犯錯,讓孩子自己到屋子裡好好反省,然後把門一關,全然不顧屋子裡孩子的孤獨和恐懼。

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密閉空間裡的焦慮情緒,到底有多可怕

這些事情,都會給我們留下很大陰影,像一顆顆定時炸彈,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刻,就會突然讓我們變得不安起來。

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密閉空間裡的焦慮情緒,到底有多可怕

對於“幽閉空間恐懼症”最好的解釋,是心理學家榮格的人類“集體潛意識”理論。

他說,我們的祖先最初也是很怕這種幽閉環境,因為如果被關起來,可能會被其他部落抓去做俘虜、奴隸。

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密閉空間裡的焦慮情緒,到底有多可怕

所以那時候,他們把對幽閉空間的極度恐懼深深地刻在腦海裡,而且這種記憶痕跡遺傳給了後代。

除此以外,自己的童年創傷、心理壓力以及對未知事態的害怕都可能造成幽閉空間恐懼症,讓人們感覺到焦慮。

2.症狀的表現

有著這種焦慮症狀的人,對於當時所處環境和看到的客體會感覺無理由的害怕,並且還會主動採取迴避方式來緩解自身的恐懼與焦慮,而這種焦慮的程度與實際存在的危險有著很大的差距,有些甚至並不存在危險。

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密閉空間裡的焦慮情緒,到底有多可怕

更可怕的是,患者知道自己的恐懼以及焦慮是沒有必要的、不合理的,但是卻無法控制自己恐懼的心理,甚至引發反抗和焦躁的過激行為,從而影響到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密閉空間裡的焦慮情緒,到底有多可怕

3.如何應對:

那麼,類似於飛機、火車、汽車這種狹小的密閉空間裡,乘客之間還不能溝通的情況下,如何應對可能產生的焦慮情緒呢?

作者給大家介紹幾個常見的自我緩解方法:

1)自我暗示法

這是幽閉空間恐懼症最好的療法之一。

在密閉的空間內,大家要積極地進行自我暗示,不能一味的迴避當前緊張的氛圍和處境,而是要學著接納自己,相信自己能平復好自己的情緒,畢竟克服了自己的傷痛,才能真正的好起來。

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密閉空間裡的焦慮情緒,到底有多可怕

2)發揮想象空間

改變不太可能一步就到位的,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需要一步一步地來戰勝自己的緊張心理,所以要讓自己逐步感受當前的情況。

這期間,我們要讓自己在座位上儘量舒適,然後閉上眼睛,想象自己來到一個青山環繞,綠樹成蔭的幽靜地方,心境也會變得平和起來。

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密閉空間裡的焦慮情緒,到底有多可怕

3)嘗試閱讀人物傳記

嘗試著看一些名人的傳記或者人物稿件,可以將自己逐步帶入到他們的成長過程中。

他們成功經歷可以來激勵自己,失敗的經歷也可以讓我們吸取教訓,更重要的是,這種他者的代入感,能夠有效分散我們對當前密閉空間的注意力。

中國女乘客對空乘人員狂咳,密閉空間裡的焦慮情緒,到底有多可怕

生動有趣的人物經歷也可以引發我們的想象空間,這實際上一種開拓自己視野的過程,無形間,讓我們的思緒流傳和廣闊起來,不再會被眼前的狹小而困擾。

疫情當前,除了交通工具上的密閉空間外,在某種層面上,大家在自己家裡的隔離,也是一種“幽閉空間”的存在。

所以無論是在哪裡,當發現自己陷於這種處境的時候,一定要下意識地冷靜下來,然後緩解自身情緒。

要知道,放寬自己,也就是放寬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