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榆林!榆陽區地理情況概覽

榆陽區地處毛烏素沙漠東南緣與陝北黃土高原北緣的交接地帶。境內西北部為沙漠草灘地帶,地勢較平坦,沙丘、草灘、海子(小湖泊)交錯分佈,形成風沙灘地地貌,佔全區總面積的60.5%。東南部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形成支離破碎地貌,佔全市總面積的35.6%。榆溪河貫穿境中部南北,在境南魚河鎮匯入無定河,形成較寬河川階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9%。市境地勢總體東北高,中部、南部低,最高海拔1413米(麻黃梁鄉謝家梁),最低海拔870米(鎮川鎮紅柳灘村西無定河出境處),相對高差543米。榆陽區主要有三大類地貌。

身邊的榆林!榆陽區地理情況概覽

一、西北部風沙草灘區地貌

屬毛烏素沙漠東南緣地帶,含長城北的紅石橋、補浪河、巴拉素、小紀汗、可可蓋、馬合、岔河則、耳林、小壕兔、孟家灣、金雞灘、牛家梁鄉(鎮)的全部及長城沿線的芹河、榆陽、麻黃梁、大河塌鄉的北部地區。區內沙地平緩,新月形沙丘和鏈狀沙丘呈北東南西向排列,沙丘高度5~15米,除金雞灘、馬合、補浪河灘地和沿河川道等地的植被使發育沙地得到不同程度的固定外,其餘地區沙丘連綿數十至數百平方公里。沙海之中分佈有大小不等的619塊碟形窪地,為農牧活動的主要場地。河道縱橫交錯,沙“海子”(湖泊)星羅棋佈。地下水埋藏淺,水質好,儲量豐富,易開採。經過治理,林帶、渠網、水井建設已具規模,沙區出現52塊萬畝以上的綠洲,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主要沙漠、灘地、山樑:

身邊的榆林!榆陽區地理情況概覽

1. 五十里沙在紅石橋鄉西北,沙地處在海流兔河與納林河之間,因兩河相距50裡得名。面積850平方公里,植被稀疏無村落,為天然牧場。

2. 喇嘛塔梁在紅石橋村東南12公里。南北走向,面積3平方公里,海拔1231米。

3. 昌汗敖包梁在補浪河村西南20公里處。南北1.5公里,東西5.5公里,海拔1191米。

4. 補浪河灘在補浪河鄉西部,面積4平方公里。

5. 烏拉耳林灘在補浪河鄉政府駐地北7公里處,面積6.7平方公里。

6. 新廟灘在巴拉素鎮政府駐地西北11公里處,面積9平方公里。

7. 元大灘在巴拉素鎮政府駐地東南處,南北10公里、東西2公里,面積18.1平方公里。

8. 敖包梁巴拉素鎮政府駐地西偏南6.5公里處,北西東南向,長10公里、寬3公里,海拔1267.3米。

9. 馬合灘在馬合鄉,面積187平方公里。

10. 史不扣灘在耳林鄉政府駐地東北1公里處,面積5平方公里。史不扣蒙語意為下溼草地。

11. 忽纏戶灘在耳林鄉政府駐地西南4.5公里處,面積4平方公里。

12. 燈爐灘在岔河則鄉政府駐地東北30公里,面積6.5平方公里。

13. 皋兔灘梁在孟家灣鄉政府東南16公里處,南北走向,面積1平方公里,海拔1262.3米。

14. 柳卜灘在金雞灘鄉政府東北部,面積22.5平方公里。本地稱沙柳為柳卜,灘地沙柳茂密連片,得名柳卜灘。

15. 白牛灘在金雞灘鄉北部,面積3.7平方公里。

16. 郝家梁在金雞灘鄉駐地南6公里處,海拔1284.8米,長寬各0.5公里,沙生植物旺盛。

17. 古城灘在牛家梁鄉駐地南7公里處,面積6平方公里。灘內有漢代古城遺址,故稱古城灘。

18. 馱水梁在牛家梁鄉東南,長2公里,寬0.5公里,南北走向,海拔1151米。

19. 麻黃梁在麻黃梁鄉東北處,為市內無定河、禿尾河、佳蘆河水系的分水嶺,東北西南走向,長5公里、寬3公里,古廟梁海拔高程點1391.9米。

20. 走馬梁在榆林城東北5公里處,南北走向,長寬各1公里,海拔1165米。

21. 七里沙在市城東北3.5公里處,西至東城牆,南至榆陽河,東至石莊梁,北至三道溝,面積13平方公里,原不生草木。民國後期起逐年造林,現沙生植物叢生,流沙基本固定。

22. 大墩梁原名黑山,位於榆林城西5公里處,主峰海拔1191米。明代在樑上修烽火墩臺,設營堡,為軍事要塞。建國後的70年代以來,每年植樹造林,現已林草森森。

二、東南部丘陵溝壑區地貌

東起大河塔鄉,西至青雲鍾家溝一線以南,榆溪河、無定河東岸山麓以東至神木、佳縣界線,南至米脂縣界線,東西12~20公里,南北50~60公里,面積2434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5.6%。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海拔1000~1413米,相對高差120~413米。含大河塔、安崖、麻黃粱、青雲、古塔、劉千河、餘興莊、董家灣、桐條溝、上鹽灣、清泉11個鄉的246個行政村。本區是短梁低峁、窄溝淺壑為主要特徵的黃土丘陵溝壑地形[15] ,水土流失嚴重,是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

身邊的榆林!榆陽區地理情況概覽

1、梁峁梁地呈條狀或脈狀黃土高地,頂面較平坦,兩側成坬,以5~15坡度傾斜,呈馬脊形,一般頂寬數十米或百米以上、長數百米或上千米不等。有些水土流失嚴重,梁面呈起伏地形,有淺凹地或平緩丘頂,有由梁變峁的雛形。峁,多呈饅頭狀圓形或橢圓形黃土山丘,峁間以分水鞍地(俗稱墕)相連,或以淺溝相隔。梁、峁邊緣除以墕相連外,多以深溝相隔。境內約有這類山樑、峁達3000多個,其中較大山樑:

①  紅山在榆林城北3.5公里處,南北走向,長3.5公里,寬3公里,海拔1138米。明長城沿山樑東西向穿過,山頂部有著名的鎮北臺,臺下有款貢城,西側緩坡有易馬城,西谷即紅石峽。

② 大墩梁在魚河堡東北5公里處,南北1公里,東西0.5公里,海拔1203米。以山頂烽火土墩取名,四坡陡立,東臨峁溝,西近無定河大川,是古代戰略要地。

③ 陽高山在古塔鄉政府駐地東南7.5公里處,南北走向,長3公里,寬0.5公里,海拔1290米。頂部原建有玉皇廟。

④ 小墩梁在古塔鄉政府駐地北6公里處,長寬各0.5公里,海拔1206.4米。山頂有明朝成化年間建造的烽火墩臺。

⑤ 四里沙梁在古塔鄉政府駐地南2公里處,東西南北各2公里得名。1958年劃歸國營魚河林場治理,基本綠化,有刺槐林和檸條植被。

⑥ 狼窩沙梁在古塔鄉政府駐地北6.5公里處,面積4平方公里,有少量沙生植物。

⑦ 老黃梁在桐條溝村東2.7公里處,南北走向,長7.5公里,寬0.5公里,海拔1235米。

⑧ 寺蒿峁在上鹽灣鄉趙家畔村東側,東西3公里,南北0.5公里,海拔1184米。清朝道光年間在山頂建寺廟。

⑨ 老廟圪墶在清泉鄉鍾家墕村與佳縣興隆寺鄉莊家原村交界處,南北2.5公里,東西0.5公里,海拔1313.3米,是本境小川溝河與佳蘆河支流的分水嶺。清初,山頂部建老君廟。

⑩ 趙家梁在餘興莊鄉的東北處,南北走向,是本境峁溝河與佳蘆河支流的分水嶺。

11 張家峁在劉千河鄉東南處,南北走向,長3公里,寬2.5公里,高程點海拔1316米,是本境劉千河與佳蘆河支流的分水嶺。

12 尖路峁在麻黃梁鄉西南處,南北走向,長3.5公里,寬3公里,是佳蘆河支流源頭之一。

13 謝家梁在麻黃梁鄉東北處,西北、東南走向,長5公里,寬3公里,高程點海拔1413米,是本境最高海拔,是佳蘆河源頭山嶺。

2、溝谷流水侵蝕切割成溝谷,切割深度數米至百米以上。無定河、榆溪河一級支溝多切入基岩1~50米,橫斷面間多呈“V”型,或為“U”型。溝坡上部較緩,下部較陡,坡角一般在25~40度,一些斜坡地帶有黃土溶蝕成天橋、落水洞、暗溝、陷穴等。主要溝谷多呈樹枝狀展布,有常流水溝和乾溝(即溝壑,除下雨發洪水時無流水)之分。流水溝有河川支溝、毛溝,該區有較大常流水溝34條。乾溝根據侵蝕切割程度分坳溝、沖溝、細溝等,境內約有此類較大溝壑2000多條。

身邊的榆林!榆陽區地理情況概覽

三、中南部河川區地貌

主要在紅石峽以南的榆溪河、無定河沿岸至鎮川八塌灣的狹長地帶,長70公里,寬3~5公里,面積26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9%,海拔870~1100米。含榆陽、劉官寨、魚河、鎮川4個鄉(鎮)全部和董家灣、上鹽灣鄉一部分,共70個行政村。地勢北高南低,沿河床落差而降。地勢較平坦,土壤肥沃,水利骨幹工程設施配套,林網園田化已具規模,是以水稻為主的糧蔬作物高產區。區內河流斷續發育有河漫灘地和Ⅰ、Ⅱ級階地,階地以堆積型為主。下游和黃土梁峁區有基座階地。高漫灘在無定河東岸發育,一般寬200~700米,最寬達1500多米,前緣以陡坎或坡與河床接觸,高0.5~1米。灘面平坦,多以3~6度坡角向前緣傾斜,以上迭式嵌入Ⅰ級階地之中。堆積物為粉細砂及亞砂土,厚3~12米。Ⅰ級階地呈帶狀不連續分佈於無定河東岸及榆溪河東岸,以堆積型鑲嵌式為主,一般寬200~700米,無定河鎮川段最寬達1000米。前緣陡坎高出河床6~7米,高出漫灘後緣3~4米。階面平坦,以6度左右坡角向河床傾斜,後緣多為坡洪積物掩蓋,地形顯著變陡。堆積物下部為粉細砂含礫石,上部為粉細砂及黃土狀亞砂土,厚10~30米。榆溪河厚層砂岩分佈地段,由於砂岩堅硬抗侵蝕能力較強形成寬18~50米,長度不等的峽谷。Ⅱ級階地,以無定河北岸、榆溪河西岸最為發育,寬度不一,一般在100~200米,榆溪河下游最寬處為500米左右。前部階面較平坦,以10度左右的傾角傾向河床。後緣有風積沙和坡積黃土的掩蓋,階地界線多不清晰,前緣以陡坎與河床或Ⅰ級階地接觸,高出河床20~30米,Ⅰ級階地15~25米,堆積物以中細砂、粉細砂夾淤泥及亞砂土為主,下部偶含以鈣質結核為主要成份的小礫石,厚度一般為40~60米,最厚可達90米。

身邊的榆林!榆陽區地理情況概覽

小川溝、峁溝和榆溪河下游,高漫灘及Ⅰ級階地斷續分佈在溝谷兩岸,高漫灘寬50~100米,前緣陡坎高0.5~1米,灘面平坦,微向前緣傾斜、堆積物為砂礫石及亞砂土,厚3~7米,Ⅰ級階地寬50~100米,前緣均以陡坎與漫灘或河床接觸、高出河床5米左右,高出漫灘2米,地面平坦,微向前傾斜,後緣面部為坡積黃土狀土掩埋。基座高出河床3米,漫灘約1米,由侏羅系砂、泥岩組成、堆積物為砂礫石及黃土狀土,厚5~6米。Ⅱ級階地,地面寬20~50米,前緣與Ⅰ級階地呈陡坎接觸,高20~30米。階面受沖溝切割,保留不完整。後緣多為坡洪積黃土狀土掩蓋,有較明顯的坡角,基座面高出Ⅰ級階地8~15米,由砂、泥岩、頁岩組成,堆積物下部為砂礫石,上部為黃土層,厚7~10米。*(來源:榆陽區地名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