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陷阱》:工作多年得不到晉升,也許是你能力太強了


《能力陷阱》:工作多年得不到晉升,也許是你能力太強了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覺得,一個人在工作中如果能力很強,就理所當然會得到晉升。事實上恰恰相反,有可能你的能力很強,但升職速度卻跟不上。

最近,我的朋友小美就遇到了類似問題。她是一家廣告公司的項目經理,工作非常忙碌,加班已經成為家常便飯。每天24小時等著客戶的反饋,不敢錯過任何一個電話,生怕因為項目跟進不利,影響工作。但在公司已經呆了四年,她卻遲遲得不到晉升,從項目經理到項目總監這條路,她期待已久,今年年底公司調崗,她還是未能如願。

按理說,小美是一個拼命三郎,工作能力強,態度認真,又願意付出,這些領導都已經看在眼裡了,為什麼不給她升職呢?為此,她非常鬱悶,在電話中一直向我訴苦。

我問她:“這次升任總監的是誰?”她回答:“是剛來公司兩年的一個同事,我就不明白了,公司領導也太不公正了,對老員工一點兒都不支持,卻提拔新人,憑什麼呀?”

我接著問:“暫時拋開情緒問題,你覺得這次被提拔的同事有什麼優點?”小美緩了緩說:“他處事倒是挺靈活的,跟各部門關係處得很好,據說他外面朋友也很多。”

聽著她的描述,我大概明白了問題的根源。小美目前是陷入了“能力陷阱”。


《能力陷阱》:工作多年得不到晉升,也許是你能力太強了


“能力陷阱”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埃米尼亞.伊貝拉提出的一個概念。她認為,一個人在工作中的能力越強,他越容易依賴這種能力,而懶於去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領導力,懶於做出改變,因此會錯失登上更高舞臺的機會。

以小美為例,做為一名項目經理,她擁有項目管理和執行的能力。但是她缺乏一種拓展人脈網絡的能力。她引以為傲的正是她的“能力陷阱”。雖然她工作很勤奮,但在四年的職業生涯中,她展示給領導的能力是單一的。因此領導認為她只是一個初級執行者,並不具備更高級別的管理能力。

像小美這樣的情況,職場中非常普遍。很多專業技術水平不錯的人,往上晉升很困難,多是遇到了“能力陷阱”。如何才能跳出這個陷阱,實現突破呢?

很多管理學書籍告訴我們,要善於反省、多總結、多學習。埃米尼亞.伊貝拉教授認為,這些都是“由內而外”的原則,收效甚微。經過她大量實證研究發現,一個人要先像領導者一樣做事,而後才能像領導者一樣思考,由外在改變引起內在改變,效果更好,所以應該拋棄“由內而外”原則,擁抱“由外而內”原則。

怎麼才能實現“由外而內”原則呢,埃米尼亞.伊貝拉教授提了一個三步走策略:

一、重新定義你的工作


《能力陷阱》:工作多年得不到晉升,也許是你能力太強了


如果你在公司裡進行一項調查,問一問身邊的同事:“你如何定義自己的工作?”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把現有工作內容進行簡單描述,鮮有人對工作進行策略性思考。因為長期養成的惰性、阻力、日常工作程序,以及一些根深蒂固的企業文化逐漸減慢了員工試圖改變的步伐。

世界著名作家、大思想家斯賓塞 約翰遜曾經說過:“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如今的社會,科技發展迅速,商業模式更新變化飛快,領導通常是具有前瞻思維的人,所以骨子裡更喜歡能夠適應變化的人

但很多人進入職場之後,每天應對繁瑣的日常工作,參加冗長的會議,處理緊急的信息,卻很難抽出時間去思考未來的職業發展趨勢。

“我們擅長做的事情,就像毒品一樣,我們被它深深吸引,因為我們的快樂和自信都來源於它。但是它會讓我們產生誤區,以為自己擅長的事就是最有價值且重要的事,所以投入大量時間,而花時間做其他事的機會就越來越小。”

那麼我們應該把時間花在那些事情上呢?

  • 像橋樑一樣鏈接不同的人或組織

那些卓有成效的領導者並不會把時間花費在各種內部事務上,相反,他們會作為團隊內部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橋樑。他們在外走訪以確保團隊能得到正確的信息和資源,然後有選擇性地彙報給大家,當產生爭議時,確保其所帶領的團隊能夠獲得上級的認同。

  • 展望新未來

老闆雖然喜歡努力工作的員工,但是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能夠提出讓他眼前一亮想法的人。所以在工作中要提出一些有遠見的事情,可以從大局角度出發去做決策,提供戰略性的指導,也可以從未來角度出發提出創新觀點。

  • 將想法與個人經歷結合

撒切爾是政治界的一位傳奇女人,她之所以能夠作為首相去領導國家進行翻天覆地變革,很重要的原因是她知道如何利用個人經歷來把強大的政治信息具體化,並親自展現出來。一個人如果能夠通過講述個人故事與他人進行良好交流,從而傳達自己的想法,很容易給別人留下具有“領導氣質”的印象。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


《能力陷阱》:工作多年得不到晉升,也許是你能力太強了


小時候,爸媽就交給我一個道理: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個人如果建立了良好的人生關係網絡,那麼他離走上領導崗位就近了一步。因為在無形中你已經打開了信息通路,從多方得到的關鍵信息多了,你就更具備創新和創造的能力;當你在事業中想尋求突破,也會有朋友的幫忙和扶持。

2015年左右,我和朋友去參加一個活動,現場有一位創業導師剛演講完,臺下就有一個女生站起來說,自己在網上看到活動通知後,馬上訂了機票專門趕來,就是想把創業計劃書拿給導師看,希望對方能提出寶貴意見。

現場幾百個人,多是聽眾,並沒有誰主動跟這位導師深入交流。但這個女生很勇敢,而且是有備而來,通過一場講座就結識了大咖,幫她擴大了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即便計劃書未能得到導師認可,但也通過會後的溝通,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

一個人如何更好建立人際關係網絡呢?

  • 拋棄“自戀”且“懶”的思維定勢

人們在選擇朋友的時候,往往喜歡去結交跟自己相似或接近的人。比如同一個樓層的人就比同一個小區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同桌就比同一個教室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成績分數相近的人比分數差異大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

一方面是因為人的潛意識裡有“自戀”傾向,另一方面是人的惰性使然。因為當你去結交比你強的人,很有可能會遭遇到挫折,容易給你帶來失敗感,甚至還被別人指責為巴結權貴。這種思維定勢和心理上的痛苦會讓人在人際關係構建方面止步不前。所以想擴大交際圈,首先就要拋棄這種思維定勢。

  • 構建你的人際“盤絲網”

如果你感覺在突破思維定勢方面十分困難,那不妨將人際關係網絡進行分類,以此有針對性地展開行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運營關係、個人關係和戰略關係。這三種關係就像“盤絲網”一樣構成了一個人的關係圖譜。


《能力陷阱》:工作多年得不到晉升,也許是你能力太強了

運營關係多是發生在工作場合,你需要依賴這些關係完成工作,所以這個關係網中就包括你的上司、你的下屬、其他同事、外部供應商等。一個良好的運營關係可以幫你完成職責內的任務。這也是多數人能夠維持的關係,因為這關乎你的生活和生計問題。

個人關係則更加多元。這個網絡中包括你的父母親朋、同學,還有通過興趣小組、俱樂部、聚會、機構等結識的人。一般情況下,個人關係良好,不光能夠提升生活的幸福度,還能擴展你的職場視野。工作之外多發展個人關係,是你實現突破的第一步。個人關係發展得好,還有可能轉化成戰略關係。

戰略關係最難獲得,但卻是可以在未來發展道路上幫助你的關係。比如當年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認識了投資人段永平,不光是獲得了創業策略的指導,還獲取了很多信息和資源。想要建立良好的戰略關係網絡,需要你在公司外部經營上花費時間和精力,還需要你參加更多工作以外的活動,來提升你的表現力。能夠建立起戰略關係,也基本上預示著一個人向高層領導甚至創業者職位邁進。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提出過一個非常著名的人際關係網絡的連接原則“六度分割理論”。該理論指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在如今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裡,在外部建立一個強大的人際關係網絡,能讓你接近很多優質資源。你可以通過微博、微信、今日頭條、脈脈、linkin等渠道找到你想結識的人,或者去參加各種行業內組織的線下活動認識更多人。

三、試著朝不同的方向發展自己


《能力陷阱》:工作多年得不到晉升,也許是你能力太強了


我們經常看到名人在接受訪談的時候,會強調“每個人都應該堅持自己,做真實的自我”。但這個“真實”到底指什麼?在“堅持真實”的同時,怎樣做到根據情勢變化而隨時變通呢?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自傳中,記述過自己的經歷。他曾被別人稱為“變形者”。因為他能夠隨意變換自己的風格,卻不會迷失真實的自己。

他在演講中會不斷根據聽眾來變化自己的口音、節奏和內容。如果他跟商業人士會談,就用直接的口吻;如果跟退伍軍人會面,就用輕鬆隨意的方式。

如果別人說他是黑人總統,他就會告訴他們他比大多數美國黑人和非洲的聯繫更直接;如果別人說他不完全是美國人,他就會說他的母親來自美國中西部。這並不意味著他不真誠,而是他懂得在與人溝通時需要極強的靈活性。

  • 堅持真實,還要學會“隨機應變”

在工作中,你會發現時時刻刻強調“堅持真實”的人往往是保守派,他們會遵循一些舊的方式和風格,喜歡展示高超技術來證明個人能力。但對於服務的客戶來說,正確和真實很重要,靈活的解決問題能力和良好的合作關係同樣重要。而後者恰恰是“隨機應變”的人所擅長的。前者在老闆的眼中更容易被定性為頑固和守舊派,認為他們沒辦法理解成功的秘訣。

如何像奧巴馬那樣打開思路,做一個“隨機應變者”,並發展多元化的自己呢?那就要學習成功者的做事方式和行為舉止。有人說,一個人想成為領導,首先你的做事方法就要像領導一樣。當你嘗試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時,就好像變色龍更換皮膚顏色一樣。剛開始可能有些東施效顰,但沒關係,你可以隨時調整和改變。

暢銷書作者邁克爾.劉易斯就曾經在書中詳細記錄了他從大學畢業後,怎樣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實習生成長為所羅門兄弟公司一名成功的債券銷售員。他的方式就是學習和模仿。

他每天模仿身邊兩位銷售員的說話做事態度和方法,學習如何思考並讓自己看起來像是一個會賺錢的人。

他會一遍遍聽取其他銷售員的建議,像練習一門外語一樣,一遍又一遍重複再重複。經過幾個月的掙扎和磨練,他成功獲得了投資者資源,打開了銷售的門路。

  • 把自己的身份認知當作遊戲一樣去玩

工作的時候,人往往是嚴肅認真的,神經是處於緊張狀態的。你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時刻注意時間的變化,害怕做錯了會受到上司的批評和同事的嘲諷,所以你會選擇中規中矩和墨守成規。但遊戲的時候,你的心態完全不一樣,你不用刻意遵守規則,只要學會享受這個過程即可,因此你會充滿好奇心,更容易發現很多新東西。

你把自己的身份認知當作遊戲一樣去玩,就能發現更多可能性。你會覺得從別人那裡借鑑是可行的,你將不再過於保守,不再害怕改變帶來的損失和威脅,會進行更深入探索,會變得更樂於學習。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發現對我們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的擔憂會阻礙我們學習一些新的或不熟悉的東西。當人們所追求的目標是他們所謂的“表現目標”,他們就有動力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有價值的特質(如聰明、謙虛、很好的價值觀),他們還希望找到與他們有著同樣特質的人來證實自我形象的價值。相反,如果人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學習目標”,他們就會有動力去發展自己當前擁有的有價值的特質。

  • 人要像水一樣

TED演講中有一個主題為“重新想想我是誰?”的內容,在網絡平臺的點擊量非常高。演講者赫頓.帕塔爾引用了一個觀點:像水一樣。他認為,人不要僅僅侷限在一個形象裡,要能適應新的環境,在新的環境裡塑造一個新的自我形象。比如把水倒進杯子裡,它就是杯子的形象,把水倒進瓶子裡,它就是瓶子的形象。

赫頓.帕塔爾的偶像是自己的父親、功夫明星李小龍、蜘蛛俠、他的中國老師。然後他就像父親一樣留起了鬍子,像李小龍一樣去練武術,穿上蜘蛛俠的衣服,模仿中國老師說話。雖然以上的模仿都很拙劣,但是通過這些不斷嘗試和融合,他發現了更多的自身特質。

有位學者曾說過:人類所具有的一項很神奇的缺點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完全模仿別人。在我們未能成功模仿我們的偶像時,便會發現真實的自己,這就是進步的過程。開始行動起來,你才能發現多元的自己。我們應該學會像水一樣,讓新的環境來塑造我們的自我形象。

總結: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放下成見,刷新自己,更需要行動起來,以行為來帶動思維的變化。期間遇到的情況會變複雜,壓力也會增大。

我們有時候無法適應新的角色,也不願意放棄以前的習慣。但是改變的過程本身,讓我們學會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能夠改變的,而不是渾渾噩噩地忙碌,卻永遠不知道方向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