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當愛情和自我價值實現出現衝突時,究竟應該先選誰

首先,這部電影的導演好像是把自己的很多經歷融入了電影,所以對應他的生活,這也不能作為普通民眾的婚姻生活,更像是藝術從業者之間的分分合合。如果參照的話,更接近《愛樂之城》,那便是彼此祝福。而結了婚的,無法解決自我問題的,生了小孩的,可能就是要面對離婚這麼大的麻煩。就像有人評論一樣,影片裡面的兩個人你們就別操心了,都各自得獎,都有地位還很有錢,離婚有專門優秀的律師用高昂的價格為他們服務。也狼狽,但挺過去就順風順水了。

《婚姻故事》:當愛情和自我價值實現出現衝突時,究竟應該先選誰

所以影片真正強烈集體共鳴的是,或多或少,撕逼戲體現出了吵架的普遍性,在親密關係裡撕扯,就是那種不斷釋放權力來讓對方痛苦的過程,這是極其沒有好處代價慘重的事,但面對親密的時候,我們就是忍不住,所以這其實也是門學問。其次,影片中有多次呼應了這種 "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平等待遇",最精彩的莫屬女方辯護律師吐槽 "男女社會期待的差異性"。然而,影片後半段,女方在辯護律師的幫助下,扭轉了婚姻中兩方的權力地位。

《婚姻故事》:當愛情和自我價值實現出現衝突時,究竟應該先選誰

丈夫被現實情況和法律制度一度逼入絕境,成為了爭奪孩子撫養權的絕望父親。畢竟,當愛情成為婚姻,它就已和社會性、秩序、道德深深捆綁。離婚時經歷的自省、煎熬、掙扎,也是我們必須要付出的代價。男女雙方的權力關係在影片最後得以平衡。當男方告知女方,他終於願意搬來洛杉磯時,女方的表情在說:我曾經最大的夙願,現在只是錦上添花。

《婚姻故事》:當愛情和自我價值實現出現衝突時,究竟應該先選誰

當愛情和自我價值實現出現衝突時,究竟應該先選誰?年輕時,面對這個選項時,妮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愛情,她甚至說只用兩秒就愛上了查理。隨著婚姻生活的展開,另一半在事業上越來越意氣風發,自己卻依舊在小角色上掙扎時,這種矛盾就出現了。妮可感覺自己已經死了,越來越渺小,經常有挫敗感。

《婚姻故事》:當愛情和自我價值實現出現衝突時,究竟應該先選誰

在劇院可有可無,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只是讓查理變得越來越有活力。這種事情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在生孩子前就已經發生了。她以為孩子可以改變一切,沒想到只是一時的驚喜,過後又陷入了更深的失落。當洛杉磯的電視劇組向妮可拋出橄欖枝的時候,她把它當作生命中的一線生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法庭上,法官上我還挺忙,你倆的事你倆自己捋,還有一堆人等著我宣判,離婚又暫時擱置。

《婚姻故事》:當愛情和自我價值實現出現衝突時,究竟應該先選誰

但兩人僅有的體面通過這次徹底撕毀。接下來又是影片讓無數人感同身受、深深共鳴的時候,妻子帶有愧疚來跟丈夫商量,不該這麼弄了。丈夫把之前被打得措手不及的憤怒發洩,於是兩個之前還算念舊,只是路不同有眷戀的夫妻,開始真正地因為怪罪對方不斷撕扯,不斷撕扯,不斷往對方最難堪最無法忍受地方撕裂傷口。最終男人說出我恨不得你現在去死這樣的話,他罵完,突然後悔,開始哭泣,跪下來道歉,而妻子把手放在他的頭上,給他些許安慰。終於離完婚,丈夫和朋友說起這破碎的經歷,內心悵然。

《婚姻故事》:當愛情和自我價值實現出現衝突時,究竟應該先選誰

影片的最後,男主帶著兒子讀出了影片開頭前妻未能讀出口的告白信。一切塵埃落定之後,發現我從未忘記當初愛上你的原因,哪怕曾經滿目瘡痍,醜陋不堪,哪怕我們已經分道揚鑣。我也不會停止愛你,畢竟,你來過,留下了最深的羈絆,我們曾經至親,也曾經至疏,現在,我學會了和曾經的我們 "共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