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曉科技-爭議漩渦中的吸附樹脂龍頭

藍曉科技-爭議漩渦中的吸附樹脂龍頭


1、吸附分離樹脂行業龍頭

藍曉科技成立於2001年,2015年登陸創業板。公司是國內吸附分離樹脂龍頭企業,是國內吸附分離技術新興應用領域跨度最大、產業化品種最多、綜合技術實力最強的產品和應用服務提供商

對於吸附材料,理工科專業尤其是和環、化、材相關學沾邊的同學,一定不陌生。下圖就是公司典型產品。

藍曉科技-爭議漩渦中的吸附樹脂龍頭

吸附分離樹脂是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一種,可通過其自身具有的精確選擇性,以交換、吸附等功能來實現濃縮、分離、精製、提純、淨化、脫色等物質分離及純化的目的。

吸附分離技術是眾多工業領域所需的基礎技術,在下游生產過程中起到分離、純化的作用。而這一過程主要是通過吸附分離樹脂完成的。應用領域包括水處理、溼法冶金、醫藥化工、食品加工等領域。

說來慚愧,作為冶金科班畢業生,畢業設計時也曾接觸過相關課題,可惜這麼多年過去了,知識早已還給了老師。對於實驗室,除了溫柔美麗的師姐外,已記不起更多細節。隱約中似乎某個老師提到過,國產樹脂壽命要低於進口產品不少,當然也便宜不少。

公司實際控制人夫婦二人都是行業頂級專家,均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8年1月,藍曉科技與西北工業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吸附分離聚合物材料結構調控與產業化應用關鍵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一獎項的含金量毋庸置疑,很多獲獎企業都是行業內翹楚,這點大家可以搜索印證一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實際控制人夫婦,沒有像其它上市公司的老大那樣,去多元化的幹一些“賺錢”的買賣,除了上市公司外,沒有其它任何對外投資,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

2、產品供不應求,業績一路增長

由於國外企業技術壟斷和國內企業研發能力不足,我國吸附分離樹脂的研究發展緩慢。不過隨著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快速發展,對分離純化功能的實現提出了更高要求,給分離樹脂行業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藍曉科技從行業中脫穎而出。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國內吸附分離樹脂和技術得到了較快發展。在多領域打破了陶氏杜邦、日本三菱等海外巨頭壟斷,部分原創技術在合成和應用方面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藍曉科技-爭議漩渦中的吸附樹脂龍頭

公司產品下游應用廣泛,供不應求,公司業績一路飆升。

2015年上市以來,公司營收已從2.95億增長到10億左右,淨利潤從5000萬增長到超過2.4億。業務版圖從單一的分離樹脂逐步擴展到“材料+裝置+工藝”的一體化解決方案。並且在鹽湖提鋰項目有重大技術突破,成功簽下了兩個大單。其中錦泰項目,還將享受未來的收益分成。

公司剛剛發佈的業績預告,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 70% —100%,成色十足的成長股。


藍曉科技-爭議漩渦中的吸附樹脂龍頭

3、關於鹽湖提鋰

談到藍曉科技,必須提一提鹽湖提鋰這一技術。


碳酸鋰作為鋰離子電池的核心原材料,其重要性和需求前景毋庸置疑。從鋰供應鏈上游觀察,全球鋰資源主要以液態鋰礦形式存在且資源儲量集中度高。鋰資源的儲存形式主要分為液態鋰礦(鹽湖滷水)與固態鋰礦(鋰輝石及鋰雲母),而其中液態鋰資源佔比約 66%。我國鋰資源儲量佔全球鋰總資源量的 22%,是全球第四大鋰資源國。但滷水鋰資源佔中國鋰總儲量的 85%,主要分佈於青海(58%)及西藏(33%)。

儘管我國擁有龐大的滷水鋰資源(本文封面圖為青海馬海鹽湖,也是下文錦泰鋰業項目實施地點),但目前仍主要採取固態提鋰的生產方式(佔產量 75%左右)為主,鹽湖提鋰為輔。主要原因包括:開採環境問題(大部分鹽湖鋰資源位於青藏高原,自然環境惡劣);鹽湖品質較低,不易分離;還有就是針對於低品質的滷水,分離提鋰技術難度較大。

基於我國龐大的鹽湖鋰資源儲量,鹽湖提鋰技術的升級優化是未來鋰行業供應端升級主要方向。除資源優勢外,鹽湖提鋰較礦石提鋰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相較於礦石提鋰,二代鹽湖提鋰技術成本可以節約一半左右。

鹽湖提鋰有多種技術方法,其中吸附法是一種新型的鹽湖提鋰技術,具有提鋰效率高、使用成本低及環保優勢強等特點。吸附法採用特定的鋰離子富集材料,通過滷水物理循環方式,直接從鹽湖滷水中除雜並提取鋰離子。吸附法提鋰技術的核心材料是富集材料,而富集材料的核心則是吸附劑。吸附劑通過活性成分物理脫析滷水中的鋰離子,從而獲得碳酸鋰。

藍曉科技-爭議漩渦中的吸附樹脂龍頭

我國鋰資源的儲備格局決定了未來鹽湖提鋰技術的普及化是鋰行業發展的必然,而吸附法技術上的應用優勢意味著富集材料的需求或呈現爆發式增長。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已有多家企業已經開始積極佈局。公司涉足其中的兩個“大”項目,而這兩個“大”項目也讓公司陷入了爭議旋渦。


4、充滿爭議的“大“項目

公司經過了多年研發,在鹽湖提鋰技術上取得了突破,也得到了部分客戶的認可,逐步開始產業化落地。2018年3月,公司與與藏格鋰業簽署《設備購銷合同》,公司向藏格鋰業銷售年產10000噸碳酸鋰的提鋰裝置及配套樹脂,合同金額為5.7億元。

藏格項目的爭議首先來自於藏格的預付款與藍曉科技的預收款不匹配,對於這一問題,雙方解釋為會計處理差異——藏格把收到的設備計入了“在建工程”科目,而藍曉科技把收到的工程款仍作為“預收款”核算。兩家公司會計上不同的處理方式,問題並不大。

其次,藏格的履約能力也引發擔憂,截止到2019年三季報,作為150億市值的上市公司,藏格控股賬上現金只剩下4千萬,資產負債率雖然不高,但速動比率已低至0.87,存在流動性風險,而且控股股東股份已全部質押。不過這一項目中藍曉科技已收回款項佔合同金額的一半左右,這一項目已基本不會虧損。

公司與藏格鋰業籤的是設備購銷合同,而錦泰鋰業項目則需要公司墊支完成項目建設,後期通過錦泰分期支付的建造、運營費用及利潤分成獲利,類似於市政項目常見的BOT模式。

2018 年 6 月和2019年2月,公司與錦泰鋰業簽署合同,為錦泰鋰業分別建設年產3000噸和4000噸的碳酸鋰生產線。這兩條生產線4.68 億元和 6.23億元。

從2019年11月份,藍曉科技半年報問詢函回覆來看:錦泰所需分期支付的建造及運營費用與碳酸鋰市場價格波動無關,而利潤分成則會受到影響。目前3000噸的碳酸鋰生產線已經投產運行,尚不清楚項目的具體運行及回款情況。


不過,儘管項目合同金額較高,但建造成本低許多,以3000噸生產線為例,合同額高達4.68億,但建造成本只有1.52億(建造本身也有豐厚利潤),公司僅承擔調試階段的運營成本,不會形成大額的資金墊付,而4000噸生產線僅在3000噸生產線穩定達產以後才開始動工建設。對於錦泰項目前景的判斷,超出了我的認知能力,更多細節只能等年報,不過至少從公開的信息來看,這一項目風險有限。

藍曉科技是國內僅有的,能夠提供鹽湖提鋰項目一體化服務的供應商,如果錦泰項目穩定達產,那麼對於公司市場開拓將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5、新產能陸續釋放,成長可期

公司產品供不應求,生產線長期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下圖是公司可轉債募集說明書披露的數據。

藍曉科技-爭議漩渦中的吸附樹脂龍頭

不過公司將陸續迎來一波新增產能釋放,高陵藍曉一期1萬噸/年,正逐步投產。蒲城藍曉(產能1.5萬噸/年)也於2019年底建成投產,鶴壁藍賽項目預計2020年底正式投產,高陵藍曉的剩餘產能也將陸續釋放。預計今後幾年公司業績將受益於產能增長,顯著提升。

公司前十大股東中,社保機構雲集,近期更是迎來了多家機構調研,從2018年一季度起,公司股東戶數一直處於下降狀態,籌碼高度集中。

藍曉科技-爭議漩渦中的吸附樹脂龍頭

而從公司估值來看,公司目前估值處於近3年的低位。

藍曉科技-爭議漩渦中的吸附樹脂龍頭

行業龍頭,下游應用廣泛,需求穩定增長,產品供不應求,技術業內領先,實際控制人是業內頂級專家並專注於主業,新產能逐步釋放,估值處於低位,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公司並不多,還要啥自行車呢。

另外,公司發行有可轉債,並且與正股處於基本平價狀態。個人看好這家公司,擬分批建倉可轉債。


所有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